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郭亞群 逯洋
財政支出包含兩方面重要內容,即財政支出的規模和財政支出的結構。財政支出的規模得當與否,決定了社會資源配置能不能實現最大優化,也決定了政府職能能否實現。要想實現經濟增長,就應當合理安排財政支出的規模,避免其過大或過小,造成資金浪費或資金欠缺,經濟發展不利。同時,財政支出的結構應當合理規劃,不同的項目給予不同的財政支出,其經濟效益也各不相同。保證財政支出結構的合理,使得各項目獲得最佳經濟效益,使經濟發展獲得保證。所以,財政支出的規模及結構,應當合理安排和規劃,保證作為財政政策重要部分的財政支出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財政支出,也稱公共財政支出,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進行的財政資金的支付。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花費相應的社會資源來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財政支出作為公共財政的重要內容,反映了公共財政在社會生活上以及經濟上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活動范圍以及發展方向。
財政支出規模,就是一定的財政年度里政府在財政支出上的總額,反映了政府在經濟上的干預程度以及活動范圍。財政支出規模分為兩種,即財政支出的絕對規模和財政支出的相對規模。財政支出的絕對規模,指的是當年政府在財政支出上的總額,以貨幣量來表示,能夠直觀地反映政府財政活動范圍。由于其并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的影響,因此,它只能作為當年政府在財政支出上規模的反映,并不能與其它年度進行比較。財政支出的相對規模,通常用當年的財政支出占當年GDP的比重表示,能夠全面反映政府經濟在社會經濟和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由于兩者各有所長,因此,在進行財政支出規模分析時,應當將兩者相結合,綜合利用兩種指標進行分析和考量。
財政支出結構,指的是政府財政支出總額中各類支出的組合以及各類支出占支出總額的比重。財政支出結構與政府的職能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根據政府的職能,可把財政支出結構結構分為經濟建設支出、社會文教支出、國防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以及其他支出。財政支出結構反映著政府活動范圍和方向,對于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有著巨大的影響。
通過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狀況分析可以看出,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在財政支出的絕對規模上不斷增加,支出總量增加總額翻番。從財政支出的相對規模來看,其在圖示上可呈現“U”字型,表現在1978年到1995年的逐漸下降,再逐漸進行回升,2000年則基本保持持平狀態。這一表現與我國在經濟體制上的改革有著密切聯系。為了保證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保證經濟各個方面都能獲得相應的財政支出,政府相應地加大財政支出的相對規模。
從財政支出的增長率和我國GDP的增長率來看,其變化的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財政支出規模與中國經濟增長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分析以往和當前我國的財政數據,可以發現,財政支出的絕對規模應當保持并加大,而相對規模由于與當前最優的財政支出相對規模保持一致,所以應當保持不變,而在財政支出的結構上進行優化和調整。
財政支出的項目眾多,而不同的項目對于經濟發展的效果并不相同。要想實現經濟發展效益最大化,就應當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支出結構情況來看,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財政支出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和效果明顯。比如,在經濟建設上的財政支出占比不斷下降,在國防支出上比重不斷下降并趨于穩定,在社會文教費上的支出比重逐漸增加以及在行政管理費和其他支出上的占比不斷上升。從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和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成果來看,良好的財政支出結構,能夠帶來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
從目前我國的經濟情況來看,要想保證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財政支出規模上的調整效果不大,應當從財政支出結構上入手。整合優化,在結構上進行調整。首先,應當對基礎建設支出比例進行控制,保證全國基礎建設結構的平衡。其次,應當加大對農業支出比例,重視農業在我國經濟增長上的重要地位。另外,加大對教育、科學衛生以及社會福利保障上的支出。發揮教育對國民素質和國民經濟的重要促進作用,使科學衛生和社會福利更好地為人民的生活帶來便捷,為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其次,在國防支出和行政管理上的支出應當進行控制,維持中適當增加,避免財政支出在這些對經濟發展沒有直接巨大貢獻的項目上的浪費。
財政支出規模影響著社會資源配置優化程度和政府職能的實現,而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能夠保證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其對于中國經濟增長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當明確它們對于中國經濟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具體的中國經濟形勢,制定出相應的財政支出計劃,在規模和結構上進行整合優化,保證我國經濟穩定和快速的發展。
[1]范麗紅,凌衛平.中國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北方經濟.2006(02)
[2]韓遠迎.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7(02)
[3]郭慶旺,呂冰洋,張德勇.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