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海,王 雪,孫海斌
(華東交通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13)
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由國務院批準、文化部在2006年、2008年、2011年發布的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收錄傳統武術項目28項,足以看出傳統武術是我國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整個傳統武術體系來說仍是冰山一角。為了避免將原本“活態”的傳統武術搬進博物館的悲劇,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將傳統武術所蘊含的內在能力開發出來,實現“以武養武”的“活態”發展目標。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為傳承人及相關權利主體創造一定的經濟利益,使其積極地參與到武術傳承的工作中來,是促進傳統武術發展傳承的目的所在。
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快速、外來文化攻勢猛烈的背景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卻越發艱難。人們常討論如何保護武術,卻忽略了傳統武術本身所蘊含的巨大價值。要想將武術發揚光大,商業化是必經之路,如陳式太極拳傳人陳小旺將“陳式太極拳”進行著作權登記和商標注冊,此舉不但發揚了中華傳統武術,還實現了“陳氏太極拳”的文化價值。又如我國少林寺打響的多年商標保衛戰,在成立《少林實業文化有限公司》后,通過發展旅游和商業活動,不僅大大促進了河南登封的經濟發展,同時也避免了侵權現象的發生,確定了對少林功夫的“合理使用”和“權利實施”標準,保證了少林功夫在世人眼里的良好形象。因此,對傳統武術不但要保護,還要對其經濟價值進行充分的開發,運用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制度發展傳統武術體育經濟,實現傳統武術價值的提升。
由于國人對傳統武術保護意識的淡薄,我國的武術文化資源越來越多地被無償投入到市場經濟中去,被國內外不法人士惡意掠奪、扭曲濫用,使其自身的文化資源加劇流失。如少林商標在國外被搶注事件出現后,少林寺不惜花巨資和精力發起維權搶救工作,但目前為止也沒有把全世界的搶注商標收回。在國內也不乏侵權事件的發生,稍不留意就會發現某一傳統武術中的名稱被某企業或法人當作商標進行注冊使用。
2006年,太極拳第五類商標被搶注成尿不濕、殺蟲劑、衛生巾等商標,并標價70萬在網上公開叫賣。這一方面反映出國人對傳統武術品