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蘭, 張 麗
(1.四川省廣元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四川 廣元 628000 2.成都醫學院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81)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主要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的腦組織缺血壞死,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1]。目前,我國每年新增腦梗死患者達140~155萬例,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健康[2]。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本研究對急性腦梗死合并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康復效果滿意,分析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入組標準:①符合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3],并經影像學檢查證實;②首次發病,病程在24h以內,伴有肢體運動障礙;或有腦梗死病史,但無后遺癥者;③意識清楚,能進行有效交流;④同意進入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病情危重,隨時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者;②存在意識障礙或不能有效交流者;③有精神障礙或陽性家族史;④預計不能從本研究獲益的患者。
1.2 一般資料: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間選取符合上述標準在我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 例,年齡 45~78 歲,平均(62.77±7.52)歲。病程 6~24h,平均(10.93±2.49)h。對照組:男 22 例、女 18 例,年齡47~79歲,平均(63.26±7.88)歲。病程為 6~24h,平均(10.82±2.54)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護理措施: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護理干預方法,但是實施時間不同,觀察組患者于入院48h內,病情穩定后即開始實施,對照組患者于入院1周后開始,具體康復護理措施如下:
1.3.1 心理康復護理:責任護士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分析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從而針對性的實施心理康復護理,幫助患者正視自己的疾病,消除或減輕負性情緒,從而建立起與疾病相斗爭的信心。
1.3.2 認知護理干預:針對患者的職業、年齡、文化程度及性格等,通過現場講解、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方式,讓患者明白腦梗死的發病原因及機制、治療方法及預后等相關知識,著重介紹實施康復護理的重要性、方法、注意事項及配合注意事項。
1.3.3 臥床期康復護理:做好患者的病情觀察、飲食護理、翻身扣背等基礎護理。幫助患者活動關節,如肩關節屈、伸、外展、旋內、旋外等,每個關節活動 2~3min,每天活動2~3次,根據病情變化,活動幅度逐漸增大。
1.3.4 床邊活動康復護理:當患者病情穩定時指導其進行站立平衡訓練、體位轉換、單腿站立等訓練,如平衡訓練,幫助患者患側肩關節取外展45°位,肘關節伸直、外旋;腕關節被動背取90°;五指分開支撐床面;雙下肢并攏,足底著地或放置在踏腳凳上,要求軀干部盡量往患側傾斜,停留一段時間后坐直反復練習。每次訓練 5~10min,每天 2~3 次[4]。
1.3.5 下床活動康復護理:著重進行重心轉移訓練、行走訓練和日常生活訓練,如步行和上下樓梯訓練促進行走功能恢復,雙手交替排球、撿豆子、手工藝制作、穿衣服、涮牙等,訓練技巧性動作和轉移性動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4 效果評價:①神經功能:采用根據斯堪的納維亞卒中量表(SSS)修訂而來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總分0~45分,分數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重[3]。②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價生活能力恢復情況,該量表內容包括穿衣、進食、修飾、洗澡、入廁、上樓梯、轉移、活動、排便控制等,總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強。③生活質量:采用修訂后的Rankin量表評價生活質量,該量表分0~5級,分級越高,生活質量越差。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比較:入組時,兩組患者SSS評分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組后2周和4周,兩組患者SSS評分較入組時均下降,但是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下降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SS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比較:入組時,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組后2周和4周,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較入組時均提高,但是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提高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入組時,兩組患者Rankin量表評分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組后2周和4周,兩組患者Rankin量表評分較入組時均降低,但是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下降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Rankin量表評分比較 (分)
然而,目前對于急性腦梗死護理干預實施的時機,尚未達成共識,有人主張入院當天開始,有人主張發病后24h內進行,也有人認為在發病后1~3d或1周內等。本研究對急性腦梗死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分別于入院48h內和入院1周后實施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入組后2周和4周SSS、Barthel指數及Rankin量表評分較入組時均改善,但是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幅度更大。結果表明急性腦梗死肢體功能障礙患者護理干預實施的越早,更有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生活能力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改善。主要原因可能為:①早期實施護理干預,能及時糾正患者不良心理,幫助調整心理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當機體處于興奮狀態時,神經抑制解除,使神經肌肉調節達到最佳狀態。②通過認知護理干預,幫助患者及家屬對康復治療有更清楚的認識,能快速建立健全的家庭病床護理服務體系,避免康復鍛煉的盲目性。③早期活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并能有效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及攣縮畸形等并發癥。④中樞神經系統在功能和結構上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重組能力,盡早實施護理干預,可有效地促進腦組織殘余細胞的功能恢復,有利于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
[1] 桑旭斌,賈娟,楊文琴.120例腦梗塞患者病因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2):75.
[2] 榮維娜,袁巍,王丹.綜合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9):701~702.
[3]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97.
[4] 嚴云丹,張國慶.老年腦梗死患者康復功能鍛煉的社區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4):3711~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