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寬,呂 春,李從恩
(1.楚雄師范學院教育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2.楚雄師范學院圖書館,云南 楚雄 675000;3.昆明市盤龍區教師進修學校信息技術部,云南 昆明 65002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中的應用*
楊家寬1,呂春2,李從恩3
(1.楚雄師范學院教育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2.楚雄師范學院圖書館,云南 楚雄 675000;3.昆明市盤龍區教師進修學校信息技術部,云南 昆明 650021)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教育技術能力已成為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技能之一。《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是師范院校培養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師范生開展信息化備課、教學、管理等能力。本文在對國內外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剖析之后,在全面分析可行性的基礎上,構建了《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并對各個關鍵教學環節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了保障措施。把培養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和掌握時興教學模式合二為一,試圖尋找出一種新的培養、提高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培養高質量的未來師資。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應用研究關鍵詞
第一,筆者是一名地方師范院校的教師,至今已經任教11年,先后承擔過地理科學 (師范類)專業、科學教育專業、美術教育專業、美術學 (師范類)專業、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小學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等學科專業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課程教學工作。分20個學期,累計完成課時1188節。經過近8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對《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在師范院校的開展情況、教學實施情況等具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也積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學經驗。
第二,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教育技術能力已成為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技能之一,成為了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于2004年發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試行)》,從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社會責任等幾個方面對中小學教學人員的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進行了明確要求。[1]而中小學教師主要由高師院校來培養,只有在大學期間培養師范專業學生教育技術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能保證教育信息化的順利實施。
第三,《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是高師院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主要課程,是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基石。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很多學生僅僅以獲取學分作為目的,而不是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因此,高等師范院校迫切需要尋找更高效的教育教學模式來培養具有高水平教育技術能力、能夠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未來師資。
第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目前已經在很多中小學開始嘗試運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以毫不夸張地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正在改變著傳統的課堂,它將成為當前師范生 (未來基礎教育師資)必須掌握的教學模式之一。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學過程中,能給實現把培養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和掌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合二為一,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基本要素分析
(1)課程特征分析
《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是一門運用性、方法性很強的課程,是向師范生傳授教育技術理論知識,培養適用于教學需要的教育技術應用技能的課程,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并重,是培養新時代合格教師的重要課程。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掌握基于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環境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方法。從課程的內容來看,包括了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各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教學、網絡技術等等,本身就是一門方法性較強的課程,適合開展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這恰好是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所必需的前提條件之一。
(2)師資分析
楚雄師范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公共教師共有11名,均為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專職任課教師。其中:年齡最小為31歲,年齡最大為47歲,平均年齡35歲;副教授3名,講師7名,實驗師1名;碩士9名,學士2名,無學位1名;在讀博士1名;女教師2名,男教師9名。從年齡分布看,師資隊伍較年輕,且多為男性,具有活力,能夠吃苦耐勞,動手能力較強;從學歷學位結構看,完全能夠滿足地方院校的教學需求;從職稱結構看,高職比例偏低。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高校來講,還處于研究起步階段,沒有現成的資源和平臺,沒有可以直接借鑒的成功經驗。開展翻轉課堂教學,不僅需要教師改變教學觀念,還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技術能力,才能設計開發出適合于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教學資源,搭建學習平臺,開展基于網絡的教學。
