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山西呂梁煤炭運銷公司,山西 孝義 032300)
當今煤礦壁式回采工作面采用的通風方式有“U”、“Y”、“W”、“Z”、“U+L”型等,對于為消除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積聚的問題而采用的“Y”和“U+L”型通風方式來說,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工作面落山—尾巷—采區回風—回風大巷—排出地面,消除了“U”型通風方式所存有的上隅角瓦斯積聚情況,然而將大量的回采工作面和落山瓦斯排至尾巷后,尾巷內瓦斯量增加了,事故發生機率增大了[1]。《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尾巷內瓦斯濃度最大可控制在2.5%以下,超過了撤人界限1.5%濃度的1%,若再有超限增加,即可達到燃燒濃度。在實際的采煤作業中,時常有超過2.5%情況出現,如在采煤機割煤時,瞬間就會有大量瓦斯排出,以及頂板來壓和直接頂大面塌落時,都會出現瓦斯涌出異常;若在尾巷內超限瓦斯再遇到滯風區和頂部凸區,瓦斯濃度就有可能達到爆炸界限,一旦再遇到明火,瓦斯事故不可避免。尾巷并不是全封閉、耐爆炸的抽放管路,總會有人員在不定的時間、地點進入巷內,正常進行檢查瓦斯和巷道維修,特別是針對尾巷同進風、回風順槽之間的聯絡巷,還需要根據其同回采工作面前后所處位置,進行閉墻的拆開和再封閉工作,雖《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必須在瓦斯濃度1%以下時,才可進行巷內作業,但真正去執行是很困難的,防控瓦斯力度是很有限的,所以在尾巷內作業的危險源是實際存有的,瓦斯事故出現機率較其他地點是很大的。比如有的事故就是在專用回風巷(尾巷)的聯絡橫貫內,因風流不暢,瓦斯濃度達到界限,再遇局扇開關失爆而發生的。怎樣才能真正實現既消除上隅角瓦斯積聚,又保證進入尾巷作業人員的安全呢?這是一項非常棘手緊迫的工作任務[2]。筆者通過對屯蘭事故的進一步研究探析,找到了事故發生的原由所在,揭示了事故發生的必然因素,證明了“Y”和“U+L”型通風方式存在的不科學性,同時闡明自己的觀點,指出了改進的意見方法。
兩種通風方式都是讓回采工作面的風流通過上隅角,稀釋易積聚處的瓦斯且帶走,經回采工作面落山,進入專用回風巷(尾巷)的聯絡橫貫,再排至專用回風巷(尾巷),從而消除回采工作面上隅角處瓦斯積聚隱患的通風方式。
對于采用專用回風巷(尾巷)的通風方式來說,隨著回采工作面的不斷開采推進,落山面積不斷擴大,瓦斯滲析的量增加,瓦斯濃度隨之增大;同時因落山內上覆巖層不斷塌落脹碎,不斷阻塞回采工作面回風流路經落山的通道,致原風壓條件下配給回采工作面的風量逐漸變少,瓦斯稀釋力度衰竭,瓦斯濃度相應增大,兩種情況均要求緊跟落山塌落變化,全天候調整回采工作面風壓,以實現風量不減少,排除瓦斯能力不降低。礦井通風系統形成后,增阻調節是最簡易快捷實施的風壓、風量調整方法。在回采工作面由前一回風聯絡巷到下一回風聯絡巷之間,依靠調節風窗,不斷加大回采工作面的供風風壓,以滿足風量稀釋瓦斯需要,其風阻特性曲線呈脈沖波式變化,只有等到回采工作面開采推過下一聯絡巷口后,才能回到原先供風風壓狀態,回采工作面配風又從較易開始了,不斷地從易—難—更難—最難—易,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地進行著脈沖式變化,恰是采用專用回風巷(尾巷)回風的通風特征。前后兩聯絡巷距離一般控制在60~70m之內,臨近下一聯絡巷接續前是回風最大阻力時。
