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敏
遼河油田電視臺,遼寧盤錦 124010
新媒體是指新技術支持體系下的媒體形態, 作為新媒體的代表,網絡媒體、移動電視、數字報刊、手機短信等發展迅速,不僅信息傳遞形式多樣,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實時更新,從而滿足各種類型的受眾需求。信息全球化依靠的是現代傳播技術,因此,當代中國廣播電視無法脫離全球傳媒大環境。
1996年,國外學者提出“超媒體”概念,國內學者敏銳捕捉這一帶有技術學詞根的原概念的精準性,及時提出未來信息傳播將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達到多媒體信息之間相互疊加、高度融合、自由轉換的傳播狀態——超媒體時代[1]。
認為超媒體時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人性化、個性化和全球化;任何個人既是超媒體信息的享用者,又參與這些信息的制造和傳播。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4G啟動,超媒體圖景正在化為現實。當下,對超媒體最通俗、最直觀的描述就是三網融合、多屏聯動、跨屏傳播[2]。
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受眾不再滿足于單一的新聞節目形式,這給電視新聞的發展帶來契機,成為電視節目創新的契機。對于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來說,其目的仍然是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其核心是科學技術手段不斷深化的大環境下,適應觀眾與時俱進的審美需求,通過技術的支持使編輯手段多樣化,進而發掘全方位、多角度、有時代感的新聞內容。
《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學》提出:“廣播電視是指以各種電子通信技術與設備為介質,將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廣泛傳播,通過多種終端為受眾提供視聽類服務的大眾媒體。”[3]學者認為:“廣播電視的媒介價值是多維度構成的。如果只強調某一個維度,媒介的價值實現就會由理想的立體化而逐漸單一化、平面化,由此必然會引發受眾的心理排斥、逆反和受眾的流失,傳播的有效性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4]。因此,單一化的新聞編輯方式使觀眾產生視覺疲勞,新聞采編人員須在采集的過程中重視新聞的美學價值,以傳遞真善美為目的,運用美學原則,創新新聞采集和編輯,做到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結合,制作出令人升華的美學作品。
通過多樣化的編輯,提升消息類新聞的活力。可以說,消息類新聞提供最新信息,在新聞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依靠節目主播的解說,配合音畫同步傳遞給觀眾,形式感較強,易顯得枯燥,因此,采編人員首先應采用不同的編輯形式,對身邊的好人好事要多加宣傳報道,為社會提供正能量和榜樣力量。對重大國際國內新聞應深入挖掘爭取第一手資料,把握最佳機會,傳遞新聞現場的全貌和細節;而對經濟要聞及經濟形勢報道,應運用圖表對比、嘉賓訪談等方式廣角展示新聞背景,并為觀眾提供指導。
新聞編排根據觀眾不同層次的需要來安排,將不同類型的物品組合在一起,實現跨媒體形式與跨藝術形式的組合,用易于接受的國際化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重視對電視節目的預告宣傳和節目間的銜接,在節目預告宣傳,節目間的起承轉合,頻道間的相互關聯等方面下功夫,避免節目單元化、頻道孤立化,這些舉措將有利于頻道品牌打造和穩定收視群體。
電視媒體要根據自身人員技術和設備狀況,抓住當地人文特征制作出短小精干,具有本土氣息的形象片和節目欄目片頭、片花,以通俗性、平民化感染受眾,就自身而言,可以精心制作播出本媒體電視頻道宣傳片花,新聞節目收視指南,電視劇節目導視和公益廣告,用濃郁的地域色彩維系與受眾的感情紐帶,保持觀眾對地方電視節目的收視習慣。
電視節目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體,既有聲音和圖像的美感,還有主持人的流利演說,綜合呈現新聞節目中獨特的藝術美感。新聞節目的現場環境需要通過畫面的方式呈現在熒屏上,畫面的表現力是電視節目質量的關鍵,可在歷史總結、統計數據的新聞中加入歷史圖片和字幕數據,突出新聞節目畫面的可視性。運用圖標、三維動畫的形式進行動態演示,讓其更加生動,更具有親和力,從而吸引眼球,拉近電視和觀眾的距離。
從上級媒體的經驗可以得出結論,大密度的覆蓋讓觀眾在短時間內了解海量的新聞信息,克服了電視新聞的時間性限制,相當程度上抵消了新興媒體快捷、方便的特點。企業電視臺當然達不到省臺的新聞播出密度,但由于其受眾主要是當地觀眾,適當增加本臺自辦節目的播出次數,相當于加大了覆蓋密度,同時節目內容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現和社會贊賞,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可謂一舉兩得。
[1]張君昌.媒體融合新趨勢[J].南方廣播研究,2000(2).
[2]張振華.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學[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202.
[3]方毅華.時政新聞節目改革的路徑與方法[EB/OL].[2008-11-24].人民網—傳媒頻道.
[4]張振華.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學[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4.
[5]孫義峰.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探討[J].科技傳播,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