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楚雄師范學院圖書館,云南 楚雄 675000)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早在1931年印度圖書館之父阮岡納贊就提出:圖書館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生長的有機體。60年代計算機進入了圖書館領域,人們開始關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潛力。隨著因特網的迅猛發展,圖書館在網絡環境下萌出了新芽,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光與電的迅猛時代。
東方早報曾披露一則關于手機三大運營商數字閱讀的報道:截止2012年3月,手機用戶已達10億……高校師生開始熱衷于便捷的數字閱讀與網絡搜尋。該報就我國國民閱讀進行了九次調查,其中最近的三次結果分別是;
1.2008年媒介綜合閱讀率為69.9%,數字媒介閱讀率為24.5%;
2.2009年民眾綜合閱讀率為72%,數字媒介閱讀率為32.8%
3.第九次調查統計綜合閱讀率增加了0.5個百分點,數字閱讀率由32.8%上升為38.6%,其中網絡在線閱讀的增幅最大達到65.2%。
以上數據表明,我國民眾每天接觸傳統媒介的時間已有所減少。與此相反,數字閱讀的時間日益增多。由此可以看出數字閱讀是一種便捷的、超文本的海量的鏈接閱讀。也正因為如此,早在2011年12月上海圖書館就進行了數字閱讀的推廣計劃,期間,杭州實現了三網聯合。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數字閱讀猶如生活中的水電,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2011年7月亞馬遜推出的電子閱讀器kindel圖書銷量首次超過精裝書銷量。這個數據更加直觀地證明了數字閱讀正在迅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昭示著一場新的閱讀革命即將到來。
電子圖書具備驚人的存儲量。傳統圖書館按直線方式排放18.72萬冊書,書架長度將達到2.34萬英尺,占空間10300平方英尺 (近千平方米)。
美國柯達公司生產的model2000型jukebox提供的存儲容量驚人地達到了1.48萬字節,足以存儲148萬冊每本300頁的圖書。而model2000型所占用圖書館空間不足21平方英尺(不足2平方),但是其藏書量卻幾乎等同于一個規模研究圖書館的館藏。如果將148萬冊圖書置于書架,長度將達到18.5萬英尺,占地333000平方英尺 (約3000多平方米)。這組驚人的數字對比,即將大量書刊文獻帶給圖書館的空間壓力呈現出來,又展示了新的存儲介質巨大的存儲容量。
2009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家圖書館與讀者見面時強調:“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讀書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與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
黨的十八大把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核心的部分,它要求通過一批具體的文化福利項目,將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送到群眾身邊,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成果,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進一步明確強調教育在國家戰略中優先發展的地位。人們可不懂世界,但一定要融入世界,與其爭個你死我活,倒不如雙贏合作。傳統文化閱讀與現代文化閱讀亦是如此,相互合作彼此促進,取長補短,有效選擇,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博采眾家之長,使全民普及閱讀,成為書海的一只蜜蜂,閱讀—吸收—消化,博采萬花之魁,釀出書蜜。
宋朝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我們的學生像剛出生的莊稼,讀書是必不可少的肥料,因此我們要引導他們走向經典,鐘愛閱讀。正所謂三圣齊努力,森林更茂密。
劉昌曉在其編著《守望書香》中亦提到:“茶亦醉人何須酒,書能香我何須花。”因此在數字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有一個規劃。例如可將其按階段規劃為:2015—2017年為書香校園的第一個規劃時期,2017年9月,書香校園建設進入第2個規劃時期,我們可對師生閱讀進行理念、實踐、評價等方面的完善,并重點制定今后年度規劃的具體發展目標:2017年9月—2019年9月為讀書方法構建年;2019年9月—2021年9月為讀書方法完善年;2021年9月—2023年9月為讀書興趣彰顯年;2023年9月—2025年9月為讀書行為自覺年;2025年9月—2027年9月為讀書習慣養成年。
資源共建共享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顯得日益重要。圖書館的發展目標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信息資源的全民共享。一旦實現了資源的共建共享,就能最大限度的滿足讀者對資源的需求。屆時,將會建成一個超大規模的動態、互聯、共享的信息存儲,有效聚合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源,而這正是數字圖書館的目標。