為讓經落山來的回風流全部有效地走近路進入新打開專用回風巷(尾巷)的聯絡橫貫,就必須盡最大可能地切斷其他回風通道。首先,要封閉上一回風聯絡巷,并且是永久閉墻;其次,再在現回風聯絡巷口構筑臨時閉墻,消除無風盲巷,這是控制風排帶走瓦斯量和縮小落山區暴露面積的需要。因此,在回采工作面的專用回風巷(尾巷)內,肯定經常會有人在里面進行構筑閉墻作業,而且是在存有瓦斯涌出極不穩定的環境中作業,險情處處,所以必須慎重嚴謹安全作業。
2.2.1 閉墻打開
每當回采工作面推進到接近進、回風聯絡巷(橫貫)5~8m時,要提前在這一聯絡巷的遠落山側加設臨時性風幛或隔板,然后再將聯絡巷近落山側的閉墻打開,等待回采工作面推過此聯絡巷口后,即可取掉臨時風幛或隔板通風,將回采工作面上隅角來的風流全斷面引入專用回風巷(尾巷)。
2.2.2 閉墻構筑
在專用回風巷(尾巷)內進行構筑閉墻作業中,必須提前做好和加強通風瓦斯管理工作。因新的閉墻構筑后,在專用回風巷(尾巷)內新舊聯絡巷之間段就變成盲巷,故必須提前安設局扇且啟動送風,把新鮮風流送到構筑閉墻的作業處。局扇安設前,首先,要實測安設地點的總風量,計算好分出風量,選擇好相應局扇,防止出現循環風;其次,選定局扇安設位置,規劃好風流經過路線,穿風筒的閉墻上要安鐵風筒做引導;再者,給構筑閉墻處、局扇安設處、機電設備放置點等地點配置瓦斯探頭,全天候監測瓦斯;同時,從開始進入專用回風巷(尾巷)工作前,就要安排專職瓦斯員跟班作業,不斷用光干涉瓦斯儀檢查和校對探頭瓦斯濃度,嚴禁瓦斯超限作業;最后,連接風筒,試開局扇,再檢查有無循環,一切正常才可安排人員入巷作業。聯絡巷的永久閉墻構筑完工后,由里向外,逐步把風筒撤至新回風聯絡巷口,再在專用回風巷(尾巷)內距聯絡巷口5m的地方,構筑臨時閉墻,隔絕盲巷內的風流和瓦斯,最后結束閉墻構筑工作。
2.2.3 弊端所在
隨著回采工作面的不斷開采推進,總在不斷重復完成著專用回風巷(尾巷)內閉墻的打開和構筑工作,總在存有瓦斯隱患區內工作,一時疏于防范,就會釀成事故,這就是本文所指的“Y”和“U+L”型通風方式的弊端和不安全之處。
2009年,山西某煤礦發生一起特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礦井的回采工作面采用了“兩進一回”的“Y”型通風方式,即皮帶順槽同軌道順槽均為進風巷,回風順槽(尾巷)布置在軌道順槽一側,每隔一定距離開掘聯絡巷貫通兩巷,回風風流經落山進入滯后回采工作面推進位置一定距離的聯絡巷內,再經回風順槽(尾巷)排出。回采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37.77m3/min,相對瓦斯涌出量10.15m3/t,煤層厚4.2m,一次采全高。事故發生原因是在距回采工作面40多米的軌道順槽同回風順槽(尾巷)聯絡巷內,提前打開了原先構筑的閉墻,安設了局扇,風筒經聯絡巷送到回風(尾巷)順槽內,回風(尾巷)順槽內含高濃度瓦斯的風流在此聯絡巷滯留紊亂,造成瓦斯積聚,達到爆炸濃度;又因安設在聯絡巷內的局扇開關失爆,有明火產生,霎時發生了瓦斯爆炸事故。從事故的起因看,打開軌道順槽同回風(尾巷)順槽間的聯絡巷,導致回風(尾巷)順槽內高濃度瓦斯積聚在聯絡巷是最嚴重的違章作業,假如在閉墻上安設鐵風筒,引導膠質風筒通過,進回風巷隔絕不穿通,這起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再者假如有一通路配一定的新鮮風流進回風(尾巷)順槽內,稀釋了高濃度瓦斯,也就不會有瓦斯積聚現象產生;同時也就無需安設局扇和開關,不會提前打開閉墻穿風筒了,局扇開關明火更不會出現了,關鍵是“Y”型通風方式確實存在缺陷弊端,就這樣頻繁地安設局扇送風,人員在高濃度瓦斯區作業,發生瓦斯事故是遲早的事,所以要想沒有瓦斯事故發生,必須從通風系統根源上找病因,以徹底根治。
