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姬寧 趙嵐 李凌(.云南大學體育學院云南昆明65003;.昆明醫科大學云南昆明65003)
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及科學化程度的綜述
□張旭1姬寧1趙嵐1李凌2(1.云南大學體育學院云南昆明650031;2.昆明醫科大學云南昆明650031)
大學生的年齡通常在18-25歲之間,在大學中他們除了努力學習各種知識之外,強健體魄也是大學生重要任務。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主要涉及的因素是體育鍛煉的態度、參加形式、人數、項目、興趣以及閑暇時從事某種活動等。這些客觀因素確實成為阻礙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另外,大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能否運用體育健康知識指導體育鍛煉更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鍛煉現狀科學化
近年來影響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課題。此外,隨著各部門對體育鍛煉的大力支持以及網絡、媒介傳播影響面的不斷擴大,對通過體育鍛煉獲取強健體質的觀點被更多的人接受。通過計算機檢索近5年內《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體育類刊物和《萬方學術期刊》共查閱相關的論文300余篇,相關的論文180余篇。本文綜述有關文獻,總結并分析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及科學化程度。
2.1、體育鍛煉態度、參與率
曾進輝在對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的研究中發現,有超過三成的學生表示不喜歡體育鍛煉,絕大部分對體育鍛煉的喜歡程度一般。而沈幼偉認為,多數大學生知道體育鍛煉的優點,可以調節精神狀態、增強體質,但對體育課所教授的內容感到枯燥不滿意。參與率方面多數調查都顯示男同學明顯高于女同學。有學者通過訪談得知,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女同學對體育的興趣比較低,其次她們的身體素質及對運動技能的掌握要比男同學差很多。
2.2、體育鍛煉時間、次數
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次數是反映體育鍛煉的重要數據。為此,有研究者針對大學生鍛煉時間的區間進行分析,調查表明中午和下午是高校大學生業余體育鍛煉較為集中的時間,而上午和晚上也有部分學生參加鍛煉,但比例較低。多數學者都以周為單位對大學生在一周內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以及鍛煉時間進行分析,其結果大致相同,筆者歸納總結:周鍛煉次數上,有超過40%的人數達到3次或以上,絕大部分的學生在1-2次,甚至有20%左右的學生從來不參與體育鍛煉。時間上,大部分大學生在30-60分鐘,其次是30分鐘以下,能堅持1小時以上的人數所占比例不大,僅為10-20%。王華倬等提出,女生無論是鍛煉次數和持續時間上問題都顯得更為突出。
2.3、鍛煉項目
在關于大學生鍛煉項目的調查中,幾乎所有學者都將調查對象以性別區分開。結果基本一致:男生主要選擇的是對抗性、競爭性較強的集體項目,以籃球、足球、排球為主。而女同學更多的選擇健美操、羽毛球等強度較小,輕松休閑的運動項目。這也反映出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著顯著差異。另外,有研究者發現,長跑雖然枯燥,但作為一項簡單易行且鍛煉價值高的運動項目,也受到了部分群體的歡迎。值得關注的是,短跑、跳躍、投擲等從中小學就列入體育教學大綱項目并不為大學生喜愛。
2.4、鍛煉形式
從調查結果來看,當今大學生最喜歡的鍛煉形式是與同學、朋友一起鍛煉,個人鍛煉次之。一方面大學生把體育鍛煉作為同學間相互交往、溝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一個機會。另一方面說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活動獨立性和一定的體育實踐能力。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有學者認為,這也反映出高校大學生對集體性項目的需求,同時他們具有高度的集體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2.5、鍛煉目的
關于鍛煉目的的研究有兩種觀點。桂源海等人指出,大學生鍛煉以娛樂休閑為主,他們對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目的明確,動機比較健康,對其重要性認識處于良好水平。張晶宇則認為健身、娛樂、緩解壓力、興趣愛好等都是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同時說明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了體育的價值和功能;也反映了大學生參與動機有著多元化的趨勢。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富有明顯的社會性,更服從于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求。
