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麗
從大眾文化傳播角度看引進版童書的編輯活動
周亞麗
[摘 要]近年來,我國童書市場蓬勃發展,取得了傲人的銷售成績。其中,國外版權童書的大量引進和出版,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童書市場,大大加速了我國童書產品的品質提升進程,開闊了讀者的眼界,也提高了童書編輯們的審美能力、選題策劃和制作能力。編輯出版引進版童書在投入、產出、編輯加工工作上都有著原創童書所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引進版童書的泛濫也為我國出版界帶來了一些問題。本文從大眾文化傳播角度對引進版童書的編輯活動進行分析,并對如何加強相關編輯活動進行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文化傳播;童書;圖書引進;編輯活動
[作 者]周亞麗,碩士,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
我國有逾3億少年兒童,這是一個龐大的讀者市場,也是一個需求旺盛、生命力強健的圖書產品消費群體,加上“第三次嬰兒浪潮”的到來,在可以預期的未來,童書市場會因為剛性需求的拉動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這也令國外出版商紛紛倚重我國國內市場,向我國國內市場輸入了不計其數的童書版權。這些童書令國內出版界耳目一新,提升了我國童書出版行業的整體水平,開闊了讀者的眼界,也提高了童書編輯們的審美能力、選題策劃和制作能力,例如《神奇的校車》《冒險小虎隊》《可怕的科學》等系列,它們都是童書市場上的暢銷品、長銷品,為出版機構帶來了豐厚的收益。
與出版原創童書相比,引進版童書的出版優勢十分明顯。首先,從投入和產出來看,一本引進版童書與一本原創童書的成本相差不多,如果是繪本,引進版童書的成本可能還要低些。一些大獎和名家繪本,更是各出版機構爭相搶購的對象。對于這些已積累了相當名氣的童書,國內出版者基本上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成本來做營銷宣傳,書一出版就能博得較高的關注度。這比培養一個新生代作家或者為一本名不見經傳的童書造勢,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要小很多。其次,從編輯加工工作來看,做引進版童書只需要找到好的譯者替換翻譯文本,裝幀設計幾乎可以直接套用現成的模板,不比操作原創選題那般費時費力。再次,在網絡銷售大行其道的今天,掌握渠道霸權的電商平臺的選品口味集中在引進版童書上,這也成了出版機構對引進版童書趨之若鶩的風向標。
引進版童書的大量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國內的童書市場,掀起了童書界的一股精品化浪潮,裝幀上更為新穎講究,內容上以創意出彩,定價也頗為高端。但是,國外版權童書的大量引進、扎堆出版,也給國內出版界帶來了憂慮。正由于版權的大量引進,引進版童書之間也在進行著同質化的競爭,一些童書在內容、形式上都有雷同之處,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的可替代性大,競爭優勢大打折扣。另外,市場上也有一部分引進版童書較為粗糙,表現為:(1)繪本的故事性較弱,情節牽強。(2)一些少兒科普圖書內容過于深奧,與本國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情況不相匹配,過于超前。(3)文本翻譯質量堪憂,文字生澀拗口。(4)一些引進版圖書中存留大量的創作者所屬國家的文化符號和價值觀,沒有根據本土的道德、文化價值觀情況進行充分的改造或者刪除。(5)盲目求引進量,忽略了對童書的深入開掘和維護,為賣書而買版權,為求單品種數量而忽略單品種效益。對引進版童書的利用還不夠充分,有廣度而無深度。
編輯活動是一種大眾文化傳播活 動,需要實現信息傳遞、教育、社會服務、審美娛樂四種傳播功能。在國外版權童書的引進和出版過程中,編輯活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引進版童書已經有了現成的內容和固定的形式,但它的翻譯、編輯、出版仍舊是創造性工作的集合。它要在有別于原有國家的另一種文化環境和價值觀體系中尋找平衡點,而這正是編輯活動價值的集中體現。
首先,編輯要與創作者理念進行深度碰撞。編輯作為文化互動的主體一方,秉持著個人的內在價值觀對國外版權的童書內容、價值進行衡量和判斷,與創作者展開無形的、跨越空間和時間的交流,進而洞悉創作者的創作精神實質,理解其文化訴求和價值觀。編輯對創作者理念的認可程度深深地影響著后期的編輯加工活動和營銷活動。
