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生
【摘 要】淺談當前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存在的一些誤區,結合當前各種觀點態度,聯系若干教學實例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所處的位置——“其實現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教學應是相輔相成的,不能相互排斥”。關鍵是如何用好。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傳統教學;語文教學
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是一個信息傳播活動,這是傳播學的觀點。但現實中,語文教學活動很多教師主要依靠語言符號來傳輸,這樣時間一長,學生就會覺得枯燥、單調、乏味。不自覺得產生“厭煩”情緒。美國當代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說過“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布魯納也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員對所學的材料有內在的興趣”。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采用設計新穎、趣味又有直觀形象多媒體,渲染課堂氣氛,創設意境,刺激學生的好奇心。集中、激發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那么大大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F在時代給了我們大好的契機。科技的發展、新課標的執行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解放出來。運用現有教學資源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形成新的教育觀念、教學思想。這樣既開拓了教師的視野,又發展了學生的智力、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如果能正確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素質教育服務。可事實上,在運用、操作中還存在一些誤區。有的教師片面追求現代教育技術上操作層面上的花樣翻新,形式上追求“新奇”、“活躍”。教學中出現濫用多媒體,只圖形式,不講實效,嘩眾取寵,舍本逐末。這樣只能把現代教育技術庸俗化。我們知道,在教學中一切活動,都要有助于實現教學目的。課堂中的一切方面,各個組成部分和各個階段活動,都要服從于這一目的的。凡是無助于教學目的的事不做,否則教學過程中就會充滿了盲目性、任意性,教師對課堂上學生的認識上、情感上、行為上的變化無法掌握,那就難于取得成功的教學。只會節外生枝、喧賓奪主,破壞語文教學的特色和整體性。例如有的教師一邊讓學生看錄象,一邊讓學生看書和幻燈片。這樣交織進行,很難讓學生接受所傳遞的信息。又如,在描述人物的形象或景物的特點,常常在學生未充分發揮想象和積極思維之前,就出示課件相關內容,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再如用錄音代替教師必要的范讀。要知道,機器是“無情”的,它不會有肢體語言,也不會有面部表情。再好也不過是“教具”而已。我們只有擺正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現代教育技術才會生機勃勃。
一、如何處理好現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教學的定位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并不排斥傳統教學?,F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教學應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對立的。在傳統教學中,有些方法必須改革,但有些方法行之有效。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態度,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特別是在當前,現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教學并存,以傳統教學占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現代教育技術更離不開那些行之有效的傳統教學方法。如講解、談話、讀書指導、參觀、實驗、實習、練習等??偠灾荒馨熏F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教學對立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科學的態度,將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有機整合,使其避短揚長、互相補充,相輔相成,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實現語文教學的最優化。
二、如何處理好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課堂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教學過程 ,不管采用的怎樣的教學方法,教師都處于主導作用?,F代教育技術手段為教師所用,屬“教具”。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出現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教學目的錯位的現象,有的教師從頭到尾使用多媒體,從組織教學到新授,從練習鞏固到作業,從導入到評價,都由電腦包攬,教師變成了課件制作員,在課堂上變成了操作員、解說員。只要敲一下鍵盤,一節課就流水作業似的完成,冷冰冰的機器代替了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導者,同時也扼殺了學生的主體性。要知道再“人性”的設計也不可能有人類的特有情感。
教師要成為教學的設計者、主持者、示范者和評價者,要根據不同的多媒體在不同的情況下的功能進行比較,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實際需要,精心選擇,恰當運用媒體,這樣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例如展現自然景物,包括自然現象的多媒體,可以發揮其教學中創設情境的作用,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是一篇十分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教師的語言魅力可盡顯,但學生由于認知程度的不同和理解能力的強弱,對文章的理解各有千秋,但若能配以多種教學手段加以調劑,教學效果會大為改觀。所以我在《春》這課的教學中運用課件,在一陣優美的笛聲中,課題呈現在背景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之后,是作者的頭像和簡介,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作者進行了解。有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而后屏幕上出現的畫面分別對應課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圖,使學生邊欣賞畫,邊聽范讀。通過文字、圖畫多種感觀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拓寬了信息傳遞的渠道,增加了課堂的語文信息容量。再如我在講授《惠崇<春江晚景>》時,利用先進現代教育技術制作技術,在屏幕上展示青青翠竹、粉紅桃花、碧綠春水、鴨子嬉戲、滿地萎蒿、短短蘆芽等春天景色,鮮艷的色彩和動感畫面,再配上和諧的輕音樂,比單純的講授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早春之美,并能拓展學生的想象,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對詩歌的記憶。又如,記載歷史材料的多媒體,提供有關歷史史實或現實材料,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材料,擴大了知識面,并受到了一定的教育。如《蠟燭》、《新聞兩則》等課文,我找了一些了當時的記錄影片,學生通過了解當時的政治背景,隨著表象、聯想等形象思維活動,加上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參與,進行學習活動,會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還有像闡明科學道理的多媒體,在講授《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我用多媒體演示羅布泊的消逝過程,幫助學生掌握變化的原因,啟發學生的思維。但要注意的是,在以上幾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學生的形象的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工作。其轉化的決定性條件是教師的教學語言,包括形象語言和抽象邏輯語言,教師依靠交替使用這兩種形式的語言,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這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同時還要注意教師應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用比較少的時間,用簡潔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獲得比較多的知識,通過教學教會學生學習,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發展思維能力。課前教師還要檢查多媒體的質量、課上熟練的操作,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教學過程中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三、如何處理好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應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的問題
現代心理學認為,青少年的認知和感知具有一定的過程和規律的,它往往由感性到理性、現象到本質、直觀到抽象,而傳統的教學很少顧及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一味“填鴨”,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所以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事物的規律,使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而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在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架設橋梁。電教教學生動、活潑,可產生人機對話,互動性強,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形成學習動機。如《在故宮博物院》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故宮博物院平面圖和建筑三維視圖的運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大為提高。又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學生對“橋面由28道拱圈拼成”很難理解,可設計28道拱圈的動畫,用圖像符號演示出來,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趙州橋”結構堅固的特點,加深對“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的認識。再如《蘇州園林》這篇說明文的教學重點是總說和分說,在講授這個問題時,我首先將習題以動態形式展示,飛入屏幕中央,并配以蘇州園林整體效果圖,這樣一來,學生很清楚地便可找出答案,非常輕松。學生答對時,電腦會送之相應笑臉和兒童化語言給予表揚。答錯時,則跳出相應哭泣模樣,并以語言支持和安慰。學生答題的興致高了,課堂教學還不愉快和輕松嗎?所以,在學生學和教師教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的形象演示功能,可使許多現實生活中抽象的原理或問題以及一些不可能或不易觀察的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和教師的面前,以達到簡化問題、明白道理、促進個體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思維充分發展的良好效果。但在操作過程應注意,多媒體不能只在形象上做文章,而不顧實際。應選擇教師所熟悉的學生容易接受的媒體。考慮學生的可接受程度,符合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認知發展結構和規律。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培養、智力得到發展。在理解運用語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總之,科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依據語文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恰當選擇方式方法,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以達到教學的最優化,促進語文教學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