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淺談縣級電視臺如何做好深度報道
王 紅
[摘 要]深度報道因其多角度、多側面地對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進行挖掘、剖析、探討,充分給予受眾對社會問題的知情權,對受眾具有更強的吸引力。深度報道如今已成為各類媒體彰顯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和載體。縣級電視臺囿于業務水平和地域限制,記者只有苦練“真功”,采訪下苦功,報道手法多點通,才有做好深度報道的可能性。
[關鍵詞]縣級電視臺;深度報道
[作 者]王紅,河南省固始縣電視臺。
什么是深度報道?《新聞學大詞典》解釋說:“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深度報道不滿足于向受眾提供簡單的新聞事實,而是使新聞要素進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聞事實的內部,另一方面展示新聞事實的宏觀背景,從總體聯系上把握其真實性。”
近些年,深度報道已經覆蓋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之中的各類新聞媒體。因其關于難點、焦點問題的選材,報道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吸引受眾更多關注,從而更好地彰顯媒體的社會影響力。深度報道已成為各類新聞媒體立業的重要支撐,特別是電視媒體,從央視到各省衛視,在深度報道方面都是匯集精英,各顯神通。至于鳳凰衛視等由傳媒公司控股的電視臺,在深度報道方面更是不遺余力。深度報道已成為各級各類電視新聞資訊臺的招牌。
作為縣級電視臺,實施深度報道有其優勢,更有其短處。優勢就是每天都能收集到鮮活生動的新聞素材,短處就是從業人員整體業務技能較低、囿于地域限制、視野狹窄、立足點不高等。筆者在縣級電視臺從業二十多年,在此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采訪感悟,就如何做好深度報道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
幾十年前曾有人形象地概括理想中的記者素質:哲學家的思維,經濟學家的頭腦,新聞記者的敏感,歷史學家的使命感,社會學家的責任感。在實際工作中,用這些條件去要求每一名新聞記者是極不現實的。但當我們把范圍局限在深度報道上時,這些條件恰恰概括出了采寫記者應具有的素質。達不到這個理想高度,至少可以作為努力的方向,力爭做“專家”、做“雜家”。
在縣級電視臺,記者隊伍普遍年輕化,學歷高低不一,專業理論修養大多不高,業務水平參差不齊。而且有些年輕人心浮氣躁,靜不下心來鉆研業務,真正能擔綱深度報道的記者很少。一旦遇到鮮活典型的素材、有價值的命題,有的記者就有可能浪費掉。
固始有個花園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專業村,以花木種植為業。花園村離固始縣城不到十里路,位于史河岸邊,全部是清沙灣地,加之當地溫濕的氣候條件,花木種植異常豐茂。清代固始籍的植物學家吳其濬就曾在此建“東墅”,種植多類花木,以觀察它們的生長形態和習性。所以花園村的花木種植歷史很悠久了。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花園人就挑著花木走出固始,搭著長途車,到合肥、南京、武漢、上海……挑回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著實讓鄰村鄰鄉的群眾艷羨不已。花園人又再接再厲,不斷學習大棚養育、溫室種植等新技術,把南北方的花木都引進固始試種、繁育,花木生意越做越活。然而近些年來,戶自為營、家自為戰的小打小鬧,讓花園人似乎走入了死胡同。花園村的癥結究竟在哪?花園村的出路又在哪?帶著好奇,固始電視臺的一組記者走進花園村。囿于宏觀把握能力、邏輯思辨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結果做出來的專題報道層次不清,邏輯混亂,主題也不明。既沒有把花園村存在的問題一條條闡明,對出路問題也沒有嚴謹的、有前瞻性的辨析,只以需建專業合作社草草了結。以花園人的精明,怎能不知合作社的好處,這么多年為什么不建?采編的人說不清,看的人更不明白,一篇滿是破綻的報道也就談不上深刻性和思想性了。
打鐵先得自身硬。所以說,內外兼修、堅持學習是縣級電視臺記者的基本要務。要扎扎實實地學習政策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不斷提升采編業務技能。多向其他優秀媒體學習,向社會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單位內部也要建立相應的業務培訓制度、節目評審制度和人才培育機制,以促進從業人員追求進步,成長為合格的乃至優秀的采編人才。
深度報道要求對新聞事實的表述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從深度說,它不僅報道發生了一個什么新聞事件,而且還要闡明事件產生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內在規律及其重要意義;從廣度說,它不僅要求報道事件本身,還要求提供與事件有關的歷史和現實的各種背景材料,對新聞諸要素——事件、人物、時間、地點、原因、結果做必要的拓展和延伸。那么,廣泛調查、深入采訪就是做好深度報道的前提和基礎。
深度報道的題材,大多是問題比較復雜的新聞事件,采訪中必須抓住新聞事件的特點和本質。記者只有通過細致深入的采訪,做大量的調查,才能最廣泛地占有資料素材,把握基本的新聞事實,揭示事件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深度報道的深度,也不是通過層層說理、立論、駁論來實現的,而是需要大量的事實來說理,通過一個個有說服力的事實來表現深度。這都要求新聞記者的采訪作風要深入,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觀察,在深入調查研究中挖出深度問題。
