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媛 朱曉琳
按需出版的發展
——英格拉姆模式帶來的思考
周 媛 朱曉琳
[摘 要]按需出版是一種全新、靈活的出版運作模式,國外按需出版產業環境已相對成熟,本文從英格拉姆模式的成功,以滿足出版商、作者、發行企業及讀者的不同需求和利益為訴求,試圖分析中國按需出版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按需出版;英格拉姆;發展
[作 者]周 媛,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土木建筑出版分社副社長;
朱曉琳,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藝》編輯部主任兼副主編。
按需出版總結歸納,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圖書的按需印制與發行;二是按需出版服務,即自助出版。其具有一本起印,可有效減少庫存;按需定制,可按照不同時間、地點、數量、內容的讀者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出版活動;即時出版、遠程傳輸數據、異地制作的便捷性等特點。按需出版適合于斷版書、短版書、絕版書,時間緊迫性強的圖書,以及銷售量無法準確預估的新書。英格拉姆模式是按需出版的成功案例,驗證了一個傳統圖書發行企業蛻變為國際上數字出版領域主角的過程中按需出版所起的推動作用。對于中國的出版商來說,其寶貴的思路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并思考。
創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英格拉姆內容集團(Ingram Content Group Company),目前是全球最大、最可信賴的紙本和數字內容的發行商,客戶群涵蓋各類圖書館、各出版社、各零售書店、教學人員、學生、電子書閱讀終端和一般消費者等。英格拉姆旗下已陸續成立以英格拉姆圖書公司(Ingram Book Company)、閃電資源公司(Lightning Source Inc.)、英格拉姆數字資源集團(Ingram Digital)等為核心的10家子公司,其中英格拉姆圖書公司負責傳統紙質書的分銷批發業務,閃電資源公司負責按需印刷業務,英格拉姆數字集團則承擔英格拉姆數字資源的可靠存儲、托管、應用和渠道增值等業務職能。
在英格拉姆無論圖書是中文版本還是英文版本,新生的還是絕版的,都可以通過其龐大的網絡系統告訴全球讀者它們的存在;只要讀者需要,不管是要一冊還是上千套,不管讀者在身處世界的哪個角落,英格拉姆都可以快速印刷并運送到讀者手中,或者直接傳送數字圖書。讀者從下訂單到收產品,可能只要兩三天時間。如今英格拉姆已從傳統的批發商發展成為數字化的內容資源運營中心,兼具批發商、印刷廠和內容集成商的功能,在紙質圖書和數字圖書的經營上已經具有全球壟斷性。英格拉姆集團是將內容、技術與市場完美結合的代表,其經營策略具有以下特點:
1.出版印刷功能。英格拉姆本身并不是一家出版社,但它卻同全球近3萬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北美、歐洲、南美、澳大利亞的英格拉姆有12個按需印刷工廠,直接面向全球機構用戶和個人讀者,并且具有直接受理訂單、印刷圖書、配送成品的能力。
2.內容集成功能。隨著全球出版社按需印刷的業務需求增多,越來越多的數字化圖書傳送到英格拉姆,使之成為全球擁有數字圖書最多并且可以對數字圖書進行經營的內容集成商。
3.配發營銷功能。英格拉姆有大約4000多個關聯方和合作方,在全美國有4家倉儲配發中心,以及完善的信息化、標準化、自動化配送渠道。目前英格拉姆的營銷網絡可實現對全球180多個國家的24小時直供。
在我國,按需出版起步較晚,但作為一種新的出版方式,其意義已超過技術革新本身。2004年,知識產權出版社在我國率先啟動“按需出版工程”,開展了斷版、絕版圖書的再制作及短版圖書的出版。商務印書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中國出版集團等按需印刷業務迅猛發展。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與英格拉姆旗下閃電資源公司聯合打造中國圖書全球按需印刷網絡,為中國出版社提供數字加工、內容數字版權保護、推廣營銷以及當地按需印刷的全方位解決方案。但目前來說,中國的按需出版尚未產業化,專業化程度不夠,沒有足夠大的平臺,傳統印刷廠商、出版社、個體公司以及圖書貿易公司多方力量角逐。出版產業上游難以形成足夠的規模效應,下游印刷企業難以獲得足夠的訂單,按需出版的市場份額仍無法與傳統出版相抗爭。但從國內外圖書出版發展趨勢來看,它是傳統出版方式的有益補充和功
能延伸。它的良性發展,有利于出版業更加主動地適應市場的新變化、新需求。
