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利廳關于印發《河南省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的通知豫水政資〔2014〕50號
各省轄市、省直管縣水利 (水務)局:
為規范河南省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我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制定了《河南省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附件:河南省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
2014年9月30日
附件
河南省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保護水資源,根據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本省境內江河、湖泊、渠道、水庫等水域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以及對排污口使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本款所稱入河排污口,包括直接或者通過溝、渠、管道等設施向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等水域排放污水的構筑物;新建入河排污口,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對原來不具有排污功能或者已廢棄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入河排污口,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有重大改變;擴大入河排污口,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擴大統稱入河排污口設置。
第三條入河排污口的設置與使用應當符合水功能區劃、水資源保護規劃和防洪規劃等有關規劃的要求。
第四條省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省境內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的組織和指導工作。
省轄市、省直管縣 (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入河排污口設置和使用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入河排污口設置的審批實行分級管理。
依法應當辦理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審查手續的,其入河排污口設置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的管理權限審批;依法不需要辦理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審查手續的,除下列情況外,其入河排污口設置由入河排污口所在地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
(一)在流域管理機構直接管理的河道 (河段)、湖泊上設置入河排污口的,報該流域管理機構審批;
(二)設置入河排污口需要同時辦理取水許可手續的,其入河排污口設置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流域管理機構按照取水許可管理權限審批;
(三)設置入河排污口不需要辦理取水許可手續,但是按規定需要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 (表)的,其入河排污口設置由與負責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 (表)的環境保護部門同級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六條設置入河排污口的單位 (以下簡稱排污單位),應當按本辦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
依法需要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 (表)的建設項目,排污單位應當在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 (表)之前,向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
依法不需要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 (表)的,排污單位應當在設置入河排污口前,向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
第七條設置入河排污口申請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書;
(二)建設項目依據文件或相關說明材料;
(三)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及其所依據的文件或材料;
(四)對第三者權益有影響的,應當提交第三者承諾書或其他相關文件;
(五)其他應當提交的有關文件。
設置的入河排污口對水功能區影響明顯輕微的,經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可以不編制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只提交對水功能區影響的簡要分析材料。
本款所稱“建設項目依據文件或相關說明材料”指法定主管部門對本建設項目立項的批復意見,不需要法定主管部門進行立項批復的,應提供相應的其他同意建設的證明材料;“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所依據的文件或材料”指論證報告涉及的需要由法定主管部門出具的意見或證明。
第八條入河排污口設置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國家和省法律、法規和相關產業政策的要求和規定;
(二)國家和省以及行業有關技術標準與規范、規程;
(三)流域或區域的綜合規劃及水資源保護等專業規劃;
(四)水功能區管理要求。
第九條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域水質、接納污水及取水現狀;
(二)入河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
(三)入河污水所含主要污染物種類及其排放濃度、總量和排放規律;
(四)水域水質保護要求,入河污水對水域水質和水功能區的影響;
(五)污水處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六)在特殊情況下對排污限制的要求和措施;
(七)入河排污口設置對有利害關系的第三者的影響;
(八)水質保護措施及效果分析;
(九)論證結論。
第十條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應當委托具有以下資質之一的單位編制,報告編制單位對所作出的結論負責:
(一)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資質;
(二)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資質;
(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 (業務范圍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對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應當予以受理。
對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當場或者在5日內一次告知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排污單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補正材料的,應當受理;逾期不告知補正內容的,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即為受理。
受理或者不受理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應當出具加蓋印章和注明日期的書面憑證。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決定。同意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應當予以公告,公眾有權查詢;不同意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應當說明理由,并告知排污單位享有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入河排污口設置直接關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審批機關應當告知該利害關系人。排污單位、利害關系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
入河排污口的設置利害關系人或當事人要求聽證的,依法舉行聽證。
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審查時限不包括聽證和專家論證所需的時間。
第十三條在重要水功能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相鄰功能區以及跨行政區域河段交界斷面附近設置排污口的,應當編制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由審批機關組織評審。
第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同意設置入河排污口:
(一)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入河排污口的;
(二)能夠由污水收集系統接納的;
(三)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求削減排污總量的水域設置入河排污口的;
(四)入河排污口設置使水域水質達不到水功能區水質要求的;
(五)入河排污口設置直接影響合法取水戶用水安全的;
(六)入河排污口設置不符合防洪要求的;
(七)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的。
第十五條同意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決定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入河排污口設置地點、排污方式和對排污口門的要求;
(二)特別情況下對排污的限制;
(三)水資源保護措施要求;
(四)對建設項目入河排污口投入使用前的驗收要求;
(五)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項。
第十六條在本辦法公布前已經設置的入河排污口,應當到入河排污口所在地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入河排污口登記,由其匯總并逐級報送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水功能區管理要求,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入河排污口現狀情況進行調查,并提出整治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第十八條發生嚴重干旱或者水質嚴重惡化等緊急情況時,有管轄權的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報告有關人民政府,由其對排污單位提出限制排污要求。
第十九條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管轄范圍內的入河排污口設置和使用建立檔案制度和統計制度。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入河排污口設置和使用情況進行不定期的現場檢查。排污單位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文件、證照和資料。
排污單位應當按規定對退水水質進行監測,并將監測結果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水功能區水質狀況,對入河排污口的退水水質進行監測。
監督檢查機關有為被檢查單位保守技術和商業秘密的義務,除正常管理外,所取得的資料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第二十一條未經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擅自設置入河排污口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六十七條第二款追究法律責任。
雖經審查同意,但未按要求設置入河排污口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六十五條第三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第五十八條追究法律責任。
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的,以及已設排污口不依照整治方案限期拆除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六十七條第一款追究法律責任。
退水水質達不到規定要求的,按照《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第五十二條追究法律責任。
第二十二條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書和入河排污口登記表等統一使用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文書格式。
第二十三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14年10月8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