楚雄師范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課程教師均由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專職任課教師組成,教師對課程的目標定位把握較準確,對課程內容非常熟悉,均承擔過多輪《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能夠勝任課程教學工作。教師比較年輕,且男性較多,具有活力、善于探索、積極向上、樂于奉獻,具有較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較高的信息技術水平,雖然職稱結構偏低,但正是如此,迫使年輕人去奮斗,積極開展教育研究,整個教學團隊具有強大的潛力,完全具備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師資條件。
(3)教學對象分析
楚雄師范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安排在大二上學期或下學期開設,學生在高中階段經過了高中的信息技術會考,在大一學習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參加過云南省計算機等級考試。從學習所需的技術條件來講,學生已經完全掌握基于信息技術等手段的學習能力。在受調查的200名學生中,年齡主要分布在18~25歲之間,5%的學生認為自己有非常好的自學能力,能夠獨立自學;25%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較好的自學能力;4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自學能力一般,基本能夠進行自主學習。總的來講學生已經日趨成熟,具有責任意識,有明確的人生追求,能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具有較強的思維推斷能力和學習能力,具有較好的表達能和交流能力、判斷能力。學生的計算機擁有率較高,在調查的學生中,80%的學生擁有個人電腦,幾乎可以保證每個學生宿舍都有2臺以上計算機。即便自己沒有電腦的學生,也可以到信息中心機房、圖書館數字閱覽室等地方方便地使用計算機進行自學。總之,不論從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學習條件來講,均已具備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條件。
(4)教學條件
從“翻轉課堂”教學所需的條件來看,高校除了具有較強的師資以外,還有具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如硬件設施比較完善,網絡覆蓋率高,有專職部門負責保障網絡暢通,擁有網絡教學平臺,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完全具備開展個性化教學服務的條件。楚雄師范學院成立了信息中心,專門負責校園網的正常運行,負責各種教學平臺等維護。學校除了購買大量優質教育資源以外,也自主開發了許多優秀教學資源,建設了多門精品課程。除了學校購買的Blackboard教學平臺外,由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師開發了“易師”網絡教學平臺,專門用于開展基于網絡的教學。目前,整個校園都有無線網絡覆蓋。
2.2優勢
綜上所述,認為在高校《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中開展“翻轉課堂”教學不但可行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一,從課程特點看。《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并重,方法性、技能型較強的課程,這恰好是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有力的前提條件之一。
第二,從師資來看。“翻轉課堂”教學的開展除了需要教師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外,還需要教師掌握較好的信息技術技能。而《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任課教師均出身于教育技術學專業或者計算機科學專業,具有很強的信息技術實踐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加之教師隊伍比較年輕,極為有利于開展“翻轉課堂”教學。
第三,從教學對象特點來看。教學對象均為大學二年級學生,他們經歷了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會考、通過了大一年級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參加過云南省計算機一級考試,已經完全具備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所需的基于網絡等平臺的自學技能,且計算機擁有率較高,心智已趨成熟,具有責任意識,能夠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具備自學能力。
第四,從辦學條件來看。高校具有自身特有的優勢,如硬件設備較先進且比較完備,網絡覆蓋率高,有專門的部門負責保障網絡暢通,擁有自己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資源豐富,具備開展個性化教學服務的條件,有利于開展“翻轉課堂”教學。
3.1目前國內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1)Robert Talbert模式
美國富蘭克林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專業的Robert Talbert 教授是較早開展“翻轉課堂”實驗的研究者,他的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他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型,如圖3—1 所示。該模式把翻轉課堂分為課前( Before class) 和課中( During class) 兩個階段。在課前,學生先觀看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然后去做教師設計的“導向性練習”; 在課堂中,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快速、少量的測驗,然后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內化,最后進行總結、反饋。[2]

圖3—1 Robert Talbert 的翻轉課堂結構
(2)張金磊等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張金磊等在Robert Talbert 教授的“翻轉課堂”模型基礎上,根據“翻轉課堂”的內涵以及系統化教學設計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構建出更加完整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見圖3—2) 。該模型分為“課前”和“課中”兩大部分。兩個環節之間,以信息技術作為支撐,以“活動”作為載體進行連接。[3]

圖3—2 張金磊等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3)鐘曉流等的太極環式模型
2012 年4 月,南京大學桑新民教授等在開放教育研究雜志上發表了題為“21 世紀: 大學課堂向何處去? ——— ‘太極學堂'的理念與實踐探索”的文章,文章提出了“太極學堂”的理念。受“太極學堂”概念的啟發,清華大學鐘曉流、宋述強等將翻轉課堂的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思想、布魯姆( Benjamin Bloom) 的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等相融合并進行建模,構建出一個太極環式的“翻轉課堂”模型。[2]如圖3—3 所示。
