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慧,許利平,王秀娟,羅良濤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100069)
李世增名醫工作站建設與中藥學教學結合的探索與啟示
劉仁慧,許利平,王秀娟,羅良濤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100069)
中醫辨證論治思維模式的建立對于學好中藥學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李世增名醫工作站以本校臨床中藥學科為主體建站,通過中醫思維模式的建立以增強中藥學的教學效果,將其作為工作站的建設目標之一。具體措施包括:在課堂教學中邀請李世增教授結合自己的臨證體會講授自己的臨床用藥經驗;李世增教授的繼承人在課堂講授醫案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課后學習中開展學生科研及第二課堂項目,通過學生跟隨名醫侍診及數據挖掘的方法研究名醫的用藥特色;在中藥學網絡平臺中開設“名醫講壇”欄目,展示相關研究成果。
李世增名醫工作站;中藥學;中醫思維模式
中藥學是闡述、研究中藥的基礎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在中醫藥理論體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中醫、中藥各專業必修的基礎學科之一,同時又是中醫、中藥專業從基礎過渡到臨床的樞紐課程。中藥學課程教學質量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后續的中醫、中藥專業其他課程的學習[1]。
中藥學內容龐雜、涉及面廣,其中中醫學方面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以及臨床各學科內容;中藥學方面則包括藥理、化學、炮制、藥用植物等。尤其在《中藥學》各論中涉及的具體藥物非常多,容易混淆,加之大部分學生對中醫學相關基礎知識掌握不牢,且尚未學習中醫臨床知識,故缺乏臨證的中醫辨證思維模式,導致對中藥功用的理解不夠透徹。筆者在中藥學教學中發現,對于很多學生而言,中藥學是一門相對比較枯燥的課程,主要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以應付考試[2]。鑒于中藥學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提高中藥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是培養學生的中醫辨證思維模式,激發學生學習中藥學的興趣。
名老中醫工作站的建設工作主要目的是為搶救和繼承我國為數不多的老一代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為中醫的傳承和發展留下火種。從2007年開始,北京市中醫局實施了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撥專項資金支持首都地區的名老中醫建設了專門的工作站,制訂了詳細的工作站建設目標,旨在繼承和發揚首都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同時,工作站的建設為培養中醫人才、開展學術交流、進行中醫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它在中醫高等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后也將成為中醫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3]。
李世增教授為第四批北京市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第五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李世增名醫工作站于2012年由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批復開始建設,以首都醫科大學為依托單位,以臨床中藥學科為主體建站,建設優秀傳承人才流動培養基地,主要任務是整理和凝練其學術思想及提升學術影響力,創新中醫藥學術傳承模式,促進中醫藥學術經驗的共享和傳承。
李世增名醫工作站結合中藥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增強中藥學教學效果采取了多項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邀請李世增教授參與中藥學課堂教學:李世增教授從事中醫藥工作近五十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其用藥特色鮮明,善用藥對、藥組;李世增教授從事教務管理工作19年,在教學管理上具有豐富的經驗。李教授已被聘為中藥學科的校外名師,他不僅對中藥學學科建設提出了寶貴意見,還親自參與本科生中藥學的課堂教學,如2014至2015學年的第二學期,在學生學完各章中藥學具體藥物后,李教授在課堂講授了“臟腑虛實用藥與祛脂”。他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以五臟六腑為綱,在臟腑生理、病理的基礎上,高度凝練各臟腑虛實證候的主要臨床表現,并著重介紹自己的臨床用藥及配伍原則。李教授的講授,提綱挈領地以另一條主線(臟腑用藥,而不是教材的功效分章)梳理了中藥學各論中的藥物,并以高脂血癥為例,詳細講述了如何根據特定癥狀(抓主證或主癥)進行辨證用藥。
(2)介紹李世增教授典型醫案或組織病案討論:我中藥學教研室的多位教師均為李世增工作站的參與人員或其傳承弟子,在數年的跟師臨證過程中不斷積累并總結李教授的臨證醫案。現結合中藥學教學,對用藥特色鮮明的醫案進行提煉并用于教學中,或簡明扼要地介紹,或組織病例討論。如講到消食藥的重點藥物山楂時,為讓學生加深理解山楂活血化瘀的作用,介紹了李教授治療一位年輕女性閉經的病案。此病人閉經1年多來最典型的癥狀為體重增加明顯,李教授以痰濕立方溫膽湯,并加味重用藥對生山楂30 g、荷葉15 g,7劑藥后即行經,共計服藥3個月,體重恢復正常。通過此病案,學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山楂活血化瘀作用的傳統應用——婦科的瘀血證,尤其是閉經,而將其降脂減肥的現代應用也牢牢掌握。故通過名老中醫的病案講授,不僅能夠使學生學習名老中醫的治學思想和臨證經驗,更重要的是結合診療過程還可充分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模式,比單純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
(3)第二課堂、大學生科研項目等課后教學活動:結合首都醫科大學第二課堂及學生科研項目的申請,吸收優秀的學生參與跟師臨證,總結、整理病案并展開討論,同時通過現代數據挖掘等手段研究李教授的用藥特色。工作站建設后已經開展了3項學生課后活動,如2013年獲批的首都醫科大學本科生科研創新項目——“名老中醫李世增教授治療慢性胃炎用藥特色研究”,吸取3名學生進入工作站參與名老中醫李世增教授的臨床實踐,搜集李教授診治慢性胃炎的醫案,建立數據庫,運用計算機統計軟件對所用藥物進行頻數分析、聚類分析、因子分析,并同時歸納所用藥物性味歸經,以用藥為突破口,研究李世增教授診治慢性胃炎處方的用藥特色。通過與名老中醫的相處,切身感受名老中醫救死扶傷、濟貧救困的高尚醫德,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責任感。此外,通過結合臨床,加深了學生對中藥學理論知識的認識,提高了中醫、中藥學專業學生對中藥學的學習能力及興趣,有助于學生形成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證”的自主思維能力,達到了增強中藥學教學效果的目的,同時使學生能夠擁有自學中醫藥相關知識的能力。
(4)中藥學網絡課程開設“名醫講堂”欄目:為進一步擴大李世增教授在中藥學教學中的影響力,在已經建設的中藥學網絡課程中增加“名醫講堂”欄目,上傳李世增教授的授課幻燈片、視頻以及典型的醫案,同時展示李世增工作站結合中藥學教學開展的、學生參與的第二課堂項目、科研項目、本科生畢業專題項目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學校的信息和網絡技術,擴大名老中醫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影響力,有助于探索中醫人才師承培養的新觀念和新模式。
通過李世增名醫工作站建設與中藥學教學結合的探索,體會到名老中醫工作站的建立可作為中醫高等教育的有效補充,能夠彌補中醫高等教育在中醫理論學習和臨證實踐之間脫節的不足,將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為培養和建立中醫思維模式、傳承中醫藥的心法、掌握中醫學術精髓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名師引路是中醫成才的捷徑,在中醫藥高等教育中不斷親身感受名醫高尚的醫德及高超的醫術,有助于樹立堅定的學習中醫、中藥的信念,增強學習效果。
[1]劉仁慧,許利平,趙宇昊,等.中醫專業中藥學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11):108-109.
[2]趙宇昊,劉仁慧,王秀娟,等.中藥專業中藥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醫教育,2009,16(6):108-109.
[3]白晶,王煦,吳曉丹,等.論名老中醫工作室在中醫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5):432-433.
G420
A
1671-1246(2015)20-0058-02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基金教改課題(13JYY35);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二室一站建設項目(2012-SZ-C-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