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楚雄市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云九
(楚雄市圖書館,云南 楚雄 675000)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視域下的農民信息素養教育*
——以楚雄市為例
劉云九
(楚雄市圖書館,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式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惠及千家萬戶的一項重要的文化基礎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務的重大文化惠民項目。對欠發達地區而言,農民群眾應該是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信息最大、最基層的用戶群??墒窃谛畔⒓夹g飛速發展的今天,大部分農民群眾卻游離于信息網絡之外,信息素養的缺乏成為農民獲取豐富信息資源的嚴重障礙,探索突破這些障礙的措施和方法,使其能夠從豐富信息資源中獲益,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 (市)支中心和農文網培學校開展服務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農民信息素養教育
從2002年起,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國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它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與整合,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 (站)等公共文化設施,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無線通信網等新型傳播載體,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中華優秀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共享工程網絡服務體系的初步建立,大大增強了基層圖書館、文化站點為群眾提供數字文化信息服務的能力。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是改善城鄉基層文化服務的創新工程,在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地位。
2008年,楚雄市被納入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第三批建設單位,在楚雄州召開的“2008年度云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工作會”上,楚雄市政府與省文化廳簽訂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協議。2011年楚雄市被定為創建國家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農民文化素質網絡培訓學校建設全國試點,2013年通過國家驗收。截止2014年底,共建設共享工程支中心一個、農文網培學校 (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15個、農文網培學校分校 (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153個,社區文化活動室39個 (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涵蓋了楚雄市所有鄉鎮、行政村、社區,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網絡。
楚雄市轄鹿城、東瓜、呂合、子午、紫溪、東華、子午、蒼嶺、三街、八角、中山、新村12個鎮和大過口、大地基、西舍路3個鄉,全市總人口509514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9.5%,2014年初,對楚雄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基層站點15個農文網培學校、5個社區文化活動室進行逐一走訪抽樣調研,發現各基層站點在運行和服務中存在著需求不旺,農村群眾參與率不高、資源使用率較低的問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導致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應用障礙的較為突出的一個因素是廣大農民群眾信息素質普遍較低。
在走訪楚雄市的10個鄉鎮農文網培學校的同時,我們設計了信息需求調查問卷,根據楚雄市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你的文化程度是什么”、“你是否會使用電腦”、“你能很方便的使用電腦嗎”、“你從什么渠道獲得文化信息、農科信息、市場信息”、“你認為獲得各種信息重要嗎”、“你知道農文網培學校能給你什么嗎?”這樣的問題,調查走訪發現,有超過80%的農民群眾認為他們有對與農業相關的信息需求,希望能及時了解農產品、農科、政府信息等動態信息,但由于條件限制,他們對信息源獲得的手段知道的很少,獲得的途徑僅僅是當地的農科站推廣的非常有限的信息。有超過85%的群眾從未使用過電腦,在山區農村網絡資源使用率更低。雖然農村實現村村通以后,電視電話有了較大的覆蓋,但很多農民除了會打電話和看電視之外,對于如何利用其獲得信息的其他功能一無所知。
“三農”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農村地區信息相對閉塞、教育相對落后。信息化、信息資源共享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現代化程度和經濟成長能力的重要標志。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僅農業生產需要信息化,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等都離不開信息化建設。同時,培養一定信息素養的新型農民,也是農村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的必要條件。
楚雄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9.5%,農村的經濟狀況近年來有了較大的提高,特別是山區農村的特色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但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限制了其自身獲取信息的能力,從而喪失了一些很好的發展機會,例如:在“非典”期間,板藍根等中藥材在市場上的價格翻了十幾倍,但山區的群眾還為銷路發愁,最后被中間商廉價收購,獲取信息能力的嚴重滯后,使得很多農民處于“端著金飯碗要飯”的尷尬和痛苦中,
信息素養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主席Paul Zurkowlsi在1974年全美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委員會上提出來的,即“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與技能?!睂€體來說包括的內容是:一是信息意識,即人對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事物、現象、行為、理論等從信息的角度去感知、理解、解釋和評價,通俗地講,面對不懂的東西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尋求合理的答案;二是信息能力,包括人們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吸收并創造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對于農民群眾而言主要是指在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檢索、分析、接收、消費信息和生產信息的能力。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立足點在農村,廣大農村是我國弱勢人群最多、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最需要關注和延伸的地方。信息服務是共享工程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的,豐富的信息歸根結底要用于信息服務,要實現共享工程在農村的“樂民”、“育民”、“富民”,就必須積極推進農民信息素養教育,讓基層群眾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能夠真正參與到“文化信息共享”的群體中來。
3.1信息素養缺乏。大部分農民群眾長期從事簡單的生產勞動,產品和市場競爭意識不強,對信息的需求意識就不那么強烈;農民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從而限制了其自身對信息技術和網絡知識的學習能力;信息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產品,需要有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較低的文化知識水平則限制了農民的這種能力;主觀需求的缺乏,信息技術學習能力低下以及對信息資源的理解和利用能力有限,自然導致了農民群眾信息素養缺乏。
3.2收入不高。獲取信息要具備一定的信息環境,例如:對網絡信息的應用必須要購置上網的必須設備,繳納上網費用等,昂貴的費用是收入偏低的農民群眾不堪重負的。
