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增
摘要:對一例禽霍亂病例進行了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經及時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有效控制了該病。
關鍵詞:雞;禽霍亂;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12-0017-02
禽霍亂(Fowl cholera,FC)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多種畜禽巴氏桿菌病(Pasteurellosis)的病原菌,主要引起動物發生急性出血性敗血病或傳染性肺炎。病的特征是急性病例表現敗血癥,死亡率極高,常有劇烈腹瀉;慢性病例表現為肺炎、冠、肉髯水腫、關節炎等[1,2]。
該病因發病突然、死亡率高,故及時準確診斷該病,對于預防和治療該病降低養殖戶的損失有重要意義。筆者于2014年7月接診一例雞突發禽霍亂病例,經及時診斷并采取治療措施,減少了養殖戶損失,現報道如下。
1 發病情況
2014年7月16日,永定縣高陂鎮某養殖戶前來求診,其位于本鎮某村山坳的林下放養雞總共700只左右,中大雞突然發病,早上上山喂雞時發現已死亡35只,還有很多雞精神沉郁,縮頸閉眼,翅膀低垂,拉水樣糞便,部分病雞使勁甩頭等,懷疑有人投毒所致。
2 臨床癥狀
患病雞精神沉郁,羽毛松亂,縮頸閉眼,翅膀下垂,身體疲倦,愛打瞌睡,食欲少。大部分雞有腹瀉癥狀,排黃綠色或黃白色稀糞、水樣糞便等。有的雞甩頭,張口呼吸,口鼻腔流出黏液。病雞體溫身高至43~44 ℃,喜飲水。問診了解該雞群有按程序接種馬立克氏病,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H5N1等疫苗。
3 剖檢病變
病雞皮下、腹腔漿膜有出血點;肺臟充血,肺水腫,質地變硬,間質增寬;肺泡及氣管充滿泡沫樣淡紅色液體;心包內有多量淡黃色液體,心肌和心內膜有出血點;肝臟腫大呈棕紅色,質脆,表面有灰白色針頭大小的壞死點;小腸黏膜彌漫性出血,尤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腸內空腔含有血液,有多量出血點或出血斑;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多量出血點。
4 實驗室檢查
4.1 涂片鏡檢
無菌采取新鮮病料肝臟、脾臟、心血等病料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見有多量兩極著色的小桿菌,菌體兩端染色深,中間淺。革蘭氏染色為陰性。
4.2 細菌分離培養
取病料接種在鮮血瓊脂平板上于37 ℃恒溫培養24 h后觀察,生長出淡灰白色、圓形、濕潤、表面光滑的露珠樣小菌落,菌落周圍無溶血現象。挑取血平板上的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同樣見有多量兩極著色的單個或成對排列的卵圓形的球桿菌[3]。
5 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及實驗室檢查,診斷該病為禽霍亂。
6 防治措施
(1)對病死禽進行無害化處理,立即將患禽隔離。
(2)對禽舍、周圍環境及用具用二氯異氰尿酸鈉按1:5 000消毒處理。
(3)對病雞用青霉素、鏈霉素各 5萬~10 U/羽,5%安乃近2 mL混合胸肌內注射,早晚各一次,連用3 d。
(4)全群飼料中按100只雞用5粒25萬U的土霉素研末混入飼料飼喂1周。
采取以上措施3 d后,電話回訪得知,病情已基本控制,除陸續死亡23羽,其余精神狀況轉好,采食恢復正常。
7 小結
(1)巴氏桿菌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是危害多種畜禽和野生動物的一種致病菌,其易感譜廣[1,2]。7月份氣候轉暖,細菌大量繁殖,是細菌病易發時期。當氣候驟變、高溫、飼料突變、營養缺乏等情況下,機體抵抗力下降,健康帶菌動物的扁桃體和呼吸道內所存在的巴氏桿菌會變成強毒菌而造成感染。如果機體抵抗力較弱,而侵入的是強毒菌,染病動物可于24 h內因敗血癥死亡[4]。如果機體抵抗力強或侵入機體的菌數不太多或毒力較弱,不易發病。
(2)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飼養場的環境衛生,改造雞舍消除各種致病因素,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在高溫季節,嚴防飼喂發霉變質飼料,日常飼喂全價飼料,在飼料中可添加益生菌和多種維生素,以增強雞群的整體抗病能力[5]。經詢問本例病例的發病原因是飼喂霉變的剩飯剩菜所致。
(3)發病時及時診斷,藥物全群治療,并做好消毒和衛生管理工作。
(4)養殖戶原來從事養豬生產,對養雞技術和管理還不熟悉,養殖理念還跟不上,希望政府和農業部門加強養禽技術培訓指導。
參考文獻:
[1] 陸承平.獸醫微生物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2] 陳溥言.獸醫傳染病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 姚火春.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4] 李 浩, 劉 陽, 李長安 .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研究進展[J]畜牧獸醫雜志, 2011,30(2):31-33.
[5] 彭公寬,張志權,王亞朋.巴氏桿菌病的防制措施[J].湖北畜牧獸醫,200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