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荊菊 李娜
服裝業是中國傳統紡織產業,在中國源遠流長,早在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就將中國的絲綢制品經過甘肅、新疆出口到中亞、西亞等國,這條路線運輸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起名絲綢之路。唐中后期由于陸路絲綢之路受到戰亂阻擾,加之同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海路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的主通道,這條線路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泉州,又稱南海絲綢之路。可見,廣東省紡織服裝出口具有悠久的歷史。
廣東省占據近海地域優勢,近幾年出口額一直穩步上漲,是出口創匯主要產業之一。2008年廣東省紡織服裝出口額為341.3億美元,占全國紡織服裝出口額的18.4%;2009年出口額為309.9億美元,占全國紡織服裝出口額的18.5%;2010年為376.1億美元,占全國紡織服裝出口額的18.2%;2011年為427.1億美元,占全國紡織服裝出口額的17.2%;2012年為426.5億美元,占全國紡織服裝出口額的16.7%;2013年為449億美元,占比也達到了15.8%。廣東省近6年在全國紡織服裝出口比重平均高達17.5%,是中國紡織服裝的主要出口大省。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及不斷蔓延,使得全球經濟低迷,外部市場需求銳減,廣東省很多中小服裝企業被迫關門停產。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紡織服裝出口額3413085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8.7%,2009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2%,眾多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面臨了生死劫。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紡織服裝業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2008年和2009年中國紡織服裝的出口總額同比下降較大;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中國紡織服裝業出口總量從2010年開始回暖,同比增幅較大。

表1 2008~2013年紡織服裝出口總額表 (單位:萬美元)
廣東省紡織服裝主要是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美國、歐盟、日本、中國香港一直以來是廣東省紡織服裝的主要出口市場,市場集中度高。根據2011年1月的統計數據,廣東省紡織服裝對中國香港出口有10億美元,對歐盟出口有8.9億美元,對美國出口6.1億美元。以上幾個市場合計就占據了廣東省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的91.5%。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2011年1月廣東紡織服裝主要出口地區出口額表
可見,廣東省紡織服裝業出口依然保持巨大的銷售額和市場份額,但是,近幾年人民幣的升值、生產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國外進口有著如關稅壁壘之類的阻礙,廣東紡織服裝利潤空間被壓縮,很多企業陷入了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
第一,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目前,歐元區經濟環境惡化、俄羅斯金融危機,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紡織服裝企業一直以來均以中小企業為主,加之競爭的白熱化,紡織服裝業的利潤已相當低,人民幣的升值不斷壓縮著各企業的利潤空間,使企業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
第二,成本升高。近年來廣東省的人工成本不斷上升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持續升高。棉花和化纖是紡織品服裝的主要原材料。而國內棉花產量無法滿足中國的消費生產需求,每年還需從國外進口大約300萬噸的棉花,而進口成本在近幾年也持續上漲。
第三,國外訂購者競相壓低價格。外商加大了壓價的幅度和力度,出現了價格低、訂單小、交貨期短等現象,有一些企業從下單到交貨的時間從以前幾個月縮短到幾十天,而對產品安全性、檢測項目方面則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步履維艱,利潤空間幾乎被壓榨殆盡。
第四,國家制定的不穩定的紡織品服裝出口政策。不穩定的退稅、增值稅等政策大大加大了紡織服裝出口企業資金壓力,使資金的周轉及利用效率急劇下降。
第一,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中國加入WTO后,出口量急劇增加;但是,近年來許多國家針對中國發布了大量的紡織品的召回通報。
據統計,在2009年的前三個季度中,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共收到歐盟國家的警告通報153起,占到全部對中國商品警告通報總量的20.84%,為同期的6.29倍。而在同一時期美國對中國共發出21起紡織服裝商品的召回,這一數據也增長到同期的10.53%。2007年6月歐盟正式實施了REACH(Registration,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即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規。該法規的實施進一步制約了中國紡織服裝、化纖等產品的出口。
第二,國外紡織服裝業競爭力的增強。國外紡織服裝業的技術及產業鏈的形成也壓縮著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市場份額和價格提升的空間。
廣東省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其先發優勢明顯。但是,隨著浙江、上海、山東、福建等省市紡織服裝產業的迅猛發展和國際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影響,廣東省紡織服裝產業的先發優勢正在逐步減弱。下面將采用SOWT方法,分析廣東省紡織服裝出口貿易的發展現狀。
