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慧
論網絡媒體轉載著作權許可方式的適用
——以“今日頭條”著作權糾紛為視角
侯秀慧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轉載引發的著作權糾紛日益增多,《著作權法》中對傳統報刊轉載的法定許可能否適用于網絡媒體轉載,值得探討。關于網絡媒體轉載的著作權許可方式,存在授權許可和法定許可之爭。綜合分析,網絡媒體轉載適用授權許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網絡媒體轉載;法定許可;授權許可
[作 者]侯秀慧,中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2014年,“今日頭條”因著作權問題三次被投訴。紙媒《新京報》投訴“今日頭條”,稱未經許可轉載其新聞作品,并且通過二次加工手段,侵犯其原創內容的版權。隨后,紙媒《廣州日報》以侵犯著作權將“今日頭條”告上法庭,雙方簽署合作協議達成和解。近日,搜狐對“今日頭條”提起著作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訴訟,索賠1110萬元。這一系列的案件表明網絡媒體轉載引發的著作權問題日益凸顯,亟須《著作權法》調整。同時也引發了探討,網絡媒體轉載能否類推適用《著作權法》中傳統報刊轉載的法定許可?有必要就這一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作為網絡媒體的“今日頭條”,號稱“我們不生產新聞,而是新聞的搬運工”,能提供實時最新的新聞標題和動態,手機用戶點擊標題后即可瀏覽源于其他網站的新聞內容,“今日頭條”會在文章中表明來源網站和具體網址①王遷:《今日頭條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中國版權》,2014年第4期。,這為網絡時代的人們提供一種快捷獲取新聞的渠道。作為傳統紙媒的《新京報》《廣州日報》等對“今日頭條”未經允許轉載其文章的行為提出質疑,有侵犯著作權之嫌。對此,學界和業界有不同觀點。有些人認為“‘今日頭條’收集的信息就好比空氣一樣,是一種公共產品,不存在侵犯版權問題。但它在技術上存在商業道德問題”。②新華網:《專家:今日頭條未侵犯媒體版權 但有違商業道德》。也有人認為“今日頭條”的行為侵犯了著作權。“報紙上發表的絕大多數新聞作品,除不屬保護對象的時事信息外,還包含觀點和評論,超出了時事新聞的范疇,應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果未經授權就使用轉載,通常構成侵權。”③新華網:《新聞搬運工惹怒傳統媒體》。關于“今日頭條”對傳統紙媒的轉載是否侵犯著作權,癥結點是網絡媒體對紙質媒體的轉載能否適用著作權法關于報刊轉載的法定許可方式。
在我國,著作權許可方式主要有授權許可和法定許可。其中,授權許可是在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時,首先要經過著作權人許可,同時還要支付報酬。法定許可是在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但同時要支付報酬的一項法律制度。
隨著電子技術的普及以及對人們生活影響的深化,《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在廣泛征求意見,理論界對網絡轉載的探討也進一步深化,對網絡媒體轉載傳統紙質媒體,是應按照《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進行授權許可,還是應該將《著作權法》中的法定許可擴大適用于網絡媒體轉載傳統紙質媒體領域有著不同意見。
(一)主張網絡媒體轉載適用授權許可方式
其理由是:(1)適用法定許可不符合《伯爾尼公約》等國際條約的宗旨。報刊轉載的法定許可與TRIPS協議、《伯爾尼公約》等規定相違背,我國在加入WTO后,要積極與國際接軌,推行授權許可方式④張新娟:《電子商務中的著作權法律問題研究》,華東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2)《網絡解釋》對網絡媒體是否適用法定許可,沒有給出明確、嚴密的規定,操作性不強;轉載、摘編作品不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范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模糊,從常識上講,似乎圖形作品、美術、文字、攝影等可以印刷出版的作品都應列在不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范圍,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對該條解釋為短小的文字作品,在此
