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淺釋
魏勇軍
(河北省邯鄲市中醫院內科,河北邯鄲056800)
【關鍵詞】補陽;滋陰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2.044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5)02-0265-03
作者簡介:魏勇軍(1964—),男,主任中醫師,博士。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脾胃病及心腦血管病。
收稿日期:(2014-05-20)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源于《素問·四氣調神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兩千年來,作為重要的治未病思想原則,被人們廣泛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對指導正確養生、治療起著積極作用,淺析如下。
1如何理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1.1歷代醫家不同解釋
1.1.1以陰陽生長收藏而論明代醫家馬蒔及清代醫家高士宗均從四時陰陽變化規律,順養生長收藏之氣立論。馬蒔云:“圣人春夏有養生養長之道者,養陽氣也。秋冬有養收養藏之道者,養陰氣也。” 高士宗亦論:“圣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認為春夏主生長,順其生長之氣即養陽;秋冬主收藏,順其收藏之氣即養陰。因此,人應在春夏之時保護體內陽氣,以順應自然陽氣的生長;在秋冬之時保養體內陰氣,使陰氣得以收藏,才能使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不易患病。
1.1.2以陰陽互制而論唐代醫家王冰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應該“春食涼,夏食寒,以養于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于陰”,認為“養”即制也,春夏陽盛易傷陰,故宜食寒涼以制其亢陽而顧護陰精;秋冬陰盛而易傷陽,故宜食溫熱以抑其陰盛而保全陽氣。是借藥物、食物寒熱溫涼之性,以制約四時體內陰陽之偏盛,通過互制,達到互養,使陰陽平衡協調。元代醫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曰“……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圣人春夏治未病如此……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認為春夏陽旺易傷陰液,食寒涼藥食則滋養陰津,而制約陽亢,防止暑熱傷津;秋冬陰盛易傷陽氣,食溫熱藥食則溫補陽氣,而溫化陰寒,以制陰寒之盛。此說同于王冰。
1.1.3以陰陽互根而論明代醫家張介賓曰:“夫陰根于陽,陽根于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圣人春夏則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此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瀉,此陰勝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欲過熱,傷此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證,此陽勝之為病也。”認為春夏養陽,是為秋冬養陰做準備;秋冬養陰,是為春夏養陽奠定基礎,達到陰陽互補的目的。又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春夏養陽,陽氣旺盛則使秋冬之陰有根基,從而陰氣更充足;秋冬養陰,陰精充足則使春夏陽氣化源不斷,從而陽氣更旺盛。這對陰虛或陽虛體質的養生及病后陰陽偏衰者的善后調養有一定的意義。
1.1.4以陰陽虛盛而論清代醫家張志聰說:“春夏之時,陽盛于外而虛于內;秋冬之時,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故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培養也。”認為春夏季節天氣炎熱,人體內的陽氣隨汗液外泄而相對虛弱,加之人們易食生冷瓜果,貪涼飲冷,傷及陽氣;秋冬季節天氣寒冷,陰氣旺盛,人們添衣加被、過食辛香熱辣之品,耗傷體內陰津。故春夏陽盛于外而虛于內,有“夏月伏陰”之病,因而春夏宜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有“冬月伏陽”之病,因而秋冬宜養其內虛之陰。
上述4種見解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各自的觀點,但均來自于臨床實踐,皆從“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的原則基礎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所以正確理解其涵義,將他們的見解辨證運用于臨床中,則都能起到指導養生保健和臨床治療的作用。
1.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涵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生氣通天論論》曰:“自古通天者,生于本,本于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的生命規律源于四時陰陽的運動變化,人是陰陽的統一體,天人合一,與自然界密切相關。四時之變,寒暑更勝,陰陽迭作,無時不影響著人的生、長、壯、老、已。人的這些生命規律與自然界生、長、收、藏的活動節律相協調,人體陰陽和自然界陰陽變化相一致,以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頤養天年。“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歷代名家所遵循的重要養生原則。此語出自于《素問·四氣調神論》,其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正確理解這一重要養生思想的內涵,必須要綜觀全文,前后文義匯通,不能撇開其所處的語言環境而獨自臆測。