廣東省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在紡織服裝生產方面擁有全面而雄厚的基礎,各類配套企業齊全,已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目前,有3萬多家的服裝企業在廣東省注冊登記,有2500多家企業規模較大,從面輔料生產、成衣制作、印染加工、集散銷售等各環節均有大量企業參與完成,形成了一條完整而具有規模的產業鏈。規模化的產業鏈有助于形成產業集群,減少交易費用,降低生產成本的優勢。
廣東省的沿海地理位置成為與國外信息交流的中轉站,有利于把握國際流行消費走向。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現代工業的發展趨勢,廣東省修建了大量的鐵路公路,為商品的快速運輸提供了物流基礎;此外,廣東省政府積極鼓勵創業,省內就業環境優越,就業機會多種多樣,經濟基礎雄厚,成為中國海歸人士以及各省份人才的首選就業地,具有吸引人才的優勢。
廣東省紡織服裝業以外銷為主,企業對外依存度較高。而紡織服裝企業大多又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產品附加值低,處在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很多企業缺乏品牌意識,只重視眼前利益,不愿意投資設備、提高技術、創新產品。此外,廣東省紡織服裝企業規模較小,大部分為中小微企業,雖然形成產業集群,但是產品檔次低、技術含量低,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很難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缺乏優秀的設計師和熟悉世貿規則的營銷管理人才,加之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讓“廣東制造”的優勢正逐漸消失。
2008年國務院批準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綱要(2008—2020)》,《綱要》對提升改造廣東優勢傳統產業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從廣東省紡織服裝業出口數據來看,雖然出口額占比處于下降趨勢,但是目前依然保持著龐大的銷售額與不容小覷的市場份額。經過這幾年的紡織服裝業產業結構調整,剛好淘汰一些競爭力不足、濫竽充數的劣質企業,增大了市場空間;政府扶持一些有實力的企業轉變經營方式,增加內銷數量,拓展國際市場。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現已在緊鑼密鼓的規劃中。廣東省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同時也是華僑大省,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文紐帶長期不斷,具有很好的地緣和人緣優勢,廣東省應該抓住機遇,促進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良好結合,加速產業升級。
隨著廣東省的紡織服裝業的勞動力與價格優勢慢慢失去,國外品牌服裝企業將會不斷爭奪原本屬于廣東省的服裝產品的市場份額。東南亞的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的紡織服裝業正處于急速發展期,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較中國低,具有一定成本競爭優勢,歐美一些國家的進口企業已轉向與這些國家的紡織服裝企業進行合作,這對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形成了威脅。
廣東省服裝缺乏知名度,其重要原因就是忽視宣傳,缺乏有效的宣傳方式。廣東省紡織服裝企業可以利用網絡、電子廣告、專業性較強的報紙雜志等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企業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還可以根據不同東道主的文化習俗,不同產品的特性,將文化融入服裝當中,利用時裝發布、藝術表演、體育比賽等場合推廣品牌。打造服裝品牌,能夠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水平,在廣東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基礎上,積極培育打造紡織服裝省級品牌、區域品牌乃至國際品牌。
加強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踐行廣東“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以信息化帶動,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向產品研發、設計、營銷等附加值高的產業鏈環節延伸”的目標。通過稅收政策引導企業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價值鏈轉移,通過建立紡織服裝示范區鼓勵企業積極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質量、不斷推動產業升級。
次貸危機蔓延、歐債危機爆發使得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紛紛出臺,如本文前面提到歐盟的REACH法規、紡織品生態標簽標準、通報召回等制度。這些新標準和新規定使廣東企業失去很多訂單。因此,建立和健全預警和風險防范機制十分重要,應該成立專門機構,研究紡織服裝行業發展趨勢、新的國際標準,而廣東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無疑成為最佳機構。紡織服裝各企業以行業協會為橋梁,參與行業協會舉辦的相關研討會,獲取最新的數據和資信,以采取積極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企業要以應對非關稅壁壘為契機,抓住國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機遇,加大研發投入,或引進先進設備,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紡織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層次。行業要從代加工貿易走向自主創新、自營出口。樹立知識產權的觀念,打造廣東省的特色服裝品牌,以品牌帶動、以質取勝,深入挖掘歐美市場優質客戶,積極開拓亞洲、非洲及東盟市場,這樣才能在人民幣升值、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實現量的轉變和質的飛躍。
[1] 琚鵬飛.廣東省中小服裝紡織業出口現狀分析與對策[J].華人時刊(中旬刊),2013(11).
[2] 胡冬生,余秀江.廣東紡織服裝產業應對危機的戰略思考[J].國際經貿探索,2009(9).
[3] 張雪.金融危機下的廣東紡織服裝行業出口問題研究[J].特區經濟,2009(8).
[4] 黃明儀.中國紡織品出口競爭力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廈門科技,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