點上尚未達成共識,以此為依據判定侵權問題實在難以推行。①吳勇:《論信息網絡傳播權》,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3)傳統媒體與網絡紙媒不一致,兩者有實質區別,不可以籠統適用法定許可方式。如果網絡轉載實行法定許可方式,將很難保證版權人的獲酬權;紙媒間的轉載因為有嚴格的出版管理規定,可通過查詢版號、出版物單位等渠道了解轉載單位情況,來索取報酬,即便如此,紙質媒體間轉載索要報酬的實施也存在困難;在無邊的網絡以及相對管理混亂的網絡轉載秩序中,版權人索取報酬的權利將無法得到保障。②衣海賓:《網絡媒體轉載引起的法律問題》,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二)主張網絡媒體轉載適用法定許可
其觀點有:(1)網絡轉載的內容時效性很強,若全面肯定著作權的絕對排他性,不顧作品的時效性、作品的海量以及有限接觸渠道,將會損害社會的知情權,造成文化壟斷,違背著作權法的利益平衡的理念。③倪朱亮:《網絡轉載法定學科的挑戰、回應與重構》,《中國版權》,2014年第5期。(2)從信息服務提供的角度來看,網絡的傳播方式與廣播機構、錄制者和報刊社不存在實質上的區別,因此其他傳播者可以不經許可能直接使用作品的權利,法律同樣也可以考慮授予網絡傳播者。④張今:《網絡傳播權立法的價值取向》,《法律適用》,2005年第1期。(3)對網絡轉載適用法定許可,可以節約交易成本,促進信息的即時傳播,便于公眾便捷免費獲取信息,可有效提高全民素質,推動文化建設,促進社會文化繁榮。(4)網絡轉載難以取得“海量授權”。幾十年的信息背后是海量的作者和著作權人,若要取得這些作者和著作權人事前的海量授權和海量許可操作性太差,工作量太大。⑤陶鑫良:《網上傳播國內一般作品應當適用“法定許可”》,《法學》,2000年第8期。
(一)有效保護著作權人在網絡轉載中的合法權益
2014年1月,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顯示:到2013年12月止,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我國域名總數為1844萬個,網站總數為320萬。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網站:http://www.cnnic.net.cn.網絡高度普及,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轉型期,網絡上侵犯著作權的現象日益凸顯,著作權權利人的相關權利保障也面臨新挑戰。2005年至2013年,我國各地查處了4241起互聯網侵權盜版案件,關閉1926個侵權盜版網站,沒收1178臺服務器,罰款783萬元,322起案件被移送司法機關。由“劍網2014”專項行動總結會上公布的網絡侵犯著作權數據可看出,著作權人的權利在網絡環境中更易被侵犯,網絡媒體對紙質媒體的文章進行隨意轉載,不經權利人的許可,且不支付報酬,無疑是對著作權人權利的踐踏,勢必會影響原創作品的發展。就我國現階段著作權保護而言,并不存在權利過分保護現象,相反,權利不能充分被保護,權利肆意被踐踏,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尊重的現象普遍存在。“今日頭條”作為新興網絡媒體,被質疑侵犯傳統紙媒著作權的行為,正是這一權利保護不到位的現實反映。現實中,此類案例日益增多。傳統媒體具有專業的采編團隊,具備內容生產的優勢,而網絡媒體具有快速傳播、便利化閱讀優勢。但是,傳統媒體的內容被低廉甚至無償地拿用,導致傳統媒體的生存處境日益艱難。⑦新華網:《新聞搬運工惹怒傳統媒體》。實際上,傳統媒體曾多次做出嘗試,來對抗網絡媒體的內容掠奪,例如發布網絡媒體公約、成立報紙內容版權聯盟,但收效甚微。也有紙質媒體拿起法律武器維權,但這樣的零星嘗試略顯無奈。由此可見,現階段網絡轉載中的著作權保護領域,紙質媒體有著“內容原創且充實”的優勢,但是網絡媒體憑借其技術和傳播迅速等優勢,未經紙媒同意,隨意進行網絡轉載,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紙媒利益。若在網絡媒體轉載中堅持法定許可,則網絡媒體可在不經傳統紙媒授權的情況下,隨意進行網絡轉載,這對內容具有原創性的紙媒來說,無疑是個噩耗。本來紙媒面對新興媒體網絡轉載的維權成本高,維權途徑少,再加之無須原創者的許可,其內容可被新媒體隨意轉載,這對原創性作品會是致命打擊。所以,筆者認為,現階段網絡轉載著作權保護,應該立足我國當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著作權人權利更容易在網絡轉載中被侵害的現狀,強調“權利保護”,而非“公共利益的保護”;對網絡媒體轉載傳統紙質媒體的行為,實行授權許可,而非法定許可,網絡媒體在對傳統紙質媒體進行網絡轉載時,要事先取得紙質媒體許可,并支付報酬,以鼓勵更多原創性作品的產生。