為什么要養陽養陰?一是春夏陽光高照,氣候炎熱,天地之間陽氣偏盛,人體腠理開泄,此時溫補陽氣,同氣相求則易補;秋冬氣溫下降,陰氣偏盛,人體腠理閉塞,此時滋補陰精,則同樣易補。二是春夏陽熱亢盛,汗泄陽耗,加之人們貪飲納涼,避熱就寒,傷及中陽,里陽內虛,腹瀉常見,則須溫補陽氣;秋冬天氣嚴寒,人們避寒就溫,過食煙酒辛辣,熱盛傷陰,陰虛生內熱,需清潤養陰。所以根據“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其義有二:一是四時之變,寒暑更勝,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長屬陽,收藏屬陰,人們順從四時陰陽之變,春夏養生養長之氣以從其陽,秋冬養收養藏之氣以從其陰,以供養人體所需要的陰精或陽氣,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最佳生理狀態。二是在“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句后“以從其根”一詞,非常重要,切莫忽略。一是春夏養陽,使體內陽氣充足,是為了秋冬之陰,不至于秋冬氣候寒冷,體不抵寒;秋冬養陰,使體內陰精充足,是為了春夏之陽,不至于春夏氣候炎熱,體不抵熱。二是春夏陽盛之時,食清淡涼潤陰性之品,意在陰中求陽。秋冬陰盛之時,食性溫平補之品,旨在陽中求陰,即“以從其根。”
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養生中的應用
人的起居養生必須順應自然界變化規律,春夏養陽氣,養生養長;秋冬養陰氣,養收養藏。《靈樞·本神》云:“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并對春夏秋冬四時養生保健做了詳細的闡述。其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說明春夏陽氣上升,萬物蓬發,自然界一片生機,欣欣向榮,夏季萬物茂盛華秀,人們應當晚睡早起,闊步于庭院,披散頭發,寬緩形體,使神志愉悅,充滿活力。對待事物,生長的勿害它,給予的勿奪它,獎賞的勿罰它,夏季不要厭惡日長,切忌恚怒和郁悶,使自己的心情順應萬物的生長,使陽氣宣泄,好像有所愛在外而不抑郁。不要濫用苦寒清熱之品或冰鎮食品,也不可久居空調房間。素體陽虛或濕寒之人,可食用生姜、辣椒等溫熱食品或溫性水果,以振奮陽氣。患哮喘、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寒濕痹證,三伏貼敷膏藥即冬病夏治,可以溫補或振奮陽氣。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又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說明秋冬之時,陰氣漸盛,萬物漸至收斂閉藏,秋季秋風勁急,物色清明,肅殺將至,要志意安定,神氣收斂,勿受外界干擾,早睡早起。冬季陰氣盛極,萬物潛伏閉藏,水冰地裂,要早睡晚起,使志意伏匿,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好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避寒就暖,飲食不宜過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要多食一些陰潤之品,鍛煉不宜過度,以微微汗出為宜,勿泄陽氣,勿擾陰精,使陰精藏于內,陽氣固于外,從其生命之根、從其自然變化之根,以保持身體健康。
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臨床中的指導意義
3.1順其時令用藥根據四時陰陽的升降,選用相應的陰陽升降藥物,如春夏宜用辛散升浮之品;秋冬宜用酸苦沉降之品,可提高療效。《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化不可代,時不可違。”《本草綱目·四時用藥例》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姜之類,以順夏浮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藥,黃芩、知母之類,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地。”
3.2依時令調和陰陽根據時令季節氣候變化,合理用藥,合理飲食,可調整陰陽之盛衰。一是春夏宜寒涼,秋冬宜溫熱:是借藥物、食物寒熱溫涼之性,以制約四時體內陰陽之偏盛。春夏陽盛易傷陰液,故用寒涼之品制之而護其陰;秋冬陰盛而易傷陽氣,故用溫熱之品補之而養其陽。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曰:“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圣人春夏治未病如此……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通過互制,達到互養,使陰陽平衡協調,即是“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的藥食規律,符合王冰、朱丹溪的陰陽互制理論。二是春夏用溫熱,秋冬用寒涼:春夏陽氣盛,陽虛之人使用溫補的藥物或食物,則陽氣易補,療效快捷;秋冬陰氣盛,陰虛之人使用滋潤的藥物或食物,則陰精易補,即同氣相求,同性相應。
3.3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一些咳喘、痰飲、痹證等陽虛患者,到冬季陰寒氣盛,陽氣更不足,不能溫通經脈,蠲飲化痰,致癥狀加重或復發。在夏季陽氣旺盛,尤其是三伏天,腠理開泄,此時采取穴位貼敷,溫補陽氣,藥物最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所,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不至于耐夏不耐冬,即冬病夏治;陰虛內熱、陽亢等患者,到夏季因陽熱亢盛,更加耗散真陰,可使癥狀加重或發病,故在冬季未見癥狀時治療,培補陰精,療效明顯,不至于耐冬不耐夏,即夏病冬治。
(本文編輯:曹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