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合谷、太沖為主治療胞輪振跳40例
吳雪楊佃會1房繄恭△
(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山東濟南250014)
【關鍵詞】眼疾病;針灸療法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2.036
【中圖分類號】R771.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5)02-0248-02
通訊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風濕科,北京100700
作者簡介:吳雪(1988—),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針灸臨床療效評價研究。
收稿日期:(2014-02-28)
1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山東濟南250014
胞輪振跳,又名睥輪振跳(《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俗稱眼眉跳,在《目經大成》上稱為“目瞤”[1]。相當于西醫的眼肌痙攣、眼輪匝肌抽搐,類似肌纖維顫抽現象,也包括面神經痙攣所致的眼瞼抽搐。對于胞輪振跳,現代醫學尚無統一的具有確切療效的治療方法,而中醫傳統療法在安全可靠、療效肯定方面具有確切的優勢。2013-04—2014-02,我們采用針刺合谷、太沖為主治療胞輪振跳40例,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1.1.1診斷標準
1.1.1.1中醫診斷標準上胞或下瞼不自主地牽拽跳動,不能隨意控制;胞瞼皮膚正常,眼外觀端好[2]。
1.1.1.2西醫診斷標準早期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逐漸擴散至同側面部的其他面肌;抽搐程度輕重不等,可因勞累、精神緊張及談話等因素加劇,入睡則抽搐停止[3]。
1.1.2排除標準孕婦;面部因外傷所致的眼肌痙攣者。
1.2一般資料本組40例均為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男17例,女23例;年齡22~60歲,平均(33.0±2.0)歲;病程1個月~5年,平均(3.0±1.0)年;外感風寒型16例,肝脾血虛型24例。
1.3治療方法主穴為雙側合谷、太沖。配穴為局部取穴絲竹空、攢竹、四白。辨證加減:外感風寒型加風池、外關;肝腎虧虛型加肝俞、腎俞。操作:外感風寒型,采用30號1.5寸毫針中強度刺激配穴后,不留針,合谷、太沖30號1.5寸毫針針刺后并用電針(長城牌,KWD-808脈沖電療儀)密波30 min;肝脾血虛型:采用30號1.5寸毫針弱刺激配穴后,不留針,合谷、太沖采用30號1.5寸毫針針刺后并用電針密波30 min。每日1次,連續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一般休息1~3 d后進行下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療效標準治愈:胞輪振跳癥狀和體征在平靜狀態及誘因存在情況下完全消失,隨訪1個月后未見復發;好轉:胞輪振跳減輕,有誘因時雖有發作,但程度減輕,時間縮短;未愈:胞輪振跳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4]。
2結果
本組40例,治愈23例,好轉11例,未愈6例,治愈率57.5%,總有效率85.0%。
3體會
胞輪振跳屬于動癥,中醫學認為,“動”多與風相關,風包括外風和內風。胞輪振跳多由外感風寒困表,致榮衛失調或肝脾血虧虛,肌肉經脈失養所致。外風即為風寒,內風即久病過勞等損傷肝脾,肝脾血虛,日久生風,虛風內動,肌肉失養而瞤動,牽拽胞瞼而瞬動[5]。《審視瑤函·睥輪振跳》曰:“此癥謂目睥不待人之開合,而自牽拽振跳出。乃氣分之病,屬肝脾二經絡之患。人皆呼為風,殊不知血虛而氣不知順,非純風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胞輪振跳與肝脾相關。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之原穴,具有平肝熄風、調肝、疏肝郁、泄肝火之功效;合谷為足陽明胃經穴,主宗筋,有疏通經脈、調節氣血、濡養眼筋之功效,應“面口合谷收”之意[6]。太沖、合谷配用更能起到平肝熄風止痙之效,兩穴相配又稱“開四關”[7]。關于“四關穴”,歷代有不同的說法,有的指部位,有的指
參考文獻
[1]魯康.針灸治療眼胞輪振跳66例總結[J].針灸臨床雜志,2001,10(17):26.
[2]唐由之,肖國士.中醫眼科全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746-747.
[3]吳承遠,劉玉光.臨床神經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社,2001:713-718.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9-100.
[5]李淑波,倪善民.中西醫結合治療胞輪振跳30例[J].內蒙古中醫藥,2005,24(1):21.
[6]萬迎暉.遠端取穴治療眼肌痙攣32例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1,45(2):57-58.
[7]賈玉潔.開四關之淺識[J].陜西中醫,2008,29(8):1103-1104.
[8]王漫,康明明,張智龍.“四關”探幽[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2):177-178.
[9]張永臣.近10年四關穴臨床研究概況[J].江西中醫藥,2010,41(3):76-77.
(本文編輯:董軍杰)
新 藥 臨 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