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添龍(湖南師范大學湖南長沙410000)
淺談體育文化人
□唐添龍(湖南師范大學湖南長沙410000)
體育在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增高,為了滿足人們在體育上的精神追求,體育文化人應運而生,本論文主要是通過文獻法,對最近十年的有關文獻資料進行查閱。從而確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應該是對體育文化人的概念及內涵給予釋義,同時列出了體育文化人的主要表現,并針對體育文化人的一些問題,探析校園范圍內體育文化人的培養路徑。
體育體育文化人培養路徑
在培養體育人才實踐中,人們便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形成“體育文化人”的人才培養理念。關于體育文人的理念,最早是由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白晉湘教授提出來的,白晉湘教授認為,體育文化人涵蓋了兩層意義,具有了雙重身份的體育+文化的復合體。他既是體育教育活動的主體,又是文化選擇的主體,其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是在文化選擇中培養和選就適當現代化的新人,體育的理論研究上升到文化研究的高層次。華南師范大學鄧樹勛教授從教書和育人的角度來理解體育文化人應該是21世紀新型的、復合型體育人才,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和很好的文化素養。從體育科學及其發展的角度上來講,它離不開眾多學科的交叉。因此體育文化人不應該只從從技術的層面來理解,以免對培養適合時代需要的復合型的體育人才產生一個誤區,因此就應該從更深層次的去理解,包括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這樣才能符合新世紀體育發展對體育人才的要求。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胡炳章的“能文能武,既專且博”是對體育文化人很好的詮釋。
綜合以上的觀點,我認為體育文化人的含義可以被概括為以下三點:首先一個體育文化人必須是從事體育的工作人員;其次他必須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再者,他應該是綜合能力的培養者。依據體育文化人的概念,又可以界定體育文化人所具有的的一些特征:第一體育文化人的知識構成的豐富性;第二體育文化人教育方式的多樣性;第三體育文化人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性;最后體育文化人是與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機統一。
體育文化人是體育和文化兩者緊密結合的產物,他是具有多重特征與內涵的一種人群,又是對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的人才,尤其在體育文化、體育知識、體育精神以及體育信仰的發展上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強對體育文化人的培養,通過提高體育文化人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運動知識技能和思想道德素養來實現體育文化人的全面發展。
2.1、體育文化人的人文素質
關于人文素質的概念,一些學者已給出解釋,孫漢超先生認為“人文素質”就是如何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楊德廣先生“人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養”。一般文化人有著一些共同的人文素質,即作為一個普通的社會角色能有機融人禮會應具備的人文素質,表現在思想政治觀念、倫理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個人意志品質、等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知識和能力方面。而體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有著自己特有的人本精神,從人的角度出發對從事體育活動的人進行全方面教育,達到強身樂心、視野開闊的目的,滿足人的全面需求。體育文化人重在培養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體育文化人的人文素質比一般普通人的人文素質要健全、廣泛、深厚,他所體現的人文素質是身心和諧、精神與形體共同完善的一種狀態,融合了普通人文素質和體育人文品質。
2.2、體育文化人的科學素質
所謂科學素質,是指人們在獲得和應用科學知識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品質。體育文化人的科學素質主要是體現在他們對理論知識學習方法的掌握,遵循著一定的學習規律與邏輯思維,并有與時俱進的科學理念。他們能夠掌握體育行業最新的時事、研究方向發展動態,以便及時把最新的知識運用到體育事業中去。另外,體育文化人的科學素質也會體現在其他學科領域里,對其他知識信息的掌握也是運籌帷幄,從而可以使他們全方位的發展。體育文化人的科學素質總展示著向前追求、向真理邁進的一種態度與精神,推動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和體育文化人的和諧發展。
2.3、體育文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
縱觀體育界,我們會發現體育文化人除了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解決體育發展與人類健康事業問題外。體育人身上還總是會閃耀著體育文化人特有的思想道德素養,在體育文化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忠貞愛國的精神、一種克服困難的毅力與堅持、一種解決難題的智慧和一種彰顯生命力的希望。不管是在室內鉆研自己的業務學習,還是在戶外運動場上,體育工作者總是以自己的認真、細心、執著、篤定的態度完成著這些目標。而在處事上,他們身上又是以一種“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的自信;在為人上,謙虛謹慎、誠信待人、友好禮讓對手與周圍的人群,就像比賽口號一樣“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2.4、體育文化人的運動知識和技能
