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淺析港澳臺媒體關于中日關系的報道特點
——以國防部例行記者會媒體報道為例
王 爽
[摘 要]隨著釣魚島問題的升溫,中日關系成為媒體持續關注的涉及軍隊、國防的熱點議題。國防部2011年4 月27日首次例行記者會以來,幾乎每月都會被問及有關于中日關系的問題。考察港澳臺媒體在記者會上關于中日關系議題的提問以及后續的輿情反饋,了解媒體對于中日關系的態度,反映出國防部記者會新聞發布是否有效傳達了我方關于中日關系的立場,達到了預期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港澳臺媒體;中日關系;國防部例行記者會
[作 者]王爽,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
近年來,隨著釣魚島問題的升溫,中日關系成為媒體持續關注的涉及軍隊、國防的熱點議題。國防部2011 年4月27日首次例行記者會以來,幾乎每月都會被問及有關于中日關系的問題。考察媒體對于中日關系的輿情反饋,能反映出國防部記者會新聞發布是否有效傳達了我方關于中日關系的立場,達到了預期的傳播效果,了解媒體對于中日關系的態度。
港澳臺媒體是華文媒體中一類特殊的媒體。三地媒體出于對市場利潤的追逐等考慮,均重視媒介經營管理策略以及新聞專業主義和客觀性,體現在具體的報道中對新聞價值的追求。港澳臺三地均屬于中國領土,我國軍事的發展、國家主權與三地的和平和發展休戚相關。通過總結港澳臺媒體對國防部例行記者會的輿論反饋,了解其關心哪些議題,報道口徑是否與國防部發言人口徑一致,可以反映其對我國軍事的態度和立場,評估國防部例行記者會在港澳臺地區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傳播效果,為今后發言人的表達提供參考意見。
將近兩年港澳臺媒體每月關于記者會報道的熱點議題按報道數量排序,關于中日關系議題的報道數量也總是名列前茅。
港澳臺媒體在2013年的例行記者會中,共有6次關于中日關系議題的提問,表現出對于中日關系議題的關注。其中,有四個提問是與釣魚島局勢有關,另外兩個問題分別關于日軍強硬表態和日對菲軍事援助。由于與會媒體數量等因素的影響,港澳臺媒體中關于中日關系議題提問最多的是香港媒體。從提問的方式來看,港澳臺媒體在提問時多引用外媒的報道,這也與其獲取外媒報道渠道暢通有關。
與2013年相比,2014年港澳臺媒體關于中日關系的提問范圍廣泛,有關于日方發展核武器、中日擦槍走火可能性、中日軍機異常接近、中日對話等方面的問題。關注比較有轟動效應的新聞,所提問題比較新穎。
港澳臺媒體上關于國防部記者會的報道中,中日關系議題的報道占了很大比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日軍事關系
1.釣魚島局勢。例如2013年4月港澳臺媒體在報道例行記者會的議程上相對集中,報道的主題主要集中在“航母擇機遠航”“兩岸共同保釣”和“大陸保釣決心”三個議題上。這三個議題都與釣魚島相關,反映出港澳臺媒體非常關注釣魚島問題,重視大陸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動向。
2.防空識別區。2013年我國劃設防空識別區,11月、12月的記者會上,均有針對中日軍事關系與防空識別區劃設的相關提問,港澳臺媒體在此議題上也進行了廣泛的報道。
(二)日方軍事動向
記者會上,不時有記者提問涉及日方軍事動向的議題,例如日本防衛省宣稱增加軍事預算、日本炒作中國潛艇威脅、日本干擾中國海軍訓練、日本擴充軍備、日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這些涉及日方軍事動向的議題,也是港澳臺媒體密切關注的對象。
從報道傾向來看,港澳臺媒體的報道以中立報道為主,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和民族情感問題上的持積極立場。表明港澳臺媒體的報道專業性較強,其消息報道以傳播信息為主,立足客觀、公正的報道新聞事件,同時也表明港澳臺媒體在信息的傳播上大都直接引用或
間接引用發言人的原話,媒體自身沒有多少自主發揮的空間。積極報道主要體現在對“日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釣魚島局勢”,這充分反映了港澳臺媒體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和民族情感問題上的積極立場。而消極報道主要來自于臺灣媒體,主要表現為對于中日沖突危及臺灣利益表示擔憂和批評。