固始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地勢南高北低。境內沒有水庫,只有兩套渠系和星羅棋布的溝塘,灌溉用水主要依賴安徽省的梅山水庫和商城縣的鲇魚山水庫。今年年初以來,固始就干旱少雨,入夏更是持續高溫,縣境外水庫為保證本地域用水,已難以救濟固始。固始干群打響一場近二十年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抗旱戰役。對于縣級電視臺來說,抗旱救災的話題似乎是老生常談,沒有什么新鮮度可言。電視臺新聞部派出骨干記者,分兵幾路,奔赴抗旱救災的一線,搜尋最生動、最典型的事例,調查了解有成效的抗旱舉措,掌握全縣旱情預測和下一步的抗旱預案。縣主要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人員每天巡查一線抗旱情況,始終堅持與縣境外兩家水庫管理處聯系溝通,爭取支持;各鄉鎮也是多管齊下抗旱保秧苗;村民們各出奇招抗旱自救。每天緊張的抗旱工作在持續,每天都有動人的故事在發生:有的外出創業人士捐款為家鄉打機井、挖大塘;有的養殖戶自己甘愿放掉魚塘里的水,以救活周邊村民的秧苗;有的干部為了組織村民在史灌河攔壩抽水灌溉,甚至一月不回家;抗旱指揮部人員24小時值班不敢懈怠……為了報道這些激動人心的抗旱戰役、真實動人的典型事例,固始電視臺在《固始新聞》欄目里開辟小專欄,開展不間斷的連續報道,充分展示了全縣干群在大災面前團結抗爭的積極成果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發揮了輿論的積極引導作用。大災之后,電視臺的連續報道并未停止,而是進行災后反思,通過采訪專家、水利技術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士,研討固始水利存在的缺陷和問題、今后應對旱澇災害的有效舉措以及在南山復建白果沖水庫的可行性。總之,由于報道的全面深入,卓有成效,這次抗旱系列算是打了一場漂亮仗,較好地彰顯了媒體的影響力。
深度報道作為一種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的報道形式,不僅要有正確的內容選擇,同時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章法結構和具有吸引力的表現形式。
所謂形式服務于目的。我們策劃撰寫深度報道,要依據報道內容合理設計,做成單期節目,或是連續、組合報道等,怎樣報道更具張力和影響力就怎樣處理,切忌程式化。例如固始有位留美博士返鄉創辦農業生態園,引進一些當地沒有的高附加值的果木品種,采用很先進的種植方法,組織周邊的農民共同參與管理或經營。在縣域內這個事件是極具新聞性的。采訪記者本想“鋪張”一番,多側面多角度來報道這一事件,但最終還是做成一期專題報道。因為生態園剛具雛形,過分預期未來并不客觀。記者把事件放在農村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把著重點放在這位留美博士為何返鄉創辦生態園以及這種科學的種植方式對周邊農民的影響上。雖是單篇報道,但內容豐富厚實,有力度,反響很好。
深度報道以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更合適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縣級媒體來說,面對的大多是最基層的群眾,無論多么高深的見解,都要盡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當然能生動感人更好。固始是畜禽養殖大縣,固始的龍頭企業——河南省三高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為突破發展瓶頸,9月創辦了百福居食品有限公司。經過前期的運作,百福居已形成風味制品、醬鹵制品、蔬菜制品三大系列,包括臘肉、醬香鴨、蘿卜干等十幾個固始特色名優小吃品種,并在上海、北京等城市設店連鎖經營。廣大養殖戶對此都極為關注。記者在追蹤報道中,就三高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途徑采訪了北京一家科研所的專家。
專家講得很透徹,也很有前瞻性,就是語言比較理論化。報道播出后,一些觀眾因為聽不太明白專家的理論,感覺報道有點故弄玄虛。記者發現問題后,在后續的報道中,采用受訪對象比較專業化的理論講解,就緊接其后遵照原意,用淺顯通俗的語言稍加闡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想做好深度報道,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和技術手法是增強作品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現場同期聲的合理使用可使深度報道增色不少。在中原(固始)根親節文化節的報道中,就大量運用了現場同期聲,聲畫結合,大大增強了現場感、可信度和表現力。對于電視來說,畫面是最基本的元素。做深度報道,畫面拍攝不僅要及時、全面,還要注重細節,抓取最具有典型價值、最生動真實的畫面。這些細節鏡頭往往最具沖擊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者或主持人的風格、個性也是深度報道凸顯特色的要素。通過他們個性化的參與,鼓勵他們在把握新聞事實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見解發表評述,展現獨特的分析和表達能力,從而增強報道的積極性。總之,靈活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可
【參考文獻】
[1]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