面對按需出版在全球互聯網的大環境中為出版產業帶來的變革,我們應該如何把握方向、制定戰略、良性發展呢?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探析未來的發展之路。
(一)出版商與印刷企業應相互配合
據目前情況,數字印刷的單冊成本仍比傳統印刷高大約四分之一,所以出版商在選擇是否按需印刷時處境維艱。英格拉姆的經驗是先讓出版商感受到按需印刷具有的便捷性等優勢,經過與傳統膠印的對比,從印刷質量、印刷工期、印刷工價等方面,讓出版商循序漸進地建立按需印刷的意識,將一些絕版或“長尾效應”的圖書放入數據庫,以便未來有讀者需求的時候適時出版。在經歷數字化轉型的艱難時期后,英格拉姆認識到,傳統出版到按需出版的成功過渡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設備到位;二是人才齊備。只有這樣出版商和印刷企業才能配合默契,盡快進入工作狀態,縮短企業的適應期,提高工作效率,發揮出數字和按需出版的優勢。因此我國的出版商和印刷企業之間應通力合作,建立數據交換界面,簡化出版商到印刷商之間的流程,采用不同的業務模式降低戰略成本,盡快實現規?;a,提高自動化管理水平。
(二)出版業的中間商應更好地推動按需出版
英特拉姆作為出版中間商積極地將數字印刷技術引進到圖書出版,這是按需出版的有力推動。中間商的客戶網絡連接著眾多的出版社和眾多的零售商,中間商所開發的新技術,能在自己所控制的網絡內向眾多的客戶推薦使用,也就有效地降低了新技術應用的風險,這使中間商介入按需出版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作為圖書流通組織者與主導力量的中間商均已建立電子商務平臺,數據庫資源和管理經驗比較豐富,而且中間商是零售商和終端讀者的橋梁和紐帶,所以在這一技術創新領域,中間商必將成為支持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的有力推動者。我國新華書店作為最大的中間商,這方面的探索和應用十分不足。
(三)出版商數字化轉化能力應不斷加強
目前各出版商紛紛開啟信息化模式,打造自身的數據庫資源建設,因為大家已經意識到未來將是內容為主導、服務為配套的模式。只有具備了豐富的內容資源,以及強大的整合能力,才能占據市場。按需出版要形成規模并產生效益,必須具有強大的數字化轉化能力和豐富的數字化內容資源,創建可以任意索取、按需下載或印刷的數據庫。也是基于這一點,全流程自動化、數字化,多終端、多形式的產品發布,紙質圖書、電子書同步出版的圖書出版平臺應運而生,比如知識產權出版社的“來出書”圖書自助出版平臺,以及當當2014年高調介入的數字閱讀板塊,目的都是積極擴大自身的內容庫存。當當今年將重點孵化與投資100家數字內容工作室,為旗下各數字閱讀產品線輸送內容,并為合作方提供技術與資金的支持,統一格式標準,提升加工效率,增加內容覆蓋率。
(四)要努力建立具備統一標準的數字平臺,形成按需出版的產業體系
按需出版產業鏈上游的內容生產及擁有方(作者、出版商)和下游的發行渠道(實體書店、網上書店),還未真正實現互聯網平臺的貫通,所以亟須建立具備統一標準的數字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整合鏈接的巨大優勢,形成一個優勢互補、整體運營、合作共贏的按需出版產業鏈和市場環境。統一的數字平臺可建立信息鏈接,實現平臺間的有效信息共享以及協同工作的流程,數字平臺可由各出版商協同創建,也可以由政府組織建立。有了統一的標準,可以節省信息內容的物質載體的成本,體現按需出版綠色低碳的實用效能,同時互聯網上流動的各種內容資源或媒介產品都可以實現互聯和共享,而用戶可以用快捷的方式有效地整合或索取個性化的信息內容,真正符合按需索取與復制傳播的理念。
按需出版的發展是一個產業變革,具有巨大優勢和市場潛力,未來在電子、網絡、數碼技術日趨先進的大環境下,這一出版方式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必將被廣大作者、讀者、出版商認可。我們應該認真探究國外企業的先進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努力走出一條良性發展之路,實現在傳播與利潤上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南冠生.迎難而上 與數字出版共舞——英格拉姆內容集團的廬山真面目.新華書目報,2012-03-30.
[2]朱華明,徐青.圖書發行的信息化、標準化、自動化之路——美國英格拉姆配發體系啟示.出版參考,2011 (24).
[3]邵碧玉.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及其對圖書行業的影響分析.華章,2014(10).
[4]田杰,于翠玲.互聯網環境下按需出版優勢發展的思路.中國出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