(二)符合我國目前法律法規對網絡媒體轉載許可方式的規定
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其中規定:“權利人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受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保護。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任何組織和個人將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應當取得權利人許可,并支付報酬。”該條例未區分傳統紙質媒體轉載和網絡轉載,用授權許可替代網絡轉載的法定許可,要求在進行網絡轉載前須取得權利人許可,且支付相應報酬。相關專家指出:“實際上,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出臺前,我們掌握的原則是,除了極少量的合理使用的
作品和極少量的屬于法定許可范圍內的,大多數的作品都應該是先取得授權,然后再在網絡上進行傳播。我們強調的是先授權、后傳播。”①閻曉宏:《國家版權局:網絡轉載作品應先授權、后傳播》,《青年記者》,2006年第7期。同時,2014年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四十八條規定:“文字作品在報刊上刊登后,其他報刊依照本法第五十條規定的條件,可以不經作者許可進行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報刊社對其刊登的作品根據作者的授權享有專有出版權,并在其出版的報刊顯著位置做出不得轉載或者刊登的聲明的,其他報刊不得進行轉載或者刊登。”最新的著作權修改草案只是對傳統報刊轉載的法定許可進行了明確規定,并未明確說明特定情形下網絡轉載能否適用法定許可,這也反映了立法機關對網絡轉載的態度,仍適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關于網絡轉載的授權許可的規定。
(三)符合數字轉型期著作權保護促進文化繁榮和發展的需要
法定許可的設定,是為保障信息、技術和知識的有效利用和廣泛傳播,避免權利人對知識產權的壟斷,發揮著保障社會公眾對知識的知情權,促進社會技術進步的作用。“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法定許可作為著作權人與傳播者之間強行確定的合同關系,排除著作權人表達自由意愿、且不能對合同條款進行自由議定,完全由作品傳播者確定,這樣,勢必會損害公平,與私法宗旨相違背。”②劉潔:《數字產業適用法定許可制度之探究》,《探求》,2013年第3期。同時,法定許可使得著作權人無法自由決定交易條件,這直接致使定價效率的喪失。③熊琦:《著作權法定許可正當性結構與制度替代》,《知識產權》,2012年第6期。著作權法堅持“保護—限制”的二元價值原則,一方面,全面保護著作權,以保障創作者的創作積極性,鼓勵創新,鼓勵原創作品;另一方面,對著作權的保護不是絕對的,要對其進行限制,避免一項技術、知識被著作權人長期壟斷,以保障知識的傳播,為大眾所知和利用,促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這就為著作權領域相關利益平衡制度的設計運行提供根本原則: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合法利益,應在精神財富分享過程中堅持法律正義,既不能讓著作權人對權力進行濫用,也不能以寬泛的公共利益為旗號損害著作權人本應享有的合法權益,而是要在“權利保護”和“知識共享”尋得恰當的平衡點。④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今日頭條”轉載《新京報》《廣州日報》等傳統紙質媒體,應適用授權許可。同時,有必要完善網絡轉載許可付費機制,遵循著作權法授權使用基本原則的理念,以達到新興媒體和傳統紙質媒體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