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全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分為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兩大部分。腫瘤學屬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科,該學科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專業知識、臨床綜合技能為目標。腫瘤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內容的臨床專業學科,知識量大,是比較難學的臨床課程之一。當前腫瘤學教學存在一定弊端,學生臨床實踐也有一定困難。臨床教學是醫學生在校學習的終末環節,是醫學生向臨床醫生過渡的重要階段[1]。在腫瘤學教學中增加臨床案例教學,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教學的某些不足,又可以為臨床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高水平應用型人才[2,3]。由于腫瘤學教學內容涉及面廣且很復雜,靠“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被動記憶,在短時間內很難全部理解和掌握。適當地將腫瘤學教學內容與臨床案例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開拓學生思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促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在腫瘤學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咨詢與自己和(或)周圍親戚朋友等有關的一些疾病,如食管癌和肺癌等,說明學生會根據需要調整學習興趣,有強烈的求知欲。在腫瘤學授課過程中,可以先根據學生的求知欲給出一個臨床案例,引出本次授課內容,例如,肺癌患者為什么會出現咳嗽、胸痛及痰中帶血?為什么會出現咯血?副腫瘤綜合征臨床表現有哪些?先設置問題,引起學生興趣,然后講授本次課的基本內容,并逐漸與設置的問題聯系起來,使理論知識與臨床案例達到無縫連接,使書本上的知識具體化,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后續相關治療的興趣,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實踐證明,腫瘤學理論與臨床案例相結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理論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成為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奠定了基礎。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而臨床案例則使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去學習。學生在面對問題和困難,特別是臨床問題時,不再依賴教師,而是根據教師提供的線索和引導,自己去觀察、分析、思考、總結,解決問題與困難。他們可以通過相關參考書、數據庫及網站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上述自主學習過程,學生對相關重點、難點知識理解更深入,腫瘤學知識體系更加穩固。學習模式也由被動式逐漸變成主動式,從而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即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教會他們如何學習,把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腫瘤臨床病例大多數涉及多個系統知識及多種治療方法,而相同的疾病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就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最后得出結論。因此,應用腫瘤案例可以訓練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復習[4]。在應用腫瘤案例教學時,采用案例—講授—分析模式,并將這一模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促使學生課前查找文獻,主動學習與分析,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等環節,從而增強其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在腫瘤學教學中引入臨床案例,使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對涉及的相關學科知識進行有機聯系;通過臨床案例分析,使學生樹立局部與全身辯證統一的整體觀。
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經常會受到醫院條件、患者及實習機會等的限制,以至于不能達到實習大綱所規定的要求。腫瘤學教學中引入臨床案例,可以避免基礎知識與臨床實際操作之間的脫節,使學生達到臨床實習的基本要求。此外,通過課前查資料、課堂討論及課后總結,學生掌握了如何分析病情、如何查找資料、如何歸納資料以及如何得出結論等方法,既訓練了學生的循證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及綜合判斷能力,又避免了學生死讀書、死背書等現象。臨床案例在腫瘤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既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寬松的教學氛圍,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且能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其綜合能力。案例的應用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獨立臨床思維能力,縮短了課堂與臨床的距離,為其將來從事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腫瘤案例的應用需要教師有深厚的理論功底以及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認真備課,準備合適的臨床案例,查找最新的相關研究進展。教師給出相關臨床案例,根據臨床案例病變特點,設置一些線索與問題,引導學生正確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及求知欲,培養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為學生將來面對復雜臨床案例打下良好的臨床循證思維基礎。學生討論時,還需教師掌控局面,保證相關討論能夠有序展開,最后教師還要作言簡意賅的總結,顯示出教師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高超的臨床能力。隨著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便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案例以外(他們認為可能與案例相關)的問題。教師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不但要鞏固自身的專業基礎,還要了解、學習相關臨床治療的新進展、新方法、新思維,以完善自己的臨床循證思維,開闊教學視野和科研思路。
首先是課時問題。案例教學課前準備、課堂討論需很多時間,但教學大綱規定的課時數是一定的,因此,學生可能會覺得課時很緊張。其次是學生問題。盡管很多學生對腫瘤案例非常感興趣,但對案例中提供的很多指標和實驗室結果不太了解,不能將這些結果和臨床現象很好地結合起來,因而不能充分參與課堂討論。另外,由于案例教學需要學生課前查閱大量資料以及課堂集體討論,會占用學生很多時間,部分學生認為這有可能降低他們的學習效率,因而存有抵觸情緒。最后是教師問題。部分教師由于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及臨床實踐能力較差,只能解決案例中自己熟悉的問題或部分問題,對于本案例相關的其他問題或引申出來的問題敷衍了事,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高等醫學教育形勢,需要我們改進教學方法,做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案例教學在腫瘤學教學中的應用,讓學生通過臨床案例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尋找者,增強了學生自信。但是,在腫瘤學教學中還需要廣大醫學教育者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將各種有益的教學方法與案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腫瘤學教學收到良好效果。
[1]傅強,朱超.腫瘤學研究生臨床教育思考[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9,16( 3):260.
[2]史美蘭.體會哈佛案例教學[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2):84-86.
[3]劉剛.哈佛商學院案例教學作用機制及其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8( 5):89-90.
[4]黃德勝,宋衛香,張永林,等.臨床病例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 3):47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