在發言人口徑引用方面,港澳臺媒體對發言人的間接引語較多,直接引語主要集中在一些精彩發言上。2013年11月的例行記者會上,在回答記者關于“日本聯合美國等一道要求中方撤回東海防空識別區”這一問題時,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回應稱,日本早在1969年就設立并公布實施了防空識別區,日方根本無權對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說三道四。他說:“如果說要撤回的話那么我們就請日方先撤回自己的防空識別區,中方可以在44年以后再作考慮。”而在回應日本不當言論時,楊宇軍接連使用的四個反問句更是成為港澳臺媒體普遍直接引用的原話:“那么是誰在單方面改變現狀?又是誰在激化地區緊張局勢?是誰在不斷激化矛盾?又是誰在破壞地區安全?我想,國際社會自有公論。”這一系列的反問,既有氣勢,又表現了我方的態度,給在場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廣泛引用。
在報道口徑方面,總的來看,港澳臺媒體關于“中日軍事關系問題”的報道,均不同程度地引用了發言人楊宇軍的表態,其中直接引語占多數,轉述也基本符合事實。在引用發言人表態時,并未添加任何評論性語言,報道比較公正客觀。部分報道引用了其他信源的觀點,其中大部分與記者會的發布口徑是一致的或者只是作為報道的背景材料。例如港澳臺媒體多次引用了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等的口徑,與國防部例行記者會的口徑是高度一致,相互補充的。這些報道把國防部例行記者會的口徑傳遞給港澳臺的民眾,有利于增強民眾對大陸的了解,提升我軍形象。但有時也會出現口徑相悖的情況,例如在2014年4月香港《東方日報》的“北京軟弱保釣得把口”這篇報道中,媒體引用了北京大學梁云祥教授的觀點,將其解讀為北京(中方)在釣魚島問題上“態度軟弱”,這與發布會的口徑是相悖的。
結合以上港澳臺媒體關于中日關系報道的特點,對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中關于中日關系議題的發布提出以下對策:
(一)有側重地設置議程,強調日本應正視歷史,占領輿論先聲
將發言內容與港澳臺地區的利益關切聯系起來,容易獲得港澳臺媒體的正面報道、重點報道。2013年4月的例行記者會首次邀請臺灣媒體參加,通過這一形式來促進兩岸在軍事方面的交流,將臺灣媒體的關切與大陸軍方關于臺灣問題的態度對接起來,效果較好。這次臺灣媒體針對兩岸軍事互信、是否連手保釣、大陸軍力等問題提出詢問,共同保釣就是最受關注的議題。
發言人應盡提供盡可能豐富的信息,方便港澳臺媒體更好地了解中國軍事,提升我軍形象,增強民族認同。特別是在中日關系的議題上,對于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和民族情感問題,容易引發港澳臺同胞的廣泛關注和共鳴,因此在此類議題的發布上應提前做足功課,以豐富翔實的內容、態度鮮明的表態,爭取獲得更多港澳臺媒體的報道。
(二)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迎合讀者興趣
從對港澳臺媒體的輿情評估可以看出,制造適合港澳臺民眾閱讀習慣的內容,容易有效引起其閱讀興趣,因而獲得港澳臺媒體廣泛報道。如發言人態度鮮明的精彩發言容易獲得港澳臺的積極報道。例如2013年5月當聽到記者關于日本媒體稱中國海軍遠海訓練讓有的國家平添一份“警惕感”時,發言人指出“對于有的國家把中國海軍正常的遠海訓練視為異常,感到有所謂的‘警惕性’,我們只能說這是疑神疑鬼、庸人自擾”。這一表態在港澳臺媒體的報道中多以直接引語的形式出現,呈現出較為良好的傳播效果。
在回答香港《大公報》記者關于日本防衛省在2013年防衛白皮書概要中指責中方在雷達照射事件中進行了違反事實真相的說明等其他抹黑事實的論述時,楊宇軍答道:“第一個問題,關于日本新版《防衛白皮書》概要中的涉華內容,昨天外交部發言人已經就此作了評論,我們將繼續密切關注日方有關動向。作為補充,這里我特別想奉勸日方三句話:自己多照鏡子,少去抹黑別人;一味鼓吹對抗,終將損己害人;不去反省歷史,無法擁有未來。”最后“奉勸”的三句話鮮活有力,生動形象,容易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回答方式。(本文系南京政治學院“十二五”計劃課題“中國軍事新聞發布傳播效果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13ZY03-18,課題負責人: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