其次,編輯加工活動對童書內容的再創造。在對國
外版權童書取得一定的了解和認同之后,編輯開始著手對該書的編輯加工活動。這是有明確目的和鮮明意識的內容再創造工作。第一,編輯要尊重和再現創作者的意圖,不論是對童書的故事主題、教育內涵這樣有形、可觸摸到的意圖,還是像情節的節奏安排、內容情緒和版面設計語言等無形的、具有主題輔助功能的要素,編輯都不能忽視。第二,編輯要對現有的內容進行選擇和改造,比如以創作者所屬國家為主的認知和敘述角度,這有可能會使敘述不夠客觀,內容角度過于偏執等。又如遠離本土少年兒童生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冷門動植物,艱深的科學知識等,這都是需要編輯做足案頭功夫或者精挑細選的內容。于是,小到故事主角名字的選擇,大到對情節和知識點的把控、裝幀細節等,這些都是編輯的主體意識需要全方位參與的內容。編輯會把個人的傾向性灌注其中。因此,當一本引進版童書以本土語言面世的時候,這就意味著編輯已經賦予了它新的文化生命和新的文化內涵。
再次,編輯以編輯活動的成果——童書產品來直面文化傳播的受眾。編輯要從本土的讀者和購買者出發,以他們為本體來制造適合他們口味的童書產品。童書的購買者和讀者是分離的,購買者通常都是大人,童書的使用者卻是兒童。在講究兒童閱讀趣味的同時還要兼顧到大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編輯還要與受眾展開交流與反饋,獲得受眾對引進版童書產品的評價,及時進行補充和修正,真正地滿足受眾的閱讀和教養需要。
在時下貪多求快,急躁、功利的出版市場經營環境中,在應對外來文化產品沖擊的同時,編輯更要在引進版童書的編輯工作中把握主動權,不僅將其中的文化精華為我所用,更要讓引進版童書更深入地參與本土出版市場的品牌構造活動中,賦予它們更多的獨創性,而不是單純的“拿來主義”。
第一,強化編輯作為文化中介平臺的意識,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度,提升文化修養,推送精華文化價值,實現文明的交流。編輯不僅要關注引進版童書中的世界因素,更要關注其民族的文化因素,解讀對方的文化符號,正確認識歷史、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去粗取精,將其的普適價值與本土文化、價值觀進行有機的嫁接,使其更加適合本土的文化環境,符合中國國情和審美情趣。例如像萬圣節、復活節這類基于基督教的西方節日活動,像牙齒仙女、巫師這樣根植于西方傳統文化的人物等,它們遠離本國少年兒童的生活實際,卻又在兒童作品中泛濫,這需要編輯在編輯活動中進行一些適當的引導。
第二,對引進版童書的文本要格外講究。在文本翻譯上要優選譯者,好的少兒作品譯者不僅僅是懂相應國家語言文化的人,更應當有一些少兒作品的文學功底或者經驗積累,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語言俯下身子說話。在表達方式上,要適合本土兒童的閱讀和語言習慣,對于一些不合時宜的戲謔、調侃文字,要堅決清理干凈,尤其不能涉“雷區”。對于很多低幼童書來說,因為幼兒是在親子共讀中靠聽覺來完成對文本的解讀的,所以這類童書更應該注意語言的韻律,盡可能地做到朗朗上口。
第三,借力而生,順勢而為,利用引進版童書打造屬于本土出版機構自己的童書品牌,同時塑造出版機構自身的品牌形象。對于引進版權童書,出版機構可以成套引進,成套推向市場,也可以單品引進,再將多個單品集納成為套系,組建成為自己獨有的本土品牌書系,例如湖南少兒出版社的“暖暖心繪本”系列,將來自美國、荷蘭等多個國家的優秀繪本結合起來,形成獨一無二的品牌,并持續不斷地進行更新和維護。
第四,積極發揮編輯的主體作用,加強對引進版童書的整合。以往在一些引進版童書的編輯活動中,編輯重內容而輕管理,著眼點只在單一的童書產品上,視域狹窄。對于一些精品書(套系),可以有機地搭配、整合起來,通過整體包裝后推向市場,集中優勢“兵力”營銷,強勢攻占市場。同時,對童書產品進行深入開掘,例如與版權方合作設計童書品牌的衍生品,或者合作開發相關選題童書等,變被動引進為主動參與。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范先慧.少兒圖書的版權引進淺思考[J].出版廣角,2013(10).
[3]張敏.試論編輯的文化敏感性[J].編輯之友,2009 (7).
[4]余人,袁玲.引進版圖書的本土化運作[J].科技與出版,2014(8).
[5]賈芳芳.少兒圖書出版版權引進利弊的辯證分析[J].新西部,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