1991年,山西陽泉市某煤礦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事故沒有人員死亡,但損失慘重,一條1 200多米長的順槽巷道遭到摧毀,事故的回采工作面就是采用“一進兩回”的“U+L”型通風方式,即皮帶順槽進風,軌道順槽回風,在軌道順槽側布置尾巷(即下一工作面的順槽)回風,兩回風在匯入采區回風巷前混合,同時要在混合的聯絡巷內安設調節風窗,以控制從軌道巷回出的風量。事故起因是運輸順槽內電鈴按鈕產生明火,點燃附近閉墻裂縫上析出的瓦斯,礦井地面指揮中心認為明火需停風控制,就安排主扇風機停轉,結果明火沒有自然熄滅,反而因停地面主扇,造成回采工作面瓦斯積聚,再有原先明火,導致瓦斯爆炸事故發生,接連發生10次以上,最后強行啟動主扇,才轉危為安,后來到回采工作面去看,多次爆炸全發生在回采工作面尾巷,這是其成為獨頭巷的原由。“U+L”型通風的工作方式同“Y”型通風一樣,要不斷根據回采工作面的推進距離,在存有高濃度瓦斯的回風尾巷內,打開一新的聯絡巷內閉墻,接著構筑原回風的聯絡巷內閉墻,同樣是獨頭作業,局扇風機頻繁安設,機電明火的出現幾率總是存在,瓦斯事故同樣不可避免。
怎樣才能消除“Y”型和“U+L”型通風方式的弊端呢?那就是變“Y”型和“U+L”型通風方式為“U+U”型,給“Y”型的回風順槽和“U+L”型的尾巷配上一定量的新鮮風流,既能稀釋由回采工作面排至回風順槽或尾巷的瓦斯,又給構筑閉墻作業人員送去通風保障,徹底取消局扇風機配風,沒有任何機電設備,用電也是安全火花型(瓦斯探頭電流)。當然供給的新鮮風流要加以控制,以防止影響到回采工作面的配給風量。實行型通風方法的辦法有:
同時掘成兩個緊鄰的回采工作面,一個正常回采生產作業,另一個維護配風,預排瓦斯。如圖1為“U+N”型。

圖1 “U+N”型遇風方式改變示意圖
利于原先廢棄的大巷或在采區邊界開專用進風巷,穿過隔離煤柱同回風順槽或尾巷掘通,配給新風,稀釋瓦斯。如圖2為“U+T”型。

圖2 “U+T”型遇風方式改變示意圖
若回采工作面順槽長度超過1 000m,地面垂深又在200m之內,則可以由地面向井下打直徑不小于0.5m的鉆孔,孔內裝鐵皮或阻燃塑料套管,地面建棚或房子保護,也可根據通風難易而安設局扇供風,一個鉆孔服務兩個工作面,甚至更多工作面,逐步送巷接通鉆孔。如下頁圖3為“U+O”型。
最不經濟的做法是“U”巷道套上“U”型,大循環包圍,也可逐步延長同工作面平行的巷道,把新風送入尾巷。如下頁圖4為“U+U”型。

圖3 “U+O”型遇風方式改變示意圖

圖4 “U+U”型遇風方式改變示意圖
類似方法還有很多,總之都是在回風(尾巷)順槽內取消獨頭式的通風方式,取消井下局扇供風構筑閉墻的方式,讓作業地點在有全風壓新風供給下,讓回風(尾巷)順槽的高濃度瓦斯必須有穩定、可靠的新鮮風流去稀釋,降低濃度。
通過以上對“Y”型和“U+L”型通風方式解析,我們知道了病因弊端所在,同時也提出了改進方法,今后汲取瓦斯爆炸事故教訓,改“Y”型和“U+L”型通風為“U+N”、“U+T”、“U+O”、“U+U”、“U+U”等型,真正讓煤礦安全,用超前大數法則和保險系數原則來管理煤礦。
[1] 周心權.基于瓦斯爆炸事故剖析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重要性[J].煤炭科學技術,2014(1):40-43.
[2] 鄭乃國.利用走向頂板巷解決綜放面上隅角瓦斯超限[J].煤炭科學技術,2008(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