2.6、鍛煉場所
大學生主要鍛煉的場所從統計數據來看較為一致,都以學校為主,少部分學生會選擇校外鍛煉。本校的體育場館方便實用,另外多數場館都免費向學生開放,這也是大學生選擇本校鍛煉的主要原因。但個別學者的調查結果值得注意,有近一成的女生會選擇收費的公共體育場館鍛煉,說明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變化,“花錢買健康”的體育消費觀正悄悄的進入大學校園,對此應加以正確引導。
2.7、制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
制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較多,筆者歸納總結。首先,場館器材。王紅福認為大學生鍛煉的時間和空間相對較集中,勢必造成學校場館器材的供需矛盾,也會增加安全隱患。也有學者分析認為,高校不斷擴招,學校占地面積、資金有限,在一段時間內很難改變這一客觀現實。其次,學習負擔、就業壓力。目前社會就壓形式嚴峻,促使學生不得不抓緊業余時間進行各種培訓、考試等,另學分制的開展令學習負擔加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4]。最后,業余時間活動安排。有研究者調查顯示,即使是有鍛煉習慣的學生,在業余閑暇時間選擇活動內容上,首選電腦、網絡,觀看電視、看書也優于參加體育活動。當今社會,外部環境的誘惑,往往使大學生放棄體育鍛煉而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經濟到其他領域。是制約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3.1、運動訓練方面
熱身(準備活動)。指在訓練和比賽前為提高身體機能而進行的有組織、有目的、專門的身體練習。體育鍛煉前熱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劉鈞珂等學者調查結果表明,不少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時忽視甚至不做熱身,在運動過程中一旦用力過猛或速度過快,容易引發拉傷、扭傷等運動損傷,給身體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不了解熱身的重要性。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進行正確的熱身。
運動負荷(量、強度)。大學生如何科學的安排、監測適宜的自己的運動量和強度,早有專家提出了心率測定這種科學、方便的方法。
但有數據表明,多數大學生并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隨意安排運動時間、運動頻率、強度,導致鍛煉效果不明顯,甚至對身體造成傷害。另外,多數學生從興趣出發,運動強度隨機而定,反映了學生鍛煉中多為自發性而非自覺性,以及鍛煉的盲目性。
整理活動。指在練習后做的一些加速機體功能恢復的身體練習。使機體由緊張過渡到安靜狀態;減少肌肉的延遲性酸痛;加速乳酸的利用;避免機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多數研究者調查發現,不少大學生運動后忽視整理活動,經常能看到在鍛煉和比賽后由于身體疲勞,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而后結束練習。
3.2、保健、營養方面
運動保健知識是大學生科學鍛煉的主要理論依據。在這一方面,筆者查閱的資料中涉及此內容有限,且研究內容不多。歸納總結:首先,補水。多數學者在補水方面注重點在于運動后補水的溫度,如調查發現在天氣炎熱且大量丟失體液后,大學生們往往喝大量的涼水或冷飲。其次,運動后保暖。整理多位學者數據發現,多數大學生運動后會馬上換掉潮濕的衣物,并用溫水洗浴,但運動后著厚裝所占比例不高,說明大部分對于體育衛生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并且主要是從自身的舒適程度出發而非從保健角度考慮。最后,運動損傷。學者調查得知,許多學生,在出現肌肉拉傷、關節扭傷、軟組織挫傷等常見的運動損傷初期,常采用按摩、熱敷等方法,使受傷部位病征加重,說明大學生對保健知識的缺乏較為嚴重。營養。在對大學生關于運動與營養的調查中,針對不同運動或是不同鍛煉目的采取不同的營養體系的學生比例較低。多數大學生對運動與營養并不關注,并且知之甚少。有研究者在他調查的7所大學里,沒有一所開設有關營養保健或類似的課程,而體育課也是以教授體育鍛煉的手段和運動技術為主,很少涉及營養保健的內容。
[1]曾進輝.高校大學生業余體育鍛煉現狀與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2010,07.
[2]王紅福.江蘇省大學生自主鍛煉現狀與發展對策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7,09.
[3]王華倬,劉玫瑾,于秀.我國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現狀的調查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01.
[4]杜源海,趙詠梅.云南省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現狀分析及課程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