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
新聞編輯面臨的電視臺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沖突困境分析
劉 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經濟環境也愈發充滿活力,同時,市場經濟的某些弊端也逐漸凸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社會公眾利益與電視臺經濟效益之間的沖突就是其中之一,面對這種不斷凸顯的沖突困境,電視臺的新聞編輯作為電視臺的工作主體部分如何權衡社會公眾和電視臺這兩方主體的利益,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將對新聞編輯面臨的電視臺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沖突困境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給后續研究者以有益借鑒。
新聞編輯;電視臺經濟效益;社會公共利益;困境
[作 者]劉巖,吉林省白城廣播電視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系電視臺新聞編輯所面臨的社會公共利益與經濟效益的問題,可以從娛樂化新聞、違法廣告、有償新聞等方面體現出來。
(一)娛樂化的新聞
自從電視傳媒實行市場化改革以來,暴力、嫖娼、離婚、偷情、吸毒、強奸等軟性新聞不斷充斥著電視熒屏。這種類型軟性娛樂新聞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受眾數量比例相對于其他電視內容較高,以至于一些電視臺的新聞編輯人員為了迎合電視受眾的興趣和提高收視率,對某些新聞事件進行片面的、非客觀的、過分夸大的甚至毫無依據的評價報道,這使得電視新聞熒屏存在著不少低俗、不良信息,誤導了廣大受眾的行為意識,阻礙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違法廣告
廣告是以有償的行為方式,通過電視臺對商家相關的服務和產品信息進行報道,引導和影響社會公眾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提升商家服務和產品的知名度,進而實現銷售額的增長。具有直接影響品牌的作用。電視臺在進行廣告播報時,商家產品和服務信息播報是否真實有效,需要電視傳媒編輯人員的嚴格把控,一旦電視臺播報的廣告信息不能真實有效地反映商家的服務和產品真實情況,就極易誤導社會公眾的消費行為。在當前市場經濟影響下,電視傳媒的違法廣告播報屢見不鮮,甚至還有不斷增長的趨勢。根據工商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的35家縣級以上電視臺總共播報了31883次的醫用商品廣告,其中的違法廣告播報就多達9684次,這種現象正是我國當前典型的電視臺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沖突困境的突出表現,嚴重損害了我國電視媒體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視媒體的發展。
(三)有償新聞
一些電視臺的新聞編輯工作人員通常會通過報道有償新聞的方式變相為自己謀取利益,雖然我國在1997年就明文禁止了這種新聞方式,但各種有償新聞仍然屢見不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以某高速建設征地補償報道為例,某電視臺記者前往事發地進行所謂的“采訪”,以征地補貼標準過低為由,進行新聞報道,在收取某縣政府13萬元以后,又通過炮制新聞的方式為他們消除不良影響。這種有償新聞報道,不但破壞了新聞的客觀性和公平性,還降低了新聞報道質量,破壞了電視媒體的公信力。電視臺的新聞編輯工作人員經常會遇到這種個人利益、團體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的沖突,如何權衡考驗著電視傳媒編輯人員的職業道德。
為了改進新聞編輯質量,平衡電視臺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沖突,筆者從深化媒體體制改革、加強受眾監督、提高媒體自律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深化改革媒體體制
當電視臺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存在沖突時,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如何權衡這兩方的利益,考驗著他們的職業道德,也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工作難題。但權衡舉措的基礎是深化當前的媒體體制變革。
1.媒體產業化。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媒體是政府與社會大眾溝通的“喉舌”,電視臺是社會大眾和企事業單位對外宣傳的重要通道,隱含著巨大的社會經濟潛力。電視媒體通過產業化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響力本無可厚非,但該舉措是否是在符合新聞媒體客觀、公平、工作的立場,符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操守前提下發揮著自身的公共服務和信息宣傳的作用,是電視媒體編輯工作人員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本文以為,電視媒體的編輯工作,要在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嚴格遵循新聞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前提下,客觀認識新聞媒體產業的發展規律,為自身媒體平臺爭創經濟效益。
