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芳
淺析中國環境新聞報道的特點和作用
——以《南方都市報》2013年關于霧霾的報道為例
胡冬芳
[摘 要]環境新聞在我國發展時間短,但是也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些自身的特點和功能,本文通過對《南方都市報》有關2013年霧霾的報道分析其呈現的自身特點和功能。分析認為,我國環境新聞的特點有科學專業性、整體性、持久性;環境新聞的功能有兩種:社會守望功能和社會整合功能。
[關鍵詞]環境新聞;《南方都市報》;特點;功能 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這一年的1月,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省(區、市),在北京,僅有5天不是霧霾天。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與此同時,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如此大面積的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霧霾籠罩在中國上空,迫使人們需要了解更多的霧霾信息。媒體作為社會的“瞭望者”,如何準確、科學而又客觀地報道霧霾相關事件和引導人們準確對待霧霾,已經成為眾多媒體不得不去思考的一個問題。然而中國環境新聞這個概念的提出相比于西方國家要晚許多,這對于指引中國的新聞工作者在報道相關環境新聞時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諸如引發社會恐慌情緒,指引民眾正視環境問題存在失誤,引導民眾保護環境方面存在誤區,等等。雖然在具體報道環境新聞方面確實存在著不足的地方,但是中國的新聞工者也在具體實踐中逐漸進步,并且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征。
[作 者]胡冬芳,重慶大學。
關于環境新聞的定義,各個不同的學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西方的工業革命使歐美諸國較早的面臨工業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嚴重破壞問題,因此,歐美國家對環境新聞的理解相較于中國學者而言會更加全面。
西方較為完整也能夠為眾多人所接受的是曾在愛達荷、佛蒙特與西華盛頓大學執教的教授麥克弗絡姆先生的定義:“(環境新聞)是在制定決定過程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種有目的、為公眾而寫的,以充分準確的材料為依托、反映(最新)環境問題的作品。”
我國學者王積龍在弗絡姆定義的基礎上引入了環境風險概念,將環境新聞定義為:“環境新聞就是為了避免環境風險,在制定決策的過程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種有目的、為公眾而寫的,以充分準確的材料為依托、反映環境問題的媒體信息。”
從這兩個定義中可以看出,它們都表明了環境新聞的制作過程,也突出了其不同于傳統新聞的特征:它更注重科學性、調查性。以上兩位學者都側重于從新聞實踐操作的層面上對其進行界定。
環境新聞之所以能夠被眾多學者單獨研究,就說明環境新聞除了具備一些新聞的公共屬性諸如真實性、新鮮性、重要性等之外,它還擁有自己的專業特性即科學專業性、整體性、持久性。
(一)科學專業性
環境問題與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環境新聞的開山之作《寂靜的春天》里提到DDT與生物圈的變化的關系、河流湖泊污染與否的半段標準、現在被討論的火熱的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科學時常與環境問題相伴,環境新聞報道中一點一滴都蘊含著科學知識。就因為環境新聞與科學緊密相關,因此環境問題不同于生活問題,僅僅依靠個人的生活閱歷就能夠憑著直覺向公眾表述清楚,它自身也是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如果記者自身沒有相關的知識而又必須向公眾報道某個專業性很強的環境問題,不說會影響自身的職業生涯,還會因為有可能出現的信息錯誤引導民眾走向行為和導致民眾出現認知上的錯誤。
《南方都市報》在2013年10月30日刊登的一篇名為《PM0.5危害大過PM2.5》的文章,引述復旦大學和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向民眾解釋大氣中粒徑在0.25~0.5微米范圍內的顆粒物(即PM0.5)的濃度與居民健康危害的關系最為顯著,且粒徑越小,危害更大的事實,并且向民眾說明PM0.5對人類具
體的危害之處。而且該文章的作者為了向民眾表明該信息的可靠性,專門在結尾特別說明介紹此項研究成果的論文已經被某權威雜志收錄。類似的文章還有2013年12 月8日刊登的《PM2.5污染源兩小時內能查出》,此文也是引述廣州市環保局局長楊柳的結論,然后作者根據楊柳的結論再做詳細解釋。這表明《南方都市報》的記者們都是很注重科學性的,明白環境新科學性對于環境新聞的重要性。
(二)整體性
