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蘭 郭 棟
路徑依賴與合法化建構
——“今日頭條”案的版權景觀檢視
吳蘭蘭 郭 棟
[摘 要]移動互聯網場域中的信息架構變化,當前的治理模式有著路徑依賴,傳統看似非法的行為,通過用戶、專家和利益讓渡消解了信息架構裂變引發的質疑,致使傳統版權退讓,這將重塑知識產權景觀。
[關鍵詞]新媒介;版權;合法化;“今日頭條”案[作 者]吳蘭蘭,西安培華學院人文學院教師;
郭 棟,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路徑,APP等新媒介引領的經濟模式創新出現了諸如“機器抓取”“轉碼”和“導流”等信息架構的變化,內容產品兼具爭議性和創新性,新媒介的本土性張力被放大,使既有版權規制效果式微,移動場域中的版權治理呈現出多元的面相。
數字化場域中的信息傳播新秩序迫切需要解決合法性問題,印刷術時代規制版權的法律在此出現空間轉向。今日頭條案的產生以及結局都伴隨著干預,權力和法律是干預的兩個主體。這些來自傳統社會的主體在干預時有明顯的特點,即路徑依賴。
對于虛擬場域而言,這種依賴導致干預行為和結果的暫時性以及模式的不可復制性。2014年,具有運動式治理特色的“劍網行動”啟動,把保護數字版權、規范網絡轉載作為重點任務。運動式治理是我國常用的針對某一問題的非常規化治理模式,通過動員和政治干預,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其脫胎于傳統社會。在互聯網場域,該模式有路徑依賴特色,今日頭條案發生的時間恰好說明了該特色。媒體最早報道在2014年6月,和“劍網行動”的時間前后相隔,且該案始終游離在輿論和專項治理層面,未進入法律程序。非法律手段解決法律問題是路徑依賴帶來的問題,在本案中,傳統媒體首先考慮的手段是其擅長的輿論曝光,該方式對其來說成本低,可隨意操縱,這種群起而攻之的手段很容易對相關的版權管理機關施壓。實踐確實如此,國家版權部門稱,今日頭條案進入專項行動治理層面是舉報的結果,在案件發展中,國家部門擔當了調停人角色,旨在為利益需求一個平衡點,使雙方都能接受。在傳統社會中,這種人治特色的問題解決手段,效率和效果都要比采取法律手段更可取,而把該方式移植到網絡場域,且又缺乏本土化處理,便系典型的路徑依賴。由于實踐中數量更多的侵權雙方都不像本案中的主體那樣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故該解決方式不具普適性。
在今日頭條案中,除了列舉侵權依據時提及相關法律,整個過程基本是嵌入運動治理的模式中,擱置法律程序,轉而求諸動員、由上而下的施壓等手段。因此,在移動互聯網場域,版權法律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愈依賴非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愈加劇這種困境。解決類似的問題,應考慮到該場域的本土性張力,治理的范式轉型與合法化建構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范式轉型有兩種路徑:一是主張既有法律適用于這個新場域,同時還考慮到法律的時效性。在過去三年中,對網絡空間的可治理做了充分動員和實踐,頒布適應于新場域特質的法律、法規也提上日程。另一路徑是慮及新場域具有地方性知識的特點,強調治理手段在移植過程中的本土化問題。權力介入需要成本,法律實施更重要的是效果,故移動場域的版權治理更需考慮本土化問題。
關于今日頭條案,更值得關注的或許是這種新模式是如何對違法行為合法化建構,從而最終化解與傳統媒體間的緊張關系,甚至政府機構在也認可這種“違法行為”。
第一,侵權行為裹挾在創新的經濟模式中,新傳播技術在其中更有重要性。“基于數據化挖掘的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做內容分發者,不做內容生產者”,這種以技術導向為主的APP模式完全擊中了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的軟肋,挖掘出個人興趣和價值取向,然后選取相匹配的內容推送過去,不同的用戶會受到不同的信息,用戶和傳播者之間的黏性得以建立,大量的傳統媒介受眾被分流。和商業網站一樣,這種新模式也沒有內容生產權,如《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