2.管理體制創新。實行經營管理模式事業化的電視傳媒,擁有提升自身經濟效益的動機,但他們同時還肩負著引導社會大眾輿論的社會職責,電視傳媒的新聞編輯人員,在管理體系創新中,應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下,嚴格遵循自身的公共服務和信息宣傳定位,進而在追求自身產業經濟效益的同時,綜合運用道德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發揮電視臺客觀引導社會輿論支撐和自身盈利的功能。
(二)完善受眾監督
社會受眾是電視臺媒體新聞監督的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完善新聞傳媒的受眾監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受眾的自覺監督。電視傳媒應設立專門的受眾舉報途徑,比如,設立網絡郵件、讀者信箱、熱線電話等舉報投訴方式,接收社會受眾對違法廣告、虛假報道、低俗新聞、有償新聞等問題的舉報投訴,并將電視臺編輯列入舉報投訴范圍之內。所有舉報信息一經查實,電視臺在查明前因后果后,依規追究相應的責任,作為對舉報信息提供者的認可,電視臺應給予合適的物質或精神獎勵。
2.社會受眾監督的組織性。在制定相關媒體制定的基礎上,社會受眾對電視傳媒的自覺監督需要具有一定的組織性,僅僅通過社會個體受眾的適時監督,在某些情況下并不能獲得及時的反饋和對舉報問題的后續跟蹤,“一盤散沙”式的受眾監督很難取得預期的監督效果。而組織性的社會受眾監督,本文認為,可以建立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指導、社會大眾主導的社會監督單位,由社會監督單位監控電視傳媒工作的相關行為,并測評電視傳媒對監督單位的建議和意見的對待態度,監測電視傳媒對受眾反饋信息的實效性。
(三)健全新聞媒體自律機制
針對近些年電視傳媒不斷爆出的虛假廣告、有償新聞等傳媒亂象進行研究發現,造成這種不良現象的原因中,不乏電視傳媒相關工作人員亂用媒體權利,違背電視傳媒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針對這一愈演愈烈的現象,有必要從側面要求電視傳媒健全自身媒體自律機制。
1.強化自身職業道德建設。電視臺編輯工作人員作為新聞編輯的主體,其個人品質和職業道德行為與電視臺編輯新聞的質量有著直接關系,本文上面提到的娛樂化新聞、虛假廣告和有償新聞等都是電視臺編輯個人品質和職業道德不健全的表現,如果電視臺編輯工作人員能夠恪守新聞職業道德,上訴亂象完全是可以避免出現的。因此,電視臺需要不斷加大對編輯等相關工作人員的新聞職業道德力度,使他們能充分理解社會道德原則,增強自身判斷美丑、甄別善惡、明辨是非的主觀能力和自覺遵守有關法律法規意識。只有這樣,才能自覺承擔起新聞編輯工作的社會義務,在面對電視臺經濟效益和社會公共沖突困境時具有良好的權衡舉措能力。
2.健全處罰機制。2004年,某電視臺報道的我國第二代身份證將由日本企業制作的新聞,經過相關部門核實,這一報道嚴重失實,是電視臺相關工作人員的新聞炒作,該電視臺嚴厲處罰了該報道的審查、采編、編輯、播出等相關工作負責人,采取了有效措施消除該報道的不良社會影響,由此可以看出電視臺自身處罰機制的重要作用。新聞創作的主體是電視臺的新聞編輯人員,只有通過嚴厲的處罰機制約束他們的行為,才能增強他們的新聞創造的客觀公平性,杜絕有損于新聞職業道德現象的發生,提升電視傳媒的公信力。
本文通過對有關問題的詳細研究和科學論證,總體界定了當前新聞編輯面臨的電視臺經濟效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沖突的困境,進而給出了電視傳媒的編輯工作人員在面對這種困境時如何權衡雙方利益的合理性建議。但是,任何合理性的建議在具有多變性和復雜性的電視傳媒工作領域都不是絕對適用的,因此,上訴方法建議還需要在電視傳媒領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借鑒參考,新聞編輯工作者必須加強自律,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正確處理編輯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
[1]王鄖.縣級電視臺新聞編輯的素養及作用發揮[J].西部廣播電視,2014(15).
[2]張寶坤.加強電視臺編輯記者專業素質芻議[J].今傳媒,2014(4).
[3]郭瀟.如何創新地方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J].西部廣播電視,2013(5).
[4]李永祥.論新聞編輯的信息素養[J].山東視聽(山東省廣播電視學校學報),2006(7).
[5]曉月.“新聞編輯”配套教材出版[J].新聞實踐,2006(8).
[6]張曉蕓.新媒體競爭下對新聞編輯的素養要求[J].中國傳媒科技,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