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要:就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方法進行分析,為豬傳染性胃腸炎臨床治療做參考。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接觸性腸道傳染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12-0024-01
1 病原特性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以嘔吐、腹瀉及嚴重脫水為特征的腸道傳染病,尤其是對10日齡內的仔豬危害嚴重,主要的臨床癥狀是嚴重的脫水、腹瀉、嘔吐和高死亡率。豬傳染性胃腸炎多發生在冬春寒冷季節,該病在新疫區可呈急性暴發。該病對豬的危害程度和母豬抗體狀況、豬的日齡以及該病流行的情況有關。帶毒的豬和病豬是該病主要的傳染源,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感染此病毒的母豬所產出的活胎、死胎、仔豬以及子宮分泌物中都含有該病毒,而且豬傳染性胃腸炎可經交配、人工授精和胎盤感染外,還可以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經被污染的食物、環境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于RNA型病毒,存在于病豬的體液、各個器官、排泄物中,在各器官中主要是以十二指腸、空腸、腸系膜淋巴結等處的病毒含量最高。但是在發病早期,腎和呼吸系統的組織內病毒含量也很高。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病情況還與豬舍的環境溫度有關,該病毒在8~12℃的環境中比30~35℃的環境中更適宜病毒的繁殖,這就是該病在寒冷季節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該病毒不耐熱,在4℃以上病毒的活性不穩定,尤其是在56 ℃加熱45 min,65 ℃加熱10 min,該病毒就會死亡;當在4 ℃以下的低溫環境下,能夠長時間的保持該病毒的活性,其感染性也會長時間存在。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在pH 4~8較穩定,該病毒對光敏感,在陽光下曝曬6 h就能達到滅活的效果,尤其是紫外線能夠使病毒在短時間內失去活性,一定濃度的消毒液也能殺滅該病毒。
2 防控措施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急性傳染病,病程短、發病急、死亡率高。此病要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在確診時可以根據豬的癥狀進行確診,還可以利用電鏡觀察豬糞便樣品的方法,病毒的表面具有放射狀、冠狀纖維突。治療時應根據臨床癥狀、綜合治療,才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在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時主要是應用自繁自養的原則;引進豬時需嚴格檢疫,而且在飼養時要進行隔離飼養,堅決執行各項防疫衛生制度;對于妊娠期的母豬要在嚴格隔離條件下單圈飼養仔豬在出生后要密切觀察。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蔓延,大大降低病死率,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可口服補鹽液,防止脫水,對發病豬舍和用具要經常消毒。避免病源擴散。使用廣譜抗生素,防止繼發性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