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紅
(楚雄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高曉紅
(楚雄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以楚雄師范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為例,對地方二本院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業方向,實踐教學環節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進行探討,從而為地方院校構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就業方向;實踐教學
隨著地方經濟的迅速發展,楚雄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而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正是信息處理和分析的高級人才。為迎合這種需求,楚雄師范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于2004年正式招生,該專業共培養畢業生302人,現有在校學生153名。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我校也正在努力構建符合本校特色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筆者作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專任教師,結合自身的一些實踐經驗,從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業方向,實踐教學環節和師資隊伍建設四個方面來探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以期促進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各地方院校自開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以來,都在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均已取得一些成績,但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培養目標不具體,內容太泛。大多數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到“培養能運用所學知識和熟練計算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能在科技、教育和經濟部門從事研究、教學、應用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1]。或許有人認為,將培養目標的內容定義寬泛一點,可以拓寬畢業生的就業面,增加就業機會,但事實并非如此。通過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調查,發現該專業的畢業生看似任何工作都可以勝任,但實際什么工作都未能做精做深。不少地方院校將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混為一談,在該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也是簡單地將數學專業課程和計算機專業課程疊加。這就導致了該專業的畢業生所學知識泛而不精,面臨社會認可度低,就業壓力大的現狀。針對上述問題,我校深入昆明市和楚雄市的相關用人單位進行調研,了解他們對信息處理和分析人才的具體需求,以及對這些人才在知識、技能和素質等方面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認真研討分析,制定了如下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數學學科基礎,掌握信息和計算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信息分析處理能力和軟件開發能力;能運用所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能解決工程計算、信息分析處理、計算機軟件應用與開發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在信息數據分析處理、計算機軟件應用與開發、教育教學等部門從事信息處理、應用開發、教學與研究、統計與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一般本科院校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應著眼于學生的就業,瞄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形成重應用、強技能的特色。[2]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的推廣下,相信社會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會不斷增加。在此研究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就業目標,有利于該專業學生明確自身的努力方向,初步確立就業方向,從而提高就業競爭力,同時也有利于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楚雄師范學院結合其培養目標,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歸納如下:
(1)信息分析處理方向。該方向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應用技能和數學建模能力。該方向的畢業生可在相關IT公司企業、政府信息部門、網站服務商、金融保險等行業從事信息分析處理、數據信息整合、管理與決策等工作。
(2)計算機軟件應用與開發方向。該方向要求學生具有熟練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和編程能力。該方向的畢業生可在電信部門及相關IT公司企業從事應用系統及軟件的研發工作。
(3)教育教學方向。該方向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教師技能。楚雄師范學院是地方二本師范類院校,具有中小學教育人才培養的經驗。該方向的畢業生可以到中小學從事數學或計算機的教育教學工作。
(4)繼續深造。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畢業生具有扎實的數學理論基礎和熟練運用計算機的能力。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選擇攻讀基礎數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統計學、金融學、保險學、運籌與控制、計算機科學等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也可到相關教育科研單位從事科研工作。
(5)其他方向。由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具有數學和計算機學科的雙重優勢,他們具有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好的數學建模能力和計算機運用能力。所以,學校可以增設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專門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和運用計算機求解的能力。該類畢業生可以到相關單位從事管理和決策工作。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高校教學中不可分割的兩個環節,兩者不是主從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教學體系構成。[3]對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而言亦是如此。在就業壓力日益劇增的今天,探討如何通過實踐教學環節,提高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極其必要的。在該專業辦學的十多年中,我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
3.1重視實踐教學體系設置
為強化實踐教學,注重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突出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能較快適應專業工作的需要。[4]同時結合數學與統計學院目前的師資情況,我們構建了“課程實驗教學+素質拓展教學+專業實踐+綜合實踐”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將該專業劃分為兩個方向:計算數學方向和信息科學方向,分別簡稱為“方向一”和“方向二”。具體安排見表1:

表1 實踐教學安排表
3.2加強數學建模能力培養
提高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既是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是學生自我發展和增強就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5]面對復雜多樣的現實問題,如何將其轉化為數學問題加以求解,正是數學建模的優勢所在。
