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俊
(安徽省合肥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安徽合肥 230601)
布魯氏桿菌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細菌性傳染病,屬于二類動物疫病。根據抗原性和寄生宿主可以將布魯氏桿菌分為6種,19個生物型。臨床上,以牛種布魯氏桿菌、羊種布魯氏桿菌、豬種布魯氏桿菌最為常見,其中羊種布魯氏桿菌的致病力最強。布魯氏桿菌是細胞內寄生的革蘭氏陰性菌,呈小球性或短桿形,不形成芽孢,無鞭毛,不運動。布魯氏桿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強,在污染的土壤和水中能存活1~4個月,但對濕熱與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強,60℃下加熱30 min即可被殺死;使用0.01%新潔爾滅5 min內即可殺死布魯氏桿菌[1]。
布魯氏桿菌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產仔季節為主,即每年3~8月。布魯氏桿菌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在我國人畜布魯氏桿菌病目前已波及28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20世紀50~60年代,我國布魯氏桿菌病嚴重流行,70年代疫情逐漸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續快速上升[2]。自2000年以來,布魯氏桿菌病疫情強勢走高,每年的報告發病人數逐年上升,如2003年全國布魯氏桿菌病發病人數為6 448人;2013年全國布魯氏桿菌發病人數為43 486人,為2003年的6.7倍。與以前相比,目前的布魯氏桿菌病流行又有新的特點:現今大規模爆發式的流行極為罕見,以小范圍、點狀、分散的流行形式所取代[2];疫情范圍擴大,疫情由牧區向農區擴散[3];羊種布魯氏桿菌成為優勢菌種[4]。近年來,我國布魯氏桿菌病受感染人群也出現變化:①青少年感染人數上升,②非職業人群感染率上升,但是布魯氏桿菌感染率的職業特點仍然存在[4]。
與北方傳統疫區相比,布魯氏桿菌病對南方地區造成的危害更大。近年來,隨著南方地區養羊業的發展,大批北方羊只被調入南方,造成南北方人畜之間的流通頻繁,布魯氏桿菌病被帶入南方地區。南方地區以前從未爆發過布魯氏桿菌病疫情,對布魯氏桿菌病的防疫意識薄弱,在引種、運輸過程中不嚴格執行檢疫制度,造成傳染源的輸入與輸出,從而引發布魯氏桿菌病疫情。
布魯氏桿菌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引起不育、睪丸炎、胎膜發炎、流產等。病畜和帶菌者是主要傳染源。消化道是布魯氏桿菌病的主要感染途徑,其次是皮膚、黏膜及生殖道。該菌具有強的侵襲力和擴散力,不僅可從破損的皮膚侵入機體,而且可從無創傷的皮膚、黏膜侵入機體。某些吸血昆蟲也可能傳播布魯氏桿菌病,自然交配可相互傳染。布魯氏桿菌病的危害嚴重,并且是多方面的。
2.1 布魯氏桿菌病對人類的危害 人類布魯氏桿菌病主要來自動物,主要是通過接觸發病及帶菌動物和被布魯氏桿菌污染的畜產品而感染。其中,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產或分娩時大量病菌隨著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尤其是羊種布魯氏桿菌毒力最強,對人的感染力也最強,成為人類最危險的傳染源。
人布魯氏桿菌病的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5]。病菌侵入機體后,急性期可以治愈,但由于該病頗似重感冒,不易確診,常被拖延為慢性期。一旦轉為慢性期,布魯氏桿菌病患者則很難治愈,使其勞動能力減弱或喪失,甚至影響生育,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和經濟壓力。如果患有腦炎和心肌炎還會威脅到人生命安全,嚴重影響人類健康[6]。
2.2 布魯氏桿菌病對畜牧業的危害 布魯氏桿菌病嚴重影響著家畜的生產力和動物性產品的生物安全,給畜牧業發展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我國每年牛、羊、豬感染有百萬頭之多,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十幾億元[6]。在臨床癥狀上,母畜多以流產、乳房炎、關節炎為主,公畜以睪丸炎、關節炎最為常見。母羊最明顯的癥狀是流產,流產發生于第3~4個月,嚴重時山羊流產率可達50% ~90%,綿羊流產率可達40%。早期流產的胎兒,常在產前已經死亡,發育比較完全的胎兒,產出時可能存活但顯得衰弱,不久后很可能死亡。公羊關節腫脹、發生睪丸炎、睪丸腫大、陰囊增厚硬化、性欲降低甚至不能配種。
3.1 臨床診斷 通過對流行病學資料、流產、胎兒胎衣的病理變化、胎衣滯留以及不育等臨診癥狀,可初步對布魯氏桿菌病進行臨床診斷,但若要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3.2 實驗室診斷
3.2.1 病原學診斷。
3.2.1.1 顯微鏡檢查。采集流產胎衣、絨毛膜水腫液、肝、脾、淋巴結、胎兒胃內容物等組織,制成抹片,用柯茲羅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鏡檢,布魯氏桿菌為紅色球桿狀小桿菌,而其他菌為藍色。
3.2.1.2 分離培養。新鮮病料可用TRYPTOSE瓊脂面或血液瓊脂斜面、肝湯瓊脂斜面、3%甘油0.5%葡萄糖肝湯瓊脂斜面等培養基培養;若為陳舊病料或污染病料,可用選擇性培養基培養。培養時,1份在普通條件下,另1份放于含有5% ~10%CO2的環境中,37℃培養7~10 d。然后進行菌落特征檢查和單價特異性抗血清凝集試驗。為使防治措施有更好的針對性,還需要進行種型鑒定。如果病料被污染或含菌極少時,可將病料用生理鹽水稀釋5~10倍,健康豚鼠腹腔內注射0.1~0.3 ml/只。如果病料腐敗時,可接種于豚鼠的股內側皮下。接種后4~8周,將豚鼠撲殺,從肝、脾分離培養布魯氏桿菌。