高校圖書館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傳播知識文化、提供查閱、引導閱讀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5月,習近平在北大考察,會見87歲的著名哲學家湯一介教授,湯教授從研究室走出來歡迎總書記,湯教授表示:推進中國改革發展實現現代化“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歷史鏡鑒啟迪,需要文學推動”。“欲躍先屈膝,欲飛先屈翅”在牢固掌握本專業的基礎之外,要學會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資源,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做到坐擁書城海納百川,學以致用,集思廣益,利用學校圖書館搭建書香校園的平臺,分享讀書經驗。因此在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中,高校圖書館責無旁貸。而先進便捷的數字閱讀更成為了高校圖書館發揮其職能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幾乎所有的高校圖書館都只對本校師生開放,這嚴重阻礙了它向全民推廣知識的功能和作用,因紙本閱讀的開放存在諸多管理上的困難,但是數字閱讀的到來卻為該難題的解決帶來了新的思路。因此高校圖書館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不妨考慮放開數字閱讀的限制,簡化數字閱讀辦理手續,降低服務門檻,充分發揮其圖書館的職能和作用。
淺閱讀建立在泛讀的基礎之上,讀中思考。程子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廢其一,非學也。博聞強志,深思慎取,讀中五法貫穿。所謂在剪貼中收獲剪貼法;在摘抄中沉淀摘抄法;在對比中提升對比法;在寫作中總結。總之無論是機讀還是紙讀建議按以下步驟去讀:1.快讀—快速閱讀,即匢圇吞棗,對全書有個大概了解;2.精讀,孔夫子說過“君子不器”人不能像器皿,只能盛東西,要有思想。讀書亦如此;3.把書讀厚,讀出全部之主旨,讀出自己的靈性;4.再讀一遍,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的味道,過一段時間想起再讀,感受可能又有不同,讀書因積累而精彩。做到獨享心靈花園寧靜的時光。明代于謙有一首詩寫到: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半點塵。”他把讀書之人對書籍的熱愛和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高等院校,在數字閱讀中,做好由淺入深的導讀工作,自當責無旁貸。
充分利用網絡為積累知識服務。其策略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1.開展專題講座實況錄像,進行遠程傳輸,展示名校名師風采,學習課堂精髓。這樣充分利用網絡打破地域局限的優勢使圖書館成為一個龐大的信息資源庫,進而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資源集散地;2.嘗試與一線城市師范院校搭橋,互通端口,交流數據庫資源,共建資源共享渠道,加強本館特色宣傳;3.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將一些價值比較高的紙本文獻加工為數字文獻,利用網絡嘗試打開部分重要特色古籍文獻的欄目介紹。一個地區一個圖書館總有該地區比較有特點的有別于其他民族和地區的先進文化精華,倘若能將該地區的這些文化精華通過遠程傳輸的方式推廣出去,一定能夠吸引相關人士的探求,從而在區域文化融合中達成共識,共同分享特色館藏的知識內涵;4.也可創建相關的大學校園文化,通過圖書館館際互借的聯網嘗試,互通有無達成共識共同分享各高校的校園文化風采。這樣做到在文化開放中博采眾家之長,達成各地區校園文化的發展與飛躍,充分發揮圖書館的職能作用,促進本地區的文化繁榮。
數字閱讀平臺是數字閱讀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推廣數字閱讀的進程中要充分利用閱讀器的優勢。在這個過程中不妨和具有實力的電子閱讀器廠家簽訂相關優惠協議充分推廣電子閱讀器,使學生在多媒體活動中能絕大部分享受到數字閱讀帶來的便利和優勢。在推廣中,可以采用設立不同專欄的電子閱讀器,普及移動圖書館手機閱讀書架,定期更新更換電子書目,促進閱讀之風,為營造書香社會多開辟讀書渠道,讓學習蔚然成風。
以上是數字閱讀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和優勢,當然傳統紙本亦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要營造全民閱讀的書香社會除了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力量推廣數字閱讀之外,也不可忽視紙質閱讀的魅力。因此要把傳統與數字聯合起來,而不是割裂,所謂聯手是趨勢,只有真正做到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相互滲透,讓兩者聯姻實現優勢互補才是全民閱讀的發展之路,繼而實現文化大家與普通讀者零距離的接觸,讓文化惠及大眾均等受教。最終在有利的條件下變“閱讀”為“方便閱讀”進而成為“悅讀”。讓讀者真正體驗閱讀的趣味和魅力;讓“隨時隨地閱讀”成為人類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讓獲取信息、學習、消遣與愉悅成為閱讀的目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