體育工作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對運動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這是他們與其他普通人的最大不同點。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以前“我國體育院系的辦學模式是50年代蘇聯的產物”,這種模式被打下深深的政治烙印,培養體育人才的第一任務就是以競技和奪取錦標為主,相對而言體育人才的發展就被局限于作為一個運動機器,片面發展。隨著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人們開始對體育人才的培養產生了反思,對體育本質和功能也有了重新認識、重新定位。到目前為止,體育人才培養模式與觀念至少引發了原有知識體系三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是,體育不再是少數人的以競技拿金牌為主題的活動,而是通過讓人們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參加體育鍛煉以促進人們身心健康;其次體育人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健全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和扎實的運動技能的體育文化人,不會只是作為一個運動機器;再次,體育的主旨是以育人為主要任務,不再是一種政治手段。
3.1、知識積累
作為一個體育文化人就必須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既要學習本專業的知識以為體育研究心得發展方向出謀劃策、不斷超越、不斷創新,同時也要積累其他學科的知識,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當我們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之后,才可以更好地指導體育實踐工作,并在對這一學科的探索和梳理中把握體育科學的規律,用以指導實踐,培養人才。
3.2、學術視野
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使得體育文化人的學術視野也變得開闊,促使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拓展,學科的發展亦呈現出新的活力。如果還局限于狹隘的視野中,那必定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作為體育文化人就必須具有建立在開放視野上的學術整合和多學科構建能力。
3.3、運動技術
他們不是專業的競技運動員,但他們更懂得怎樣去傳授與展示運動中的技戰術,也知道如何去管理一個體育生組成的班級、一個體育工作的群體、也能夠很好地普及和宣傳奧林匹克精神,在各個城鄉之間帶領著人民進行體育鍛煉與體育競賽活動。這就是體育文化人特有的才能——以身體為基礎的教育,正是這種能力使得人們的身體充滿活力,精神世界也多姿多彩。
3.4、工作能力
體育文化人有著過硬的體育專業知識,在專業上吃過苦、流過淚、灑過血。同時又有著深厚的文化功底。在體育文化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忠貞愛國的精神、一種克服困難的毅力與堅持、一種解決難題的智慧和一種彰顯生命力的希望。這些經歷與品質使他們擁有超強的工作能力。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精力充沛這些詞語都與他們息息相關。體育文化人的才能就像顆黃金,閃閃的發著耀眼的光芒。
4.1、營造體育院校的文化氛圍
體育學院舉辦的活動大多是動態的體育競賽活動。為了營造更好的文化氛圍,體育院校可以把體育競賽的“動態”活動和意識思辨的“靜態”活動相結合。首先,應認真制定各個活動的目標與任務。該目標在應是身體上可以使人體健業精;精神上可以德高智遠。
4.2、平衡運動員的知識結構
鄧亞萍不僅在體育事業上獲得無數榮譽,在學業上也是如此,她是英國劍橋大學土地經濟學博士。這說明運動員也可以成為一名知識豐富的博士;同時也給了我們巨大的反省:為什么不能在運動員進行訓練的同時接受文化學習呢?是的,我們需要平衡運動員的知識結構,首先,要加強運動員的文化學習。不能進行封閉式的訓練,而要讓他們去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可以學英語、學計算機知識等等。其次,在對運動員進行技術訓練的同時,給他們傳授有關的政治思想、道德標準與生活常識,讓他們成為一個具有堅定的愛國思想、德行兼備的高材生。
4.3、轉變體育教師、教練員的傳統教育觀
一個人的知識的獲得大部分是由教師傳授給與的。因此體育教師或教練要以身作則,促進自己的知識結構多元化。首先得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除了要會傳授運動技能之外,還可以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要與時俱進地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其次,體育教師或教練要定期發表學士論文。一方面可以深化體育教師或教練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專業領域的知識在他們頭腦里潛移默化。再者,體育教師或教練應該是“身兼數職”的綜合性人才。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競技體育的強盛以及大眾體育的普及,社會上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增多、要求增高,然而目前我國體育從業人員的素質又普遍不高、高素質的體育人才又不多,因此體育文化人的培養就成為了必然之勢。同時,也只有拓展體育文化人的培養路徑,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體育文化人,才能促進體育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才能實現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
[1]卜愛華.體育文化人的界定[J].體育文化導刊,2010,(09).
[2]白晉湘.體育文化與體育文化人的特征[J].中國體育報,2003, (11).
[3]彭成根,林智.各學科綜合交叉支撐完善“體育文化人”理念[J].吉首大學報,2005,5(06).
[4]劉常林.無產階級體育文化人毛澤東研究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1(35).
[5]卜愛華.“體育文化人”的科學素質規范和培養對策[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06).
[6]李儒新,陳永輝,何志杰.對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18(06).
[7]李宗浩,肖林鵬,張劍利,張艷輝,金宗強.提高運動訓練水平:更新思想方法和觀念先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01).
[8]陳碧華.轉變傳統體育教育觀,塑造新型體育人才[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05).
[9]何盛.我國當代大學體育“文化本位”思想之研究——從“體育文化人”教育理念談起[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3(01).
[10]劉少英.理清思路科學定位明確體院發展方向——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辦學思路的探索與實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07,26(03).
[11]譚小豐,宋名芳.試論體育教育專業體育文化人的培養[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