我院結合學科特點選取“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作為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一個平臺。通過培訓與參賽來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通過這些工作使學生的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而且覆蓋面逐步擴大,數學建模競賽已走出數學與統計學院成為學校學科競賽活動的一個亮點,吸引了物電學院、地旅學院、信計學院、化生學院、經管學院的很多同學積極參與。2006年以來,我院共組織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39人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美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其中1人獲國際二等獎,13人獲國家一、二等獎,25人獲省級一、二、三等獎。由于數學建模對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型人才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我們將繼續依托數學建模,培養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3.3加強實踐基地建設
自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開辦以來,該專業建有以云南為主體,福建為補充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實習基地20個,如:云南南天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天任軟件開發公司、太保人壽楚雄中心支公司、新華保險楚雄中心支公司、楚雄州統計局等。使學生有機會在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不同層次的企業實習,實習基地完全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為學生實習提供了良好平臺。有不少學生在實習期間表現良好,贏得單位同事和領導的認可,直接留在實習單位工作,也解決了其就業問題。通過實習,使學生提前了解更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體會所學理論知識在工作中的實用價值,積累工作經驗,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3.4抓好畢業設計環節
畢業設計是一種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創新性特點的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對大學階段所學知識的檢驗和凝練,也是大學生未來走向社會獨立工作的預研性準備,對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也是檢驗本科專業教育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因此我院一直高度重視畢業設計環節,從論文選題、開題、撰寫、檢查、定稿到答辯層層把關,責任到人。選題方面,我們實行雙向選擇制度,即先由老師提供選題范圍,供學生選擇,若學生難以選擇題目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定題;學生可以抓住寒暑假社會實踐調查的機會,結合老師提供的課題方向,有側重地去進行調研,為后期的畢業設計做好準備;我們堅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鼓勵學生與實習單位導師加強交流,結合實習單位的工作實際完成畢業設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建大學生科研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申報大學生科研項目,在完成科研項目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確定畢業設計的課題。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其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校是在原楚雄師專基礎上升轉的本科院校,雖然多數教師均有十多年的本科教學經歷,但他們主要從事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的教學,未從事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教學。針對我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師資缺乏的現狀,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外引”,加大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教師,擴大教師隊伍的規模,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二是“內培”,加大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鼓勵他們去攻讀博士學位、訪學或進修,如去年該專業有1位教師去同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三是我院制定了教學科研獎勵制度,績效分配方案與教學科研直接掛鉤,從而激勵該專業教師認真搞好科研教學工作;四是“一對一導師制”,我院為提升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促使年輕教師快速成長,給每位年輕教師安排了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來指導;五是邀請知名專家來我院講學,針對該專業建設、辦學、教師成長等問題提出寶貴的意見,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開辦至今,我院該專業5名教師中,有兩名教師被評為副教授,2人被評為講師,其中1人考取博士,1人為助教。現已形成平均年齡在34歲、學歷較高、職稱結構較合理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師資隊伍。
本文以楚雄師范學院為背景,筆者從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教學工作近7年,淺談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就業方向、實踐教學環節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一些認識和想法,以期為其他院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和專業發展規劃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譚義紅,彭向陽,李學勇,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長沙大學學報,2011,25(02):124—126.
[2]陳將宏.一般本科院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型初探 [J].人才與教育,2007,10(02):178—179.
[3]張祥云,胡林,李渭清.探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新思路 [J].大學數學,2008,24(04):5—9.
[4]畢道旺,蔡軍偉.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30(07):81—83.
[5]馮建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 [J].長沙大學學報,2013,10 (01):101—102.
[6]李珍珠.信息與科學專業定位及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28(12):5—7.
[7]高勝哲,張立峰.關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畢業設計的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28(04):66—67.
(責任編輯劉洪基)
2.1課程內容抽象,學生積極性不高
中圖分類號:TP3-05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406(2015)03-0057-04
*基金項目:楚雄師范學院教改項目“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1216)。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簡介:高曉紅 (1983—),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粗集理論、數據挖掘。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for Specialized Application-ready Graduates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GAO Xiaoh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Statistics,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major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as example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goal,job fields,practice teaching and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students training mode of this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y.
Key words: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application-ready graduate;training mode;job fields;practic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