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依法治理互聯網信息傳播
●本刊編輯部
我國已成為全球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互聯網普及率超過了40%。信息安全問題正日益凸顯。加強網絡法制建設,依法治理網絡,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已勢在必行。
我國的互聯網法制體系框架基本完備。199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是我國網絡信息安全保障的綱領性文件。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是兩部直接面向互聯網的法規,反映了我國對外采用“防火墻”策略、對內加強國內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管理的鮮明特征。近年來,又先后制定發布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互聯網管理工作的意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關于加強微博客管理工作的意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互聯網領域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此外,司 法部門頒布了屬于互聯網法制體系的司法解釋:2013年9月9日兩高發布《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4年10月9日最高法發布網絡侵權糾紛司法解釋等,對各種網絡謠言等違法犯罪行為做出明確、細化、量化規定。
依法治理互聯網息傳播。在互聯網時代,用戶可以使用電子郵件(E-mail)、論壇(forum)、電子布告版(BBS)、聊天室、微信、微博等工具來發表自己的言論。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網絡上信息的無限性、無國界性和網站經營者對網上信息的部分不可控制性,發表信息者的虛擬身份,在網絡的言論自由較之物理空間更為廣泛。因此,大量網絡使用者在網上發表政治性社會性的言論,不易受到監督檢查與發表音像和文字版面的制約。在享受互聯網所帶來的種種便利時,不能忽視它的負面效應;一方面為網民言論自由的憲法權利之實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有利于公民言論自由的更好實現,公民可以在網上為國家的方針政策獻計獻策,也可以對國家機關和行政人員的行為進行更好的監督;另一方面會產生負面問題,如在網上發布違法信息,發布侵害他人人格權的言論等。《憲法》第51條規定:公民在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權利和自由。言論自由至少受到兩方面的限制:(1)國家的限制,即來自公權的限制,通常包括有關國家安全的法律、國家保密法律、新聞出版的檢查規定等;(2)民事主體享有的某些民事權利的限制(即來自私權的限制),主要包括名譽權、隱私權和肖像權,言論自由不得損害包括人格權在內的他人的合法民事權利。所以一旦發現,在網上發布危害國家安全和侵害公民人格權益的,應立即采取措施刪除該信息或者禁止該信息被第三者訪問。
依法治網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的發展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經濟和社會,法律規則和制度建設將在不斷應對挑戰中前行。通過依法治網,形成信息通信業發展的良好環境。通過網絡安全審查制度,在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具有裁量權的安全體系。通過安全管理的法律手段,以適應未來電信市場進一步開放。通過依法治網,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公民個人權利,保護未成年人和特殊群體的權利,保障網絡空間安全。法治監管,實現健康有序發展。要明確互聯網參與者的權益與責任;要重視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為網絡安全提供有效保障;要明確互聯網服務商的法律責任,打造健康有序的互聯網準入平臺;加強對網民個人信息等各種權益的保障力度,網民在網絡行為中要擔當法律責任。要建立長效的網絡監管體系。網絡監管職能部門要嚴格執法,確保網絡內容的合法與健康;網絡監管部門和執法部門合作,打擊各種網絡違法行為;強化對網絡接入服務商的監管,確保健康合法的網絡服務;加強正規化、現代化、科技化、法制化的網絡執法隊伍建設;深化宣傳教育,提高網絡法律意識;為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