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威 ,云 薇
1.吉林市電視臺,吉林吉林 132013 2吉林市人民廣播電臺,吉林吉林 132013
隨著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紀錄片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之一,不僅被賦予社會功能,同時,與其他大眾文化產品一樣面臨著市場經濟中的生存困境。尤其是當大眾文化從眾多文化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主流文化后,各大媒體逐漸開始為了迎合受眾的需求和受眾心理的滿足,逐漸走向一條娛樂化道路。這股娛樂化的熱潮,同樣為正在困境中掙扎的紀錄片帶來了影響。
電視紀錄片的娛樂化打破了紀錄片陳舊的模式,不再像以往一樣追求精英化的紀錄片格局。實質上電視紀錄片就是一部分電視人做給另一部分電視人看的藝術作品,從原有的圈內傳閱到現如今走入大電視的媒體平臺,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擴大了紀錄片原有的市場,使受眾市場份額大大增加,這也改變了以前紀錄片的一種賠本賺吆喝的局面。
然而,正因為紀錄片自身的特殊性,在“娛樂化”浪潮之中,紀錄片欣然接納了娛樂元素,走上“娛樂化”道路使紀錄片擺脫了傳統的嚴肅、說教的形象。但與此同時,紀錄片也會因“娛樂化”的“娛樂元素”而失去其原有的特性。
節目中是否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是否有吸引人的情節,成為了紀錄片的基礎和重點。有了看點的故事,才能有人選擇去觀看,有了觀看的人群,才能有電視紀錄片的賣點。央視《探索·發現》欄目就是倡導紀錄片娛樂化理念,在吸取國外優秀作品經驗的基礎上,加上符合我國情況的特點,采用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作為表達手段,設置了引人入勝的懸念,運用了多方位的電視聲畫技巧,給觀眾呈獻出一部部既有文化品位、知識內涵,又有很強娛樂性和觀賞性的電視節目,大大增強了紀錄片本身的可視性,使得紀錄片拉近了藝術作品與觀眾的距離。
在電視紀錄片的發展領域中,娛樂化的出現和發展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以往的紀錄片以紀實性為主,而娛樂化恰恰是對這種特點的一個沖擊。對現實表現手法的一個重新定義和認識是娛樂化的一個特點。
為了迎合受眾需求,紀錄片偏向娛樂化,使用故事性題材、MTV動畫、舞臺演出、黑色幽默、新聞采訪等各種手法以達到表象的真實,拋棄了以往的現實就是紀實的傳統表現手法。人們對紀錄片的認識局限在對娛樂化的欣賞和接受中,使觀眾覺得娛樂化紀錄片就是紀錄片,對紀錄片的整體范圍和包括的內容進行了有限的取舍和定義。
隨著紀錄片娛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視人對娛樂化紀錄片的功利心越來越強。而以往的紀錄片之所以沒有市場就是因為敘事性太強,使得藝術作品不被觀眾所接受。
在我國,紀錄片一直是在一種近乎封閉式的敘事模式中表現,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對紀錄片娛樂化的研究。一味的拿從西方諸如“探索”、“國家地理”頻道學來的娛樂化精神和表現手段去制作紀錄片,而摒棄了大眾傳媒的專制邏輯,把復雜多樣的歷史和科技等知識變得簡化,只留下線性的因果模式,便于觀眾去接受。這使得整體電視媒體行業急功近利的心情得以顯現,記錄片人變得不再像以往一樣安心做事業。由于創作周期短,要求的節目種類也繁多,創作者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包裝炒作、投機取巧。在今天的市場,紀錄片只擁有好看的外衣卻丟掉了人文紀錄的內涵。
筆者認為娛樂化紀錄片畢竟是電視模式和電視節目中的一種。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從電視節目里尋找娛樂元素可以理解,但并不是任何一種電視節目都適合完全的娛樂化。合適的、健康的娛樂化對紀錄片的推動有很大的作用,觀眾在觀賞娛樂性紀錄片的同時也能得到快樂和思考,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紀錄片題材都要從娛樂化的角度出發。適當的紀錄片娛樂化,可以增強節目的收視率,能被觀眾們所接受和認可,但是我們不能隨意的娛樂化,甚至把紀錄片做成離譜的娛樂節目。
優秀的紀錄片不是以娛樂化為主打,而是宣傳紀錄片中的內容,表達紀錄片想要表達的主旨才是紀錄片的關鍵所在。娛樂化可以作為紀錄片的一種表現手法,但絕不是唯一的最高追求。
紀錄片娛樂化使得紀錄片的發展突破了原有傳統的紀錄片創作模式,經過娛樂化創作的紀錄片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狀態。雖然這種突破在業內一直伴有爭議,特別是在這種紀錄片中過分的追求故事化和情景再現的手段的利用,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對紀錄片真實性的一種違背。
基于對電視紀錄片娛樂化的種種表達,筆者認為,當人們只通過笑來表達對節目的認可程度,而不是通過觀賞之后經過思考而真正的認可,只會給觀眾造成一種短暫的記憶和印象,而觀眾在看完電視紀錄片之后,有可能不知道他們為什么接受,為什么愉悅甚至為什么不去思考。不要讓紀錄片成為“娛樂至上的物種”。
[1]呂新雨.紀錄中國: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M].北京:三聯書店,2003.
[2]方方.中國紀錄片發展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
[3]聶欣如.紀錄片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4]劉潔.紀錄片的虛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5]李海麗.紀錄片娛樂化初探[J].山東視聽,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