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威 方 杰
公眾輿論的可能性
蔡 威 方 杰
[摘 要]公眾輿論自從李普曼以來,成為一門專門的學術討論對象。一直都認為,公眾的輿論自由與話語權密切相關,而且每一次媒介的變革都被認為是輿論進步的一種手段,這也算是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的另一種解讀。在每一次進步的背后是不是有公眾輿論的躍進,或者說公眾的輿論自由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發展?公眾輿論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公眾普遍參與的意見表達,可是事實上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或者僅僅是一種被代表?輿論來自哪里,是精英,還是非精英,是真實還是虛妄?
[關鍵詞]公眾輿論;李普曼;精英;話語
[作 者]蔡威、方杰,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在李普曼看來,公眾輿論并不僅僅是民意的直接、真實的表達,而是我們頭腦中的景象對外部世界的映射?!爸苯用鎸ΜF實環境實在是太龐大、太復雜、太短暫了,我們并沒有做好準備去應付如此奧妙、如此多樣、有著如此頻繁變化與組合的環境”,所以有了這樣一個媒介來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來處理如此紛繁復雜的環境。
李普曼認為,審查與保密、交往與機會、時間與注意力、速度、詞語和清晰度等條件都會制約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研究。接觸的限制性因素太多,導致每個人接觸到的都是世界的一個小小的角落,人們按照常規生活,只關心自己那點事情,把更大了的事務拒之門外,幾乎不和圈子意外的人們來往,也極少讀書看報。一個個限制因素把我們與世界隔離開來。與我們的公眾輿論有關的環境是通過許多渠道折射來的:源頭上的檢查與保密,通過另一端的物質與社會障礙,通過飄忽的注意力,通過貧乏的語言,通過渙散的精神,通過無意識的情感叢,通過損耗、暴力和千篇一律。
除了這些限制,還有人本身的困境。公眾是否是有理性的個人?是否具有對世界的客觀認知,以及全面的知識技能,足以處理各個專業領域的問題?還有被認知的世界本身又是否真實存在于身外世界的,抑或是一些迂回曲折、看不見摸不著而又令人困惑的事實,而且根本不可能一目了然。在《幻影公眾》一書中,李普曼認為當今的普通公民就像坐在劇院后排的一位聾啞觀眾,他本該關注舞臺上展開的故事情節,但卻實在無法保持清醒。他能感覺到自己正受到周圍所發生事件的影響。然而沒有證據證明這些公共事務與他有關,那幾乎是他無法觸及的。
公眾輿論在大多數情況與其稱作公眾意見的表達,不如看成“烏合之眾”的“聒噪”。公眾輿論是否真的能代表真實的公眾意見,這是值得商榷的。傳播者有制作、傳播信息的艱辛,同時也存在讀者一端對信息內容的關注、解讀的困難或者障礙,這都構成了公眾對外部世界形成不同的認知,也就導致了不同的解讀,生成了不同的觀點,進而反映出公眾的輿論。
公眾是難以成為全能全知的理性個人,因而要求公眾輿論能真實客觀反映世界的真實面貌也是強人所難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刻板成見作為一種快速認知通道幫助人們快速認知世界。公眾輿論的“公眾”范圍,也成為一個需要商榷的定義。
公眾也許僅僅是一個觀看舞臺表演的幻影,他們需要“代理人”來幫助他們間接地處理公共事務,這些代理人可以是各行各業的專業精英,也可以是政治上的統治階級。他們對大了的具體問題進行安排和處理,這一過程是普通民眾幾乎無法觸及的。
《理想國》中描寫的是自由、民主的社會政治形態,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哲人為王。在這個理想國中,上層人物都是具有接近全知的社會精英,可以說,這是一種精英的理想國。在柏拉圖看來,精英的全知能更好地處理各種公共事務,因而讓哲人為王可以讓這個理想國得以實現。李普曼在《公眾輿論》和《幻影公眾》兩部著作中同樣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種精英政治觀點。建立在民眾廣泛參政基礎上的傳統民主只是一個神話,傳統民主理論所塑造的神圣的公眾形象無異于幻影。
無論是文學作家還是現代的新聞工作者,都面臨著傳播者的困境,他們作為輿論的先知,要把自己看到的外部世界,通過自己的信息制作,通過編碼、媒介載體傳播出去,而普通民眾更多的作為信息的接受者來接
收、解碼,選擇性理解、記憶。在這一過程中公眾輿論形成,但是這種形成擺脫不了信息傳播者的話題預設,把關人隱身于議程設置的過程中。傳統民主概念的虛假在于它沒有認識到局內人和局外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它誤入歧途的原因是希望局外人也能像局內人那樣處理實質性問題,他做不到。
這些社會各個層面的精英的話語體系,規定了世界的面貌,民眾能夠看到的外部世界除了極少部分是自己的直接接觸,其余絕大多數是由外部灌輸,是書本、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傳達的,而這些媒體的信息起源則是知識/權力精英們。