3.2《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經過自身的實踐,在借鑒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根據建構主義等學理論和教學理論等理論,本文設計了《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如圖3—4 所示。本模式共分為四個大的基本教學環節:

圖3—3 太極環環式式模模型型

圖3—4 《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 1) 資源開發
在“翻轉課堂”中,知識的傳授主要通過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課件等教學資源來完成。教學資源一般以多樣化的形成呈現,例如網絡課程、微視頻、PPT 課件等等。掌握學習理論創始人布魯姆認為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在翻轉課堂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課外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每一次課的資源不宜太多太雜,例如視頻時間不宜太長,最長不要超過15分鐘,以保證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學習任務。課前教學資源開發至關重要,教學資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其設計與開發的科學性、針對性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前知識傳授的效果。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學習新內容之前,需要溫習舊知識,理出新舊知識的契合點,使學生順利地掌握新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前設計開發教學資源時,必須要充分理解、掌握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做好各個專業學生的學習特征析工作,了解教學環境等對翻轉課堂開展起決定性的因素,綜合各方面因素設計開發課前教學資源。對于《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來說,由于教學對象(學生)涉及到文科、理科共10多個專業的學生,課前資源開發時要充分了解各個專業的人才就培養目標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作用和地位,了解各個專業院系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認識和支持情況,了解各專業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態度、認知特點和基礎知識與技能等等。綜合各種因素考慮來設計開發出適合于具體教學對象的教學資源,以保證課前知識傳授的效益。
(2)課前知識傳授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傳授主要在課前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教師把制作好的教學視頻、PPT等教學資源放在事先約定好的基于網絡的各類平臺上,例如碧博教學平臺、騰訊QQ空間等等,具體視學校所具備的教學條件而定。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自己的時間、地點、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第二天課堂教學的內容,完成課前練習,做好學習筆記 (筆記包括學習心得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等),以便于課堂上進行交流。當然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也可通過平臺提供的交流功能與同學或教師進行交流、討論。所采用的教學平臺要盡量簡潔易用,便于操作和控制,以便于學習者靈活選擇學習資源、控制學習步調,達到學習的“掌握水平”。
(3)課堂知識內化
由于知識的傳授是在課前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的,難免會遇到困難,學習的深入程度、掌握程度等都需要進行檢驗和加強。因此,在“翻轉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又分為以下幾個基本環節:(a)檢查自學情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檢驗課前學習的情況,診斷出學習過程中的共性問題。(b)解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相互解決問題,設計積極互賴式學習活動,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發揮每一個個體的作用,形成集體智慧,產生集體間的積極互賴。若某一問題全體學生都無法解決,則由教師進行講解。(c)進行變式練習,加深學習的層次和知識的運用,促進學習遷移。變式練習的“變”主要體現在將同一條原理用來解決不同內容的問題上。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觀看的教學視頻、課前練習中提出的問題,設置一些與教學案例類似的任務,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找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課堂內完成任務。[4]教師根據所學內容以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設計課堂內變式練習任務,根據任務的大小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生開展獨立探索或是小組協作學習。期間教師給各個小組提供個性化的輔導。(d)學習結果展示與交流。社會互賴理論認為,在一個合作性的集體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識結構,不同思維方式的成員還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交流的撞擊中,產生新的認識,用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5]高等教育者一致認為,合作學習有助于發展大學生個人專業知識和團隊合作能力,而這對于大學生的專業技術實踐和未來就業是至關重要的。[6]通過交流問題解決的方法及思維過程,可以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縮短知識積累的時間。每個人都將從中得到學習與進步,得到發展。在“翻轉課堂”中,每個小組輪流給全班同學講解課堂練習與教學案例之間的知識承接關系,講解問題求解過程,所采用的技術路線等。其他同學可以進行提問、發出質疑,探討最優方法。老師一方面做好主持人的工作,引導討論不偏離目標,做好總結深化工作;另一方面及時發現展示交流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組織學生一起分析問題、探索問題,進入第二個課堂教學循環,直至所有問題都得到解決。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之間產生了積極的互賴,集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大大的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質量。
