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恩澤 (晶蘇傳媒,南京210019)
(作者為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
今年元旦前后,全國一些省會城市接連發生出租車司機罷運事件,以拒繳“份子錢”作要挾,要求政府取締專車、黑車,矛頭直指“滴滴”、“快的”等打車軟件推出的專車服務。特別是滴滴專車,由于市場份額較大,成為“出頭鳥”。
由滴滴專車掀起的一股洶涌暗流正沖擊著出租車行業中最敏感的神經地帶——專車出租,這不僅牽扯到數百億市場,也牽扯到整個行業未來的沉浮。正像一位租車類公司的老總所說的,“只要政策松動,我們就會隨時撲上去做同樣的事。”
滴滴專車是滴滴打車去年8月推出的專為高端商務出行人群提供的優質服務產品,旨在滿足出租車市場高品質、多元化、差異性需求。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6%的網民愿意選擇專車服務,其中56%的用戶表示愿意乘坐滴滴專車出行,超過同行業競爭對手之和。另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滴滴專車市場份額已超過70%,占據中國專車服務領域老大地位。
事實上,從流程來看滴滴專車服務與出租車基本類似,都是可以電話預約接送客人,信息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估價,并在服務結束后及時結算。所不同的是滴滴專車的司機們穿著更加商務化、正規化,戴著白手套,彬彬有禮地為顧客開關車門,車上提供礦泉水、紙巾、濕巾、充電器等多項服務,還能按商務出行需要選擇車型。專車一經推出,廣受商務人士好評。
如果把滴滴專車與黑車等同,是一種保守的商業認知,是誤判滴滴專車先進的生產力價值。滴滴專車的出現有其深刻的市場和社會原因。據北京市交通委2014年發布的數據,北京出租車近十年來幾乎無增長,但北京城市人口凈增近700萬人,平均每332人一臺出租車。據騰訊科技《企鵝智庫》的調查顯示,專車是用戶“打不到出租車的第二選擇。”
一般情況下,傳統出租車喜歡攬短平快的生意,而不愿意接那些車程較遠的單子,且拒載、甩客現象時有發生。而滴滴專車是揀傳統出租車不愿干的活,是在填補市場空隙。而且滴滴專車充分調動了社會運輸的閑散資源,是在努力實踐共享經濟,何“黑”之有?
一直以來,中國出租車行業由國企壟斷,國企運營商手持政府發放的特許牌照,向出租車司機收取管理費(即份子錢)。在滴滴專車問世之前,出租車公司壟斷經營,出租車司機收入可觀,與出租車公司倒也相安無事。當滴滴專車以其優質的服務切入出租車運輸市場后,市場行情發生了微妙變化,市場蛋糕還是那么大,突然多出一把刀叉來切分,加上黑車乘機鉆空子,傳統出租車司機感覺碗里的肉少了,就以集體停運來要挾公司和政府。
表面上看,是滴滴專車擠占了出租車的市場份額,引起傳統出租車司機集體停運,實質上是出租車行業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爆發,主要是頂層設計出了問題,政府為了便于監管,傾向于出租車運營企業化、規模化,而政府發放的經營牌照幾乎都掌握在國企手中,國企天生的壟斷性又損害了出租車行業的形象,收了份子錢卻不怎么干事,導致出租車司機怨氣上升。滴滴專車搶灘市場只是一個導火索。
據北方一家媒體報道,一位北京出租車司機表示,自己并非對滴滴、快的等專車有意見,打車軟件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生意。“我們最不滿的就是長年被公司收取嚴重不合理的‘份子錢’。”據這位司機介紹,他和另一位司機一輛車雙班倒,與公司協議一簽就是6年。除去所交的數萬元押金,兩人每月還要交給公司9600元的份子錢。這樣高額的份子錢半年便可買回一輛伊蘭特,伊蘭特是北京市區出租車主流車型。可以說5年半的錢全是公司收走的暴利。即便如此,車輛維修、保養等日常費用還得自己掏錢。“公司除了組織開開會訓話,別的什么都不管” 。
以出租車公司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長期靠高額的份子錢坐享其成,盤剝出租車司機,倘若再不改變經營思路,有朝一日被歷史塵埃所覆蓋也是自作自受。當共享經濟潮水撲面來臨之時,生存壓力將會從出租車司機傳遞到出租車公司身上。
滴滴專車這一方,憑借東家騰訊強大的軟件開發能力和融資能力,一只手握有先進的IT武器,另一只手攥著大把銀子,以軟件平臺和乘車補貼雙管齊下,硬是從傳統出租車司機手中搶得大把大把的單子。
簡單梳理一下滴滴的營銷策略,不難看出它的智慧和魅力。滴滴先是做一個交易平臺連接,通過補貼出租車司機把出行打車的剛需用戶拉到軟件平臺上來,建立第一手資料,獲取用戶信息,為滴滴打車開道。接著先后以砸錢和發微信紅包的方式擴大滴滴打車的知名度,讓用戶養成出行在滴滴平臺上“叫車”的習慣。繼而又使出“專車代金券”的招術,讓“專車代金券”在客戶的微信朋友圈中“流通”,促成滴滴專車的用戶呈“指數式”增長勢頭。再通過大數據處理,分析用戶的行為,包括用戶的收入水平、消費習慣、喜歡坐什么樣的車,一旦呼叫,迅即把他們的需求推送給對應的司機,以優質精細的服務把客戶黏在手中。
這種敲骨吸髓式的服務,是眼下出租車公司想都未曾想到、也懶得做的。憑著凌厲的營銷攻勢,截至2014年底,滴滴專車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將業務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和其他12個大型城市,日訂單已突破15萬份,按平均每單20元計算,滴滴專車一天的運營收入就達300萬元,可見發展速度驚人。
雖說前一階段滴滴專車遭到非議,在某些城市還被開了巨額罰單,但主流媒體力挺滴滴專車,廣大網民為其“點贊”,1月8日,交通運輸部也作了正式表態,承認專車的合法地位。
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一個新事物從小到大,必定經歷曲折和磨難,在九死一生中爭得生存位置。從市場發展規律來看,新生的商業模式總是挾著強大的生命力與傳統的商業模式競爭,在博弈中爭得自己的市場地位,比如互聯網金融已經讓傳統銀行驚出一身冷汗,出租車行業也是如此。
去年6月,“Uber打車”在英國倫敦遭遇12000名出租車司機抗議罷運,但當天Uber新增用戶反而逆勢飆升到850%。2013年,“Uber打車“在美國面臨各種訴訟,同時承受著來自政府、出租車行業的阻力。這一點和滴滴專車們在中國的命運很相似。但接連遭遇封殺的Uber發展勢頭不可阻擋,融資規模和估值屢創新高,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籌得12億美元,估值高達400億美元,就連中國互聯網巨頭百度也成為其股東。這充分證明,共享經濟大潮來臨,舊勢力如螳臂擋車。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零售、銀行等各個商業領域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商業壟斷的大門正一扇扇被打開,國企在出租車行業的壟斷地位也行將被顛覆,這是不可抗拒的大勢。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新經濟的視野中,中國經濟正上演生生不息的創新與對舊模式的顛覆,滴滴專車正是顛覆舊模式的先行者,經歷了陣痛之后,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