環境問題是不受地域和人們意識形態等因素影響的,環境問題一旦形成,它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絕對不會是局限在一個省或者幾個省,它有可能跨越國界,造成世界級的破壞性影響。諸如空氣污染、溫室效應、水土流失等不僅是令全國民眾為之苦惱的事情,而且也是全球性困擾的問題,任何國內一個區域或者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足夠能力去獨自應對這類環境問題,需要國內各個區域甚至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決。空氣,每個人都需要,并且沒有誰有能力去阻止它的流動,一旦季風來襲,受過污染的空氣席卷整個中國或者整個世界都不是不可能。因此,國內的一些環境新聞必然會從全國這個整體的角度去思量和報道環境問題。例如2013年1月20日《南方都市報》刊登的名為《霧霾中喘息的中國》的新聞,就是從整個國家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應對霧霾,并且也嘗試著在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兩方面的關系方面尋找出路。這對于更加準確和客觀地向民眾傳達相關信息是大有裨益的。還有2013年12月3日《南方都市報》刊登的名為《上海出現六級重污染 華東發布霧霾雙預警》的文章,主要講述上海空氣污染嚴重的事實,但是作者并沒有將視角集中在上海一個城市上面,而是有另外補充了中央氣象局發布的最新信息,向民眾傳達華東整個地區空氣污染情況和霧霾的嚴重程度。雖然作者并不一定需要將華東整個地區的霧霾情況向民眾公布,但是考慮到霧霾覆蓋的面積之廣,空氣污染的整體性,作者還是更加盡職地盡可能多地向讀者傳達更多的信息。
(三)持久性
大自然這個強大而又脆弱的個體,人類自誕生之日起便源源不斷地向其索取各種資源,隨著人類在和自然博弈之中逐漸占據主動地位,人類便不斷挑戰大自然的容忍極限,掠奪它身體的資源,并且還向大自然源源不斷地輸送廢棄物,如今大家深惡痛絕的空氣污染問題便是人類向自然界輸送大量廢氣并且又超過了大自然自我消化的能力的結果。但是,類似于空氣污染這樣的環境問題的形成并非一日鑄就的,因此要想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恐也不太現實。2013年初,各大媒體都開始報道霧霾,直到2014年初,各種有關霧霾的新聞不絕于耳,在2013年一整年里,《南方都市報》對霧霾的報道總共有85篇,也就是說每隔四五天就有一篇有關霧霾的報道面世。當然,霧霾新聞在2013年如此高頻率地出現在大眾面前與霧霾的危害性和根治的強大難度有關,也就是說,只要霧霾不解決,媒體會持續將目光聚焦在霧霾身上,不絕不休。
作為新聞的一大分支,環境新聞自然擁有著新聞的公共功能。
(一)社會守望功能
大眾傳媒在環境議題建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扮演著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角色。傳播學者哈德羅·拉斯韋爾在其著《傳播學的社會職能與結構》一文中認為,大眾傳媒的三大作用之一就是環境監視功能。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與自然界有或多或少的接觸,自然也要受自然界的制約,變動的環境可能會給社會活動提供便利,也可能帶來災難。因此,媒體如果能夠及時而準確地向民眾傳達環境變動的消息,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意義重大。大眾傳媒對變動著的環境信息進行“雷達監視”,提示可能的風險,為人們做出有利的趨利避害的決策提供參考,也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公民環境知情權。例如《南方都市報》在2013年12月9日刊登的一篇名為《冷空氣今日趕到 下午霧霾或緩解》文章,作者就轉述氣象臺發布的信息,告知人們氣溫會因為冷空氣的來臨而下降和霧霾緩解的消息。這段新聞的播出,對于有出行計劃的民眾來說無疑對他們是否施行出行計劃有影響,也給一些身體狀況不是很好的市民提供警報。
(二)社會整合功能
我國傳媒學者喻國明教授說:“社會在其發展進程中常常有種種情緒需要宣泄,而傳媒和傳媒人的責任不在于放任這種種的情緒宣泄,而是要平衡于這種情緒的宣泄。‘哭的時候不要哭出沮喪,笑的時候不要笑出狂妄’這就是傳媒和傳媒人的社會良知。”
環境問題作為一個牽扯利益面積比較廣的社會問題,具有較強的復雜性,新聞工作者在進行相關方面的新聞報道時,尤其要堅持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以便扮演協調政府、公眾、傳媒之間復雜關系的角色。政府身兼民族復興的重任,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沒有很好地兼顧保護環境的職責,雖然值得批評,但也屬無奈之舉;民眾在這個社會生存,更加注重于自身利益的維護,他們只要求能夠讓自己擁有一個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環境,民族復興于他們而言似乎可以劃歸于“假、大、空”議題范疇;媒體與生俱來的“瞭望者”身份使其以維護弱勢群體利益為己任,但是我國媒體都或多或少的與政治糾纏不清,因此媒體有著平衡政府和民眾利益關系的責任,在報道相關新聞的同時最好給民眾多提供些保護自身的好方法才是良道。
2013年12月13號《南方都市報》刊登的名為《霧霾天戴隱形眼鏡,小心結膜炎!》一文就引述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專家的觀點,告知人們霧霾天戴隱形眼鏡的危害,從而減少人們因為缺乏醫學知識而給自身帶來的不必要的傷害。
【參考文獻】
[1]王積龍.抗爭與綠化:環境新聞在西方的起源、理論與實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喻國明.記者應成為信息不對稱社會的平衡者——寫在2008年中國記者節[J].青年記者,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