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思嘉
張藝謀電影風格及代表作品
康思嘉
[摘 要]張藝謀的電影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1987年到1992年的“攝影師風格”時期、1992年到2002十年的“多元探索”時期、2003年至2008年的“商業大手筆”時期和2009年開始的“自我回歸時期”。本文從這四個時期為分界點分別對各時期的代表電影作品進行剖析,從而總結出張藝謀導演不斷變化的電影風格和藝術內涵。
[關鍵詞]張藝謀;“攝影師風格”;多元探索;商業大手筆
[作 者]康思嘉,重慶大學。
中國“第五代導演”是20世紀80年代石破天驚的電影創作群體。他們力圖革新“第四代導演”電影創作單純的道德教化,大膽追求形式突破,反叛精神、個人探索、人文關懷是他們的創作原則,并由此引領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張藝謀無疑是這個群體中的一朵奇葩,他的電影以多元的風格吸引了眾多觀眾,征服了國際各大電影節評委,同時也實現了自我價值。
1987年,張藝謀獨立導演了《紅高粱》,這部影片一舉拿下了第3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1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等三項大獎,震驚了中國電影界。《紅高粱》的成功不僅是對張藝謀導演能力的肯定,更是對他導演作品“攝影師風格”的認可。
所謂“攝影師風格”,就是從攝影師的角度出發,重視影像本體,即電影的色彩處理、鏡頭運用、畫面構圖等元素,弱化敘事,突出攝影技巧,這與張藝謀從攝影師到導演的角色轉變密切相關。張藝謀導演生涯的第一個五年,即1987年到1992年一直保持著“攝影師風格”,在這期間導演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都體現了最明顯的三大特征,用色彩講故事、強調鏡頭語言和構圖藝術、弱化敘事。
(一)用色彩講故事
“用色彩講故事,不是藝謀的首創,但他做得最好”,這是影視界一位資深專家對張藝謀的中肯評價。誠然,電影學院攝影專業科班出身的張藝謀將電影中的色彩文章做活了,做出了個性,做出了濃郁的中國風。
在代表作《紅高粱》中,張藝謀充分運用紅色著力渲染了激蕩的野性、奔放的欲望、狂熱的生命。在顛轎一段,我奶奶一身大紅裝扮,紅色的蓋頭、棉襖棉褲、繡花鞋,就連轎子也是紅色,似一團紅色火焰在廣袤的黃土地上跳躍,形成畫面的焦點、劇情的焦點。
(二)強調鏡頭語言和構圖藝術
有人說張藝謀將電影語言的探索發揮到了極致,因為他的影片無不洋溢著個性化、民族化、意蘊化的鏡頭語言。“大紅燈籠高高掛”片名字幕隱去之后,出現了頌蓮長達1分多鐘的近景鏡頭,這個鏡頭非常穩定,而且構圖極為對稱,試圖給觀眾造成一種穩定和諧的假象。但細看鏡頭微微晃動,顯然不是一個固定鏡頭。此處運用了肩扛攝影來拍攝,不易察覺的微微晃動暗示了在表面平穩和諧的假象中,頌蓮即將開始前途未卜、飄搖不定的生活。
(三)弱化敘事
迄今為止,張藝謀獨立執導的電影,除去《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單騎》為原創劇本,其余的大部分都改編自文學作品。如《紅高粱》之于莫言同名小說,《菊豆》之于劉恒《伏羲伏羲》,《大紅燈籠高高掛》之于蘇童《妻妾成群》。客觀地說,張藝謀編劇能力較弱,而且由于過于注重視覺語言和歷史文化的反思與批判,張藝謀在“講故事”方面略顯單薄。如果張藝謀的電影脫去了色彩、音效、構圖等修飾的外衣,那么故事本身就會變得干癟暗淡。
在經歷了第一個五年之后,張藝謀已經成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的名氣對演員、投資方的吸引力都是極大的。可以說,“攝影師風格”的成功為張藝謀有機會進行不同類型影片的探索提供了可能。在接下來的十年里,也就是1992年到2002年,張藝謀不斷大膽嘗試,在為觀眾提供優質影片、為世界展示中國“第五代導演”創作能力的同時,不斷挖掘自身潛力。
1994年,張藝謀導演影片《活著》,這部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后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男主人公富貴的一生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張藝謀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對中國社會進行了嬉笑怒罵的諷刺和批判。