??驴疾炝吮O獄史、瘋癲史等知識發展脈絡,追尋權力與知識交織發展的蹤跡,他認為是權力尤其是話語權構建了我們的世界,是誰制定了懲罰,是誰定義了誰為罪犯,誰為瘋癲,又有怎么樣的懲罰,這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被權力所制定的規則。誰掌握了話語,也就掌握了輿論的核心,能夠發出聲音被別人所聽到,這是話語權的不平等帶來的傳播權力的不平等。
從原始社會之初,話語權就被掌握在神權和王權的手中,到現在被各個階層,各個方面的精英掌握了絕大部分的話語權力,而普通民眾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發聲機會。拉斯維爾的《政治學》開篇就談到精英,在尊重、收入、安全等方面精英獲取的遠遠高于普通公眾,政治學研究的是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映射到傳播學就是誰傳播了什么?何時和如何傳播?同樣是這些屬于權勢人物的社會精英們掌握了話語的核心?,F代的精英不僅僅是指社會政治上的權勢人物,還有各個方面的知識精英,知識的話語權幫助他們成為所屬領域的“權勢人物”,通過知識話語得到現實權力。
因此在現代社會公眾輿論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公眾自己的輿論,而是精英的話語,尤其是各種把關手段的制約,知情權導致信息的不對等,公眾與精英直接在輿論場中不處在同一層次,而精英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輿論被冠以公眾之名,只有公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形成輿論。《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中,諾爾·諾依曼考察輿論場的形成過程,無論是占主導地位的意見,還是弱勢的意見,都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和討論才能形成,在這其中,大眾傳播媒介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不難看出公眾輿論形成的一般過程。公眾輿論在很大程度上依舊由精英們或者媒介的擁有者們所把控,那么如果才能真正做到公眾的輿論,即公眾輿論如何可能?
公眾輿論反映了民眾對外部世界的主動意識,可是世界發展得太快,資訊過快增長,沒有人有能力掌握全面、真實的世界,更多的是依靠成見這種認識捷徑來幫助我們形成自己頭腦中的景象。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接觸現實世界,只能靠這個媒介來認識,但是媒介的呈現是經過選擇和編制的,很有可能是半真半假,甚至是被扭曲了的事實。這樣一來公眾接觸的事實再反映出來的輿論就可能是虛妄的,也就導致公眾輿論不能代表最客觀、正確的意見表達,雖然對公眾來說,這是自己真實的意見。
人為的審查制度、社會交往受到限制、關注公共事務的時間比較匱乏,新聞消息的壓縮、語匯表達的困難,這些限制因素妨礙了公眾接近事實真相?,F代社會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媒體的勃興,更多元的媒體手段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資訊,同時進行意見表達,新舊輿論場的互動,公眾的民主參與、意見表達變得更加方便和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看這個世界更容易了,也更容易說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看我們想看的,說我們想說的。但是事實上依然存在設限,我們看到的是被允許看到的,別人聽到的是經過過濾的話語,我們獲得了更多的知情權和話語權,但是同時,我們得到的部分所占有的份額可能反而下降了。面對過多的信息和選擇導致了選擇的無所適從,也許我們會再次退化為幻影公眾。沉默的大多數是公眾輿論的現實生態,大多數的公眾僅僅是沉默地看著輿論的形成,被動接受輿論,然后從中找到自己能夠接受的意見作為自己的意見,就好像公眾的那個意見就是自己說出來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全知型的哲人王,都能夠對公共事務做出合理的處理。公眾輿論要成為可能,首先必須有真正理性的公眾存在,能具有求全知的探索精神去認知真實的世界和世界的真相,同時還要有理性的分析能力意見公正的意見表達。
在李普曼看來公眾輿論是寶貴的,這種言論的自由是應該保護的,但是在現實的情境下,公眾僅僅是坐在臺下觀看表演,不能參與演出,所以公眾輿論的話語權并不掌握在廣大民眾手中,而是被精英所把控,精英話語體系已經形成,并且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外部世界的景象。
公眾輿論作為一種民主民意的神話,充滿了公眾對于言論自由的孜孜追求,但是這一神話被平等、自由的假象所包裹,而公眾在現實中僅僅是沉默的大多數,那些少數派傳播了自己的意見,讓公眾以為那就是民意、輿論,從而當作這是真正的公眾的輿論。
【參考文獻】
[1]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2]沃爾特·李普曼.幻影公眾[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