行規定》的第七條內容是“其他公眾賬號未經批準不得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①央視:《網信辦發布即時通信管理規定》,CCTV《新聞直播間》,2014年8月7日,http://news.sina.com.cn/c/2014-08-07/143330647228. shtml.,面對該困境,形成重技術輕內容的模式,更重視數據之間的內在邏輯。第二,創新的形式消解了版權糾紛所帶來的沖擊。移動端內容傳播是近年來基于智能手機普及而興起的一種新的大眾傳播形式,目前尚處于列土封疆時代,既有關于版權法律很少能約束至該場域,形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版權博弈,而且這種侵權披上了技術創新的外衣,如“轉碼”“導流”等新傳播模式。在被諸多媒體圍困時,這些模式反復被侵權主體所強調,這種基調的背后暗含著以渠道換內容的辯解,而渠道又恰是傳統媒體發展的瓶頸,這也就不難理解何以權利主張者在這場博弈中先是抱團作戰,而后便默認了對方“渠道換內容”的辯解,這是對新傳播技術的接納。第三,取悅于用戶之舉建構了侵權行為的合法性。在這場博弈中,利益相關方除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外,還有用戶群體。該案件實質為政府、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三者間尋求利益平衡點,用戶卻失聲,傳統媒體強調版權的專屬性,認為新媒體的創新損害了其利益,政府則處于兩難,既想保護作為新經濟形態的新媒體發展,又想顧慮傳統媒體的利益,至于用戶,則很少顧及。數據表明,在2013年,有37%用戶從傳統PC轉移到移動互聯網,②Cnbeta:《37%用戶從傳統PC轉移到移動互聯網》,http://tech.163.com/13/0208/08/8N67LNQJ000915BE.html.后者的數量超越前者只是時間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移動媒體的一系列舉動可以被看作是討好移動用戶之舉,諸如推送個性化的產品、降低用戶閱讀成本、免費傳播內容等,這是從受眾層面對侵權行為進行合法化建構。第四,利益讓渡弱化了版權博弈法律解決途徑。傳統媒體抱團指責新媒體侵權,這是當前媒體生存困境的一個折射。原創產品對于經營的拉弱化,而新媒體在僅分發傳統媒體內容的情況下卻能迎來上億美元融資。看來,傳統媒體維權的根本目的不是維護產品的獨家性,而是為經營困境謀出路,抑或試圖通過維權,來搭乘新媒體這列快車,從而在內容傳播渠道、用戶和經營上有所創新。本案的發展脈絡也證明了這點,2014年12月,今日頭條已與上千家媒體達成各種形式版權合作。③今日頭條:《媒體合作》,http://web。toutiao。com/media_partners/。在這場博弈中,法律是手段,利益是目的,利益消解了法律的權威性,卻在實踐中建構了新經濟模式的合法性。第五,專家在這場博弈中也是重要的維度。本案引起法律和傳媒等領域的專家關注。有些權威專家對新媒體創造的爭議模式態度寬容,如喻國明認為,“今日頭條確實沒有版權,但它畢竟是一種傳播方式的創新,不宜過分打壓”。④央廣網:《“今日頭條”遭國家版權局立案調查 網絡新貴四面楚歌》,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6/24/c_126662786.htm.這種認同為新經濟模式的理論建構提供可能性,對新媒體而言至關重要,畢竟用戶的接受無法影響到法律的制定群體,官方的認可也有不穩定性,與傳統媒體達成的利益分享協議也會隨著彼此力量和媒介生態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從理論維度建構合法性,可能形成一種制度化的規章制度,這對于保障新模式至關重要。
由于缺乏一個關于新媒介治理和新經濟模式動態發展的理論作為分析基礎,就今日頭條事件而言,無論是其他媒體的維權主張還是職能部門的定調,更像一起“環境中的個體困擾”事件。但新媒體用經濟模式創新和利潤最大化來建構一套新的話語體系,試圖通過用戶、專家和利益讓渡來消解信息架構裂變引發的質疑,致使傳統的版權退讓,這將重塑知識產權的景觀。⑤利求同:《當世界穿上創新的“紅舞鞋”》,澎湃網,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0735.(本文系陜西省社科基金“社交媒介治理研究——基于微博規制實踐的考察”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K112;陜西省社科聯2015年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統合無線輿論場:社交媒介協同治理及陜西的經驗表達”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Z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