孫海瑩
(哈爾濱商業大學研究生學院,哈爾濱150028)
作為現代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發展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保險行業的迅速發展依賴于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欒存存,2004);另一方面,保險行業也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穩定器”。以下研究(Webbetal,2002;Marco Arena,2006;任燕燕、徐曉艷,2008;吳洪、趙貴芹,2010;黃斌,2008;周海珍,2008;趙尚梅、李勇、龐玉峰,2009;龐楷,2009)的實證結果顯示,保險行業的增長能促進經濟增長。但是,還有另外一些研究沒有得到明確的結論,本文將嘗試對此做出一個初步回答。
本文利用我國31個省份(直轄市)在2006—2012年間GDP和保險費用收入的面板數據,把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變量(投資、出口、進口、通脹)作為條件信息集來,考察中國保險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與其他文獻相比,本研究的改進體現在文章在結合實質經濟變量投資、進口、出口的基礎上,分析保險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出比較全面的估計和檢驗,為日后保險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在保險和經濟關系的實證研究方面,現有研究主要圍繞保險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保險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互動關系等問題來展開,其中個別研究者注意到了保險和經濟的非線性效應。Thobinson等(Beenstock,Dickinson和 Khajuria,1988)[1]通過分析了 12個國家從 1970—1981年的橫截面數據,并驗證了人均GDP、責任保險費和人均財產之間呈現非線性關系的假說。
近年來,我國國內關于保險行業與經濟發展之間內在關系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研究的結果基本上都認為經濟增長會促進保險的發展,如欒存存(2004)、徐為山和吳堅雋(2006)等。欒存存(2004)[2]認為,保險投資會在兩個方面促進宏觀經濟發展:第一,提高儲蓄向投資轉化的規模會促進經濟增長;第二,提高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效率會促進金融深化,最終對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也有學者對保險和經濟的非線性效應進行了研究,吳洪、趙桂芹[3]采用1996—2008年我國省級區域動態面板數據,利用動態面板廣義矩估計方法來構造關于金融產業作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經濟較差和中等地區,保險行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有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而財險在經濟發達地區具有較為顯著的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經過大多數實證分析可以看出,經濟會單方面促進保險房展,但是,以我國為研究對象的絕大多數實證文獻中會發現,由于研究中選取的數據和樣本的不同,又或者是使用研究范式和計量方法的差異會使結果產生差異,即保險發展不一定會促進經濟的增長。本文希望在這個方面有所突破。
通過上述的文獻回顧,本文借鑒吳洪、趙桂芹的關于保險發展、金融協同和經濟增長中的計量模型。但有所不同的是,本文只研究保險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沒有涉及到保險與銀行、證券相互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本文采用的計量模型如下:

式中,下標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αi表示不可觀測的地區效應,用來控省份的固定效應;εit為誤差項,服從獨立同分布;Yit是i省t年的真實人均GDP對數LNGDP,用以反映經濟增長水平;IP是保險深度變量,反映保費收入與真實GDP的比例。控制變量包括人力資本的代理變量,用高中及以上人口比例來反映(EDU);物質資本的代理變量為資本存量占GDP的比例(RK),資本存量的計算采用單豪杰(2008)[4]的方法;RFDI和ROPEN分別為外商直接投資和本地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例,用來反映經濟開放程度;RFS表示政府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CPI衡量的是通貨膨脹,用期末CPI指數減期初CPI指數。
我們使用中國大陸31個省市進行動態面板數據實證分析,樣本期是2006—2012年。各省財政支出、進出口商品總額、FDI、GDP等宏觀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高中及以上人口比例由《中國人口統計年鑒》數據計算獲得。各省市保險保費收入來自歷年《中國保險年鑒》;各省市保險深度由歷年《中國保險年鑒》地方版中的數據計算而來。

表1 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1提供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報告了本文主要變量的描述統計,包括31個省2006—2012年的數據。
從表1主要變量描述統計可以看到,保險收入占GDP比值的平均值為2.747 36%時,經濟增長為10.154 53。保險深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相對較大,說明中國保險深度還處于一個有待發展的階段。此外,教育水平、物質水平、外商直接投資、外部開放環境水平和財政支出水平在各省間均具有較大的變異性。
從表2中我們看到,保險深度指數的差異對各省份經濟增長水平具有顯著的影響。上述分析表明,保險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
在控制變量方面,教育水平(EDU)對經濟增長有顯著正向影響。這顯然是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生產效率增長,創造了更高的價值,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外商直接投資(RFDI)對經濟增長具有十分明顯的正向并且顯著的效應,這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多對東道國的經濟增長會帶來良好的促進作用。財政支出水平(RFS)對經濟增長也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影響。財政支出不僅影響政府職能的實現,更直接影響到社會資源的配置程度,合理的財政支出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保證。通貨膨脹(CPI)對經濟增長也具有顯著的正效應,在通貨膨脹時期,勞動者工資的上漲往往落后于物價上漲、名義工資增長慢于物價上漲時,企業的利潤空間也就提高了,所以通貨膨脹刺激了私人部門投資,促進了經濟增長;然后就是在消費方面,由于擔心匯率的持續下跌,為了減少損失,人們會增加對消費品的需求,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進而促使了經濟增長。

表2 固定效應回歸分析
通過運用我國31個省份2006—2012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固定效應模型計量分析。在控制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后,我們發現保險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
經過以上實證分析可知,中國各個省份保險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長期均衡關系,保險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原因。最近幾年,我國保險市場快速、協調發展,并且呈現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保險服務實力不斷加強,保險行業以更高的能力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保險行業作為“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為地區經濟的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但是,由于我國各省較為薄弱的經濟基礎和不夠合理的經濟結構,即使我國各省的經濟已經在不斷蓬勃發展,保險業還是處在無法快速增長的地步。另外,雖然我國人均收入在不斷增加,但是真正能夠用于購買保險的支出還是比較有限的。總之,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國保險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然而,在加快保險市場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更應注重通過不斷完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為保險發展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推動保險市場發展,使保險發展與經濟增長最終實現良性互動的關系。
[1]Thobinson,Beenstock,M.,J.Dickinson and S.Khajuria.198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perty and Liability Insurance Premiums and Income: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Vol.55:259-272.
[2] 欒存存.我國保險業增長分析[J].經濟研究,2004,(1).
[3]吳洪,趙桂芹.保險發展&金融協同和經濟增長——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J].經濟科學,2010,(3):61-72.
[4]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