3.2.2 血清學診斷。常采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全乳環狀試驗、試管凝集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若羊只具備布病流行特征、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特點的,判定為疑似疫情。試管凝集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陽性時,判定為患病動物。若為未免疫動物,當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或全乳環狀試驗陽性時,判定為疑似患病動物;全乳環狀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陽性時,判定為患病動物。若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或全乳環狀試驗陽性時,但試管凝集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陰性時,30 d后應重新采樣檢測,試管凝集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陽性的判定為患病動物。
4.1 提高重視程度,完善補償政策 與禽流感、口蹄疫等烈性傳染病相比,布魯氏桿菌病的致死率低,幾乎不引起動物的死亡,再加上南方地區未曾出現過流行,故未能引起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作為人畜共患病,布魯氏桿菌病的防控對公共衛生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由布魯氏桿菌病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十分巨大的,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布魯氏桿菌病的防治。據統計,我國每年用于撲殺布魯氏桿菌病陽性畜的費用不足實際所需的40%[3]。撲殺補償的不足,造成養殖戶在發現病畜后,不僅不上報不撲殺,反而轉賣出售病畜,造成更嚴重的傳播與擴散,給防控布魯氏桿菌病帶來巨大困難。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補償政策,根據當地情況進行合理補償。
4.2 加大宣傳力度,增強防疫意識 對于南方地區而言,布魯氏桿菌病為外來病,南方群眾對此病幾乎不了解,在生產過程中基本無防疫意識,故造成近幾年南方地區布魯氏桿菌病在人畜間發病率明顯上升。南方地區應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群眾防疫意識。特別是積極發揮基層動物防疫員的宣傳作用,對各類人群,特別是職業人群和高危人群進行布魯氏桿菌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和培訓,使群眾真正了解到布魯氏桿菌病給人類和畜牧業帶來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增強疫情觀念,樹立“防重于治”的防疫觀念。
4.3 加強檢疫監管,降低傳播風險 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應加強對家畜飼養、交易、屠宰、加工、運輸、貯存家畜及其產品的監督管理,特別是要重視流通環節中外引畜的檢疫監管。異地調運的動物,必須來自于非疫區,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出具的檢疫合格證明調運。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應對調運的種用、乳用、役用動物進行實驗室檢測。檢測合格后,方可出具檢疫合格證明。調入后應隔離飼養30 d,經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檢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離。
4.4 提倡自繁自養,保護健康羊群 對于未發生過過布魯氏桿菌病的地區,提倡養殖戶盡可能堅持自繁自養,不從外地購買,防止從外部引入病畜,堅決保護健康羊群。若必須從外部進羊,應從無此病地區購買,并對新進羊只進行嚴格檢疫、隔離。待羊只確認健康后方可合群。若有原因不明的流產羊只,必須對其嚴格隔離,待證明為非傳染性流產時,才能取消隔離。對于發現的患病羊只,已無治療價值,應及時進行屠宰。對于健康羊群及無疫情地區,并不建議進行疫苗免疫,以防造成人為散毒,并給監測帶來不便。
4.5 加強日常管理,做好個人防護 強化衛生管理,加強消毒措施。做好牲畜、飼草、用具、糞便及水源的管理,嚴格按衛生要求處理流產物,切斷污水、流產物等傳染源,做好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定期對圈舍、用具、飼草、以及飲水、土壤等環境進行消毒。
做好個人防范。飼養人員每年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發現患有布魯氏桿菌病的應調離崗位,及時治療。接羔人員和防疫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戴好手套、口罩,處理完畢后使用消毒液清洗手、衣服及可能被污染的部位。
[1]劉湘濤,劉曉松.新編羊病綜合防控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71 -76.
[2]徐楠,李娜.布氏桿菌病流行病學及診治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醫藥,2010(20):246-247.
[3]魏巍,馬世春.人畜共患病防控系列報道(三)我國布魯氏菌病流行情況及防控建議[J].中國畜牧業,2013(12):38-41.
[4]崔步云.中國布魯氏菌病疫情監測與控制[J].疾病監測,2007(10):649-651.
[5]丁玉春,林俊,盧茵.布魯氏菌病流行情況及防制措施[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2(1):53 -54.
[6]趙鳳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情況及危害[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