3.3學習興趣不高。經濟狀況及生活現狀不如意,又很少直觀感受到獲取信息帶來的實惠,使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興趣投入到學習獲取信息能力的過程。
3.4學習時間及場所的不固定。因其所從事的工作類型多樣化,整體表現為空閑時間無規律性、居住分散化等特點,沒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場所。
4.1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設為農民信息素養教育提供了信息環境。獲取信息需要有一定的信息環境,但信息環境的獲得和農民的收入水平息息相關,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工程為廣大農民獲得各種信息提供了有效的物質平臺。政府花大力氣創造性的構建了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了從中央、省、縣鄉村三級文化信息服務組織機構,云南省在基層圖書館建立縣級支中心、在各鄉鎮文化站設立農文網培學校、在行政村設立農文網培學校分校,配備專人開展文化信息服務,努力提高農民群眾文化素質,并且把廣大農村的文化信息服務作為工程的重點服務內容,形成收集、加工、發布、服務于一體的文化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文化信息進村入戶奠定了物質基礎,使文化的信息化真正走進百姓生活成為可能。
4.2文化共享工程本身具有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共享工程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的各種類型的信息資源精華以及貼近大眾生活的現代社會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與整合,建成互聯網上的中華文化信息中心和網絡中心。資源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可以滿足不同設施條件、不同服務對象要求。并且共享工程以適應應用范圍、服務對象、用戶需求、共建共享為特征,在資源建設、網絡傳輸、終端服務、反饋評估、標準規范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構建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技術體系,與數字化圖書館技術相結合,與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同步,為提供優質的文化信息服務夯實了基礎。
4.3傳輸方式不斷拓展??紤]農村不同的信息網絡建設情況,共享工程采取不同方式傳輸資源。在具備網絡條件的地方,通過互聯網提供服務;在開通城域網、局域網的地區,采用鏡像方式傳輸;在網絡不發達的地方,通過衛星傳送方式傳輸;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主要通過光盤、移動存儲開展服務。一些地方還通過數字電視或有線電視,傳輸資源。
4.4免費服務為農民信息素養教育提供了通行證。在基層圖書館和鄉鎮的農文網培學校統一實現免費開放后,農民群眾可以無償地使用圖書館和農文網培學校的各種資源進行學習交流和娛樂,為低收入的農民群眾獲取信息開辟了綠色通道。
4.5農文網培學校的建立為農民群眾提供了固定的學習場地。隨著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逐步走向深入,在楚雄市基本實現了15個鄉鎮鄉鄉有農文網培學校,100%的行政村有了農文網培學校分校,農文網培學校植根于農村,使農民群眾在本鄉本土就可以方便地接觸使用豐富海量信息。
5.1農文網培學校應注重教學環境建設,為農民群眾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推廣應用為信息素養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大環境,各鄉鎮“農文網培學?!睉匾暯虒W環境的標準化建設,在校內設電子閱覽室、圖書閱覽室、展室、培訓教室,最好還設有棋牌娛樂室和運動場所,即為農民群眾營造優良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同時也創造濃郁的信息文化氛圍。
5.2農文網培學校要采用適合農民群眾的學習方法。學校應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模式,通過幫助農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培養他們的提問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嘗試從不同角度提出解決方案,也可以通過將學習內容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形成背景性經驗。讓學習者在這一情境中體會網絡信息會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同時可以通過播放娛樂節目,輔導農民朋友上網玩一些益智游戲,和遠方的親人朋友視頻聯系,網上購物等方式,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5.3農文網培學校要有選擇性的培養一批具備一定文化程度、懂技術、善管理的信息技術骨干隊伍,增強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的實力和活力,提高和帶動農民群眾對信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
5.4農文網培學校要組織文化志愿者隊伍參與到農民群眾的信息素養教育中。公益組織、志愿者作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可以深入到一些農民群眾聚集區,或者是勞務輸出地開展針對農民群眾的信息素養教育活動。
5.5農文網培學校應把對農村孩子的信息素養教育放在首位。農村孩子是新農村的未來,長期以來農村孩子和城鎮孩子由于在環境、教育資源等方面的差距限制了信息素養教育,約束了農村孩子的視野,實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一項文化惠民工程,它可以通過視聽技術、衛星傳播技術、網絡技術等多種手段開展服務,從而實現“同在藍天下,共享文化優質資源”,縮短城鄉的差距。如果農文網培學校把對農村孩子的信息素養教育納入工作議程,長期堅持下去,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會為新農村建設插上一雙閃亮的翅膀。
無論是農文網培學校的“導”和農民群眾的“學”,都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行為,一種素質和技能的養成,也需要長期細致的勞動積累。所以,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我們都應制定計劃,確立目標,日積月累,終身學習,才能得心應手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駕御信息技術,共同致力于提高全社會的信息素養,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張曙紅.公共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4).
(責任編輯劉祖鑫)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406(2015)03-0088-04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簡介:劉云九 (1969—),女,楚雄市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
Education of Farmers'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under the Vis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gram——A Case Study of Chuxiong
LIU Yunjiu
(Library of Chuxiong Municipal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Abstract: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 program,initiated by the government,is one that will benefit million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where farmers constitute the main part of both the population and information users,the farmers are largely isolated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ternet access.Ways need to be figured out to make sure that the population denied of easy information access of the country be benefited.This is a task for the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responsible as well as other training agencies and schools.
Key words:information sharing program,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rural areas,farm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