1995年,張藝謀導演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該影片憑借美妙的構圖和飽滿的色調獲得第四十八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提名獎,美國紐約《電影》雜志評選該片為1995年世界十佳影片第一名。1997年,張藝謀拍攝了都市輕喜劇《有話好好說》,該影片幽默詼諧京味十足,明星云集。1998年,張藝謀首次完全采用非職業演員導演了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影片真摯感人地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1999年,張藝謀導演了影片《我的父親母親》。這是一部唯美、深情、感人的愛情片,用黑白表達現實,用彩色表現回憶,黑白與色彩相交錯,該片被譽為“世紀末的愛情絕唱”。2000年,張藝謀導演影片《幸福時光》,通過對盲女的關懷和照顧讓觀眾真切體會到善良、純樸的美好人性。
這十年,張藝謀的藝術探索是多方面的。在影片的題材上,既有厚重的歷史性反思也有輕松的現代生活的寫照;在拍攝技巧上,既有精雕細琢的打磨也有樸素的紀實風格;在演員使用上,既有得到社會認可的實力派,也有就地取材的非職業演員。總之,1992年到2002年間,張藝謀在影視作品方面碩果累累,不僅“高產”而且“高質”。最主要的是,對多種風格影片的成功駕馭,使張藝謀充滿自信,同時觀眾、演員、票房對“老謀子”都信心滿滿。這為張藝謀向大制作的商業片邁進提供了保障。
2003年到2008年,張藝謀將所有精力投入到商業巨制上來,作品包括《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以及全世界人民所見證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宏大的開幕式。以上所說三部影片耗資巨大,場面恢宏,演員陣容豪華,畫面形式感極強,是標準的商業大片。雖然褒貶不一,但《英雄》作為第一部國內的商業大片,得到了業界的肯定。
暫且擱置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問題,《英雄》是成功的,創造了中國國產影片在北美的最好成績,這也是亞洲影片在北美的最好成績。張藝謀向美國好萊塢大踏步靠攏的進程中,他考慮更多的可能是美國觀眾的接受程度和欣賞角度。商業電影以追求利潤為目的,那么導演的風格就要隨觀眾的口味而改變,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幕后班底、角色塑造、故事情節、拍攝方式、包裝手段都會發生變化,而這些元素的總和就是電影美學。張藝謀的電影美學觀念就這樣在商業片利益的催化下改變著。
張藝謀電影美學觀念的改變在《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有了進一步的體現。演員陣容強大、畫面感極強、場面宏大,總之具備了一切商業元素,但賣座不賣好。有人說,這些大制作是張藝謀在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做練筆。2008年,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揭曉,張藝謀憑借成功執導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獲得提名,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負責撰寫了對張藝謀的提名評語。雖然張藝謀的商業片沒有像文藝片一樣得到高度、廣泛認可,但其駕馭宏大場面的能力在奧運會開幕式得到了施展,同時完成了自我超越的過程。
張藝謀指導的《山楂樹之戀》是在《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一系列大制作之后,重新回歸文藝片的作品。張藝謀的電影以慣用夸張、絢麗的色彩而獨樹一幟,但是我們觀賞到《山楂樹之戀》卻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沒有了“濃墨重彩”,取而代之的是詩情畫意的綠水青山,朦朧樸實的生活化圖景。張藝謀放棄以往的色彩風格,有著他自己的理由:“這部電影我力求能還原那個時代,所以電影中沒有太多的炫技,好似70年代的電影一樣,沒有太多的手法,實際上我是頭一次這樣拍,其實這樣拍主要得和自己斗爭,因為我一般要強化視覺,這部電影我卻是盡量讓自己靜下來,心平氣和地拍這樣一個淳樸的作品。”《山楂樹之戀》用樸實的畫面場景、清新的色彩構圖敘述了一段真摯純凈愛情故事,被稱為“史上最干凈的愛情”。
《山楂樹之戀》被張藝謀用最平實的方式演繹出來,不僅還都市生活中的人們一個簡單、純潔的愛情故事,更讓疲憊于大場面、大制作的老謀子得以喘息,找回自己最擅長、最熟悉的風格。在經歷了一番自我挖掘、自我超越后,完成了自我回歸。
從《紅高粱》到《山楂樹之戀》,整整二十五年的時光變遷也見證著中國第五代導演最杰出代表張藝謀的電影之路,從探索到成熟,從文藝到商業再回歸淳樸,貫穿始終的是張藝謀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影視魅力的無限探索。色彩可以成就畫面,構圖可以創作藝術,只有孜孜不倦地在嘗試電影藝術風格轉變的路上尋找新意,才會有最好的電影作品,張藝謀成就了電影,電影也成就了“老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