(4)總結性評價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由于在知識傳遞過程中,把知識進行了細化、小段化,學生所接受的知識相對零散,然而對于一門課程而言,需要學生整體上掌握和運用系統、完整的課程知識而非零散的知識點。因此,總結性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翻轉課堂”教學中的總結性評價不是傳統的期末考試,評判者不僅僅是任課教師。從評價的形式和方式都是多樣化的。包括理論考試、實作考核等,然后通過作品展示會兼考核的方式進行,評價分為自主評價、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等環節,且教師由一個教研室的全體教師共同組成教師評委團,以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通過展示與互評。一方面,學習者之間可以及時共享學習資源和經驗,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大大縮短了個體的知識積累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發揮了集體智慧,利于高效完成教學目標。在“翻轉課堂”中學習的主體和問題解決的主體均為學生,每位學生都積極主動思考問題,貢獻自己智慧的同時從別人的見解中獲得啟發,充分發揮了每一位學生的智慧,是基于群體智慧的學習。學生除了從教師那里習得知識以外,還從其他同學那里習得知識、積累問題求解的經驗,養成了多視角分析問題,以及精益求精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從動機理論的角度來說,大學生需要在全體師生面前找到一種認同感、成就感,喜歡有展現自我風采的平臺,渴望自己的學習得到客觀積極的評價。合理、科學、公平的評價能夠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過去傳統教學評價中,評價主要由任課教師來完成,難免出現評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習者都是評價者,且必須對其他成員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以實現互助和共同進步。因此,評價的視角教多元化,可以拓寬視野。實踐證明,通過展示會進行期末課程考核,有利于督促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自學課程相關知識,設計與開發作品。
對于高校課堂教學實踐來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模式,目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僅有少數大學少數教師進行了研究和實驗,取得了一些經驗。但是作為一種新興事物,要順利在高校開展,需要多方努力,至少需要以下幾個基本保障。
4.1學校教學主管部門和領導的支持
學校教學主管領導對教學中心地位的理解,對教學模式創新探索等的認識,是新教學模式是否能夠開展試驗并得到推廣的重要因素。只有主管領導真正懂得教學,支持教學創新,一個新的教學模式才能得以付諸實施。重慶聚奎中學“翻轉課堂”教學的成功,很大程度取決于其校長張躍國老師對該模式的深入理解并積極推廣。在高校中,要想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中推廣“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就必須得到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以及教務處長的支持,否則教學創新探索將寸步難行。
4.2客觀合理的教育教育質量評價
這里的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學生的科學公正的評價;另一方面是指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
現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期末評價,采用卷面理論考試和實作考核結合的方式進行,理論考試的閱卷由教研室全體教師流水閱卷,而實作考核部分則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后交給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單獨評價。這就會有幾個問題:對于理論考試而言,學生只需考試前認真復習背記即可取得好成績,平時無需投入學習,這種思想在大學生當中普遍存在;而對于實作考核部分,由于是課外自由完成,學生一般都是網上下載后簡單修改或者直接向教育技術專業同學借,一般不會自己設計和制作完成全部作品。對于老師來說,一個人要評閱幾百份作品,需要很多精力,加之需要集體閱卷,實作評價都是利用下班時間來完成,教師很難做到精細的評價,有時候即便是發現有雷同的作品,但是很難找到是誰的和誰的雷同而放棄追究。在這樣的評價模式下,很難公平公正的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等價的評價,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必須對評價方式進行改進,采用多元化評價,全員參與評價,面對面的評價才能真正發揮教育評價的功能。
學校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方面,目前采用的方式是:由教務處制作考核評價表,發給學生進行評價,而一門課程也就發15-20份評價表,由學習委員組織評價,教務處如何得到最后的評價成績則不得而知。這個僅僅由學生填寫評價表而得到的成績與學生的表現無關、與學生的成績無關、與學生的能力無關,這又如何體現一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呢。而且這份成績僅僅與履職考核的等級是否優秀微相關,與職稱評聘等無關。這樣的評價無法調動教師探索高水平教學的積極性,教師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搞科學研究,很少關注教育教學創新探索,因為職稱晉級的時候以科學研究為重中之重,對教學水平沒有高的要求。因此,必須改革對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評價方式,做到全面客觀的評價,并使其與教師的評先選優、職稱晉級等密切相關,才能促使教師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探索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
4.3形成教學團隊
《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對象為全校全體師范類專業學生,涉及的專業達到15個以上,而任課教師多出身于教育技術學專業和計算機科學專業,目前每個教師每個學期單獨負責2至于3個專業幾個班級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完整的教學,教師被迫成為多科性教師 (generalist teacher),即通曉數個學科領域,能指導數門學科的學習的教師。而在高校,教師很難成為合格的多科性教師。[7]教師很難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與學生所學專業緊密結合。而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中,由于知識傳授是在課前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的,教師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必須與學生所學專業建立一定聯系,甚至是緊密的聯系,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自主學習。因此,組建教學團隊,然后根據教師的研究領域和專長,專題內容專人化負責,每個專題由一個小組的教師負責內容設計與教學實施,以發揮每位教師的專長,發揮資源優勢。為了確保教學案例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聯系性,小組教師分工負責,在共同制定好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后,每位教師負責某幾個院系的課程教學案例的設計與開發,做到案例與學生的專業緊密聯系,形成新舊知識的聯接,形成教育傳播的共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態度,促進學習。[8]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知識傳遞在課堂外來完成,課堂內主要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加深理解與合理利用,最終形成學習遷移,形成知識的內化。需要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因此,比較適合采用產生式的教學策略。適宜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討論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
本研究以實驗室開放項目的形式,組織開展了為期一個學期的“翻轉課堂”教學實驗。由于篇幅所限,文章未能對具體實驗情況進行詳述。實踐證明,“翻轉課堂”教學效果明顯,克服了以往《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中“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參與度、自信度有顯著的提升,實踐動手能力、作品開發水平均好于往屆學生。另外,學生親身參與、經歷了“翻轉課堂”教學整個環節,積累了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直接經驗。學生初步具備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所需的教育技術能力和開展“翻轉課堂”的經驗與基本技能,為將來走上教學崗位奠定了基礎。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在我國中小學得到大量的應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高校學者會研究、實踐“翻轉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試行)》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23.html
[2]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3]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46—51.
[4]任翔,楊家寬,任飛翔.“顛倒課堂”教學模式在教育技術技能訓練中的運用研究——以基于PowerPoint的“投籃”動畫制作為例[J].軟件導刊 (教育技術),2013(09):11—14.
[5]蔣名平.合作學習理論及其實施策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05):107-110.
[6]Jandia Kam-ling POON.Perceptions of Accounting Students on Peer Evaluation[A].Wuhan University、ScientificResearchPublishing.ProceedingsofConferenceonCreativeEducation (CCE2012)[C].Wuhan University、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2012:5.
[7]桑新民.學習科學與技術:信息時代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楊家寬.《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優化策略研究 [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3 (09):69—71.
(責任編輯劉洪基)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406(2015)03-0068-08
*收稿日期:2014-02-28
作者簡介:楊家寬 (197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術應用、多媒體技術。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Flipped Classroom”Teaching Mode to the Common Lessons of“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Taking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Jiakuan,LU Chun&LI Cong'en
(Colleg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Library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Teachers'Training School of Panlong District of Kunming City,Kunmin,650021,Yunnan Province)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the abilit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become one of the occupational Skills teachers must possess.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published“The standar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rial)”in 2004.The criterion and requirement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has been regulated for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including awareness and attitudes,knowledge and skills,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ability standard”,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has taken the“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course as a public compulsory for all th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and it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However,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For example,many teachers still take th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urriculum as a theoretical course rather than a skills course.And the students only take the objective of obtaining credits as an end,rather than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This paper chose the“flipped classroom”teaching model to teach the“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course,trying to combine the cultivation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with the mastery of the“flipped classroom”teaching mode in one class and hoping to find out a new way to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y words: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Public Course;The Flipped classroom;Applied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