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郁文
鴉片戰爭前傳教士中文報刊對基督教在華傳播的影響
——以《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為例
張郁文
[摘 要]基督教的在華傳播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鴉片戰爭前,以馬禮遜、米憐為代表的基督教傳教士來華傳教,所用手段之一是創辦中文宗教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傳教士中文宗教報刊使當時的基督教在華傳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在于傳播態度和傳播方式上存在缺陷。這對全球化背景下異質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有啟示作用,即在態度上要互相尊重,方式上要彼此適應。
[關鍵詞]基督教;在華傳播;《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傳播態度;傳播方式
[作者]張郁文,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
基督教在中國有1300多年的歷史,自唐代以來曾四次傳入中國。
1.唐代的景教。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在周至(今陜西省周至縣)出土了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記載,聶斯托利派傳教士在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就來到中國傳教,并大致描述了景教的基本教義,敘述了景教從傳入中國后150年的發展歷程。后因武宗滅佛受到牽連,到宋代聶斯托利派在中國本土逐漸滅絕。
2.元代的也里可溫?;浇淘谠俅芜M入中國廣大地區,并復盛一時。13世紀中葉,蒙古族入主中原,基督教隨之在中原地區流傳。元時入華的基督教分為二支,一支即繼續流行于中亞、蒙古諸地的唐代習稱的景教;另一支是羅馬天主教會派遣來華傳教的方濟各會修士。元朝蒙古人統稱之為“也里可溫”。隨著元的覆滅而絕跡。
3.明清之際的天主教。明清之際,西方基督教新教興起,天主教失勢,力圖向東方發展新教區。明代中葉,隨著葡萄牙殖民勢力的東來,基督教第三次在中國傳播開來。從明末到清初大約140年的時間里,基督教在中國大地上廣泛流行。后因“禮儀之爭”與“譯名之爭”阻滯了它的傳播腳步。1724年,康熙帝頒布圣旨全面禁止天主教的在華傳播,傳教士被驅逐出境。
4.鴉片戰爭前基督教新教入華。19世紀初,隨著殖民主義擴張,新教各宗派相繼成立國外布道組織,致力于世界各地的傳教活動。1807年,倫敦布道會派遣馬禮遜來華,馬禮遜一邊從事商務,一邊傳教著書。因清朝官吏嚴禁傳教印書,又受到天主教勢力的排擠和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反對,馬禮遜只得將印刷工作放到馬六甲。1813年,倫敦布道會派遣米憐來華與馬禮遜一起活動。1815年,他們在馬六甲建立英華書院作為對華傳教的基地,并開辦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和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錦》。在馬禮遜和米憐之后,倫敦布道會又派遣了一批傳教士來華,傳教活動由南而北向全國滲透。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在馬六甲創刊。它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性刊物,以“闡發基督教義為根本要務”。該刊以絕大部分篇幅宣傳基督教,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的內容,宣傳倫理道德、刊載科學知識以及報道少量新聞。
米憐在《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序言中明確表示要盡可能地迎合中國人的口味。他還沒有給該刊取一個與基督教直接相關的名字,也正是從宣傳策略出發來使中國人易于接受。同時,該刊附會儒學、寫作手法和報刊樣式中國化、并想方設法增強與讀者的親切感。
發行對象主要是南洋的華僑以及中國本土的中國人,采用免費贈送的辦法,銷量逐年增加。前幾年每年的印刷份數具體如下:1815年3000份,1816年6000份,1818年10800份,1819年12000份,總計37860份。
對于《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我們不能掩飾其創辦適應了英國資本主義侵華政策的需要,但在實踐上因其所處歷史條件的不同,它的侵略性質又不像后來一些同類刊物那樣明顯、強烈。這些都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判。
(一)傳播策略的采用取得了一定的傳教效果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印刷份數是在遞增的,
這從側面說明了它產生的影響呈現出了擴大的趨勢。同時,該刊附會儒學、寫作手法和報刊樣式中國化、注重與讀者的親切感,這一切都是基督教傳教士為了適應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做出的調和努力。同時,編輯們提出與踐行的“文章要短、通俗易懂和流利生動”等要求也為基督教的在華傳播搭建了便利通道。
(二)存在缺陷的傳播態度和方式使收效甚微
基督教作為異域文化卻始終游離在中國文化之外,這一時期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收效甚微。從以下兩方面來論述這一結果產生的原因:
1.傳播態度。利瑪竇等傳教士在明清之際入華傳教時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們以友好使者的身份出現。而鴉片戰爭前來華創辦宗教報刊的傳教士,深受基督教文化優勢論和歐洲中心論的引導,處處體現出優越感和功利主義思想,這使傳教效果大打折扣。我們知道,一種宗教,如果希冀其他的民族承認與吸收,最重要的是取得該民族民眾的好感與信任,但是,這時的傳教士已經是民眾眼中西方侵略者的幫兇——侵略政策的鼓吹者與宣傳者,必然不會收到好的傳教效果。正如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論及外報的宗教影響時所說:“基督教之傳入,極注意文字上之宣傳,欲以新偶像代舊偶像,流弊所及,遂養成一種功利主義,以致民教不和……其實教士之來華,不啻為其政府之密探……‘五卅’案發生,彼等愛中國愛和平之假面具,更揭破而無余矣?!?/p>
2.傳播方式?;浇淘谌A傳播的適應性是不足的。基督教在唐元時期的傳播只是一味地取悅統治者,并沒有適應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與歷史發展,也沒有去尋找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即廣大的民眾。于是,基督教傳教活動隨著改朝換代而停止。明朝時,利瑪竇等進行“中西調和”、提出“耶儒合流論”,取得了跨文化傳播的勝利。由于后來的“禮儀之爭”和“譯名之爭”,基督教的在華傳播告一段落,這是跨文化傳播的反面教材。鴉片戰爭前后,基督教傳教士的傳教活動遭到了人們的抵制而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基督教傳教士沒有深入到最廣大人民的生活中去,沒有使人們產生接受它的需求,使其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而浮于表面,無法與中國文化真正融合。
(三)對跨文化傳播的啟示
異質文化傳播交流日益繁榮的今天,我們可從基督教在華傳播歷程與效果中得到一些啟示,即在跨文化傳播活動中,需要秉持兩個原則:
1.態度上互相尊重。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該種文化的生長背景和特性,平等地看待這一文化,多用對方的視角來看待彼此之間的矛盾現象,并依此對自身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并不是要一味退讓,也不是要拋棄自身本質特性,而是為了在跨文化傳播中更好地融入其他文化,從而使自身得到革新和發展。
2.方式上彼此適應。季羨林先生說過,文化如果完全一樣,那就用不著比較;如果完全不一樣,則無從比較;只有介乎一樣與不一樣之間,交流才能實現。異質文化必然有同有異,這需要傳受雙方求同存異、彼此適應,擅從對方文化里吸取精華、為己所用,才能實現兩種文化的共同發展。一種外來文化的輸入與傳播,必須適合傳入國家的具體國情,必須迎合、依附該民族的固有文化,從而排除固有文化的抗拒,進而與之合流,而后才有可能存在和長期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趙曉蘭,吳潮.傳教士中文報刊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三聯書店,1955.
[3]季羨林.比較文學隨談[M]//季羨林.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4]米憐.新教在華傳教前十年回顧[M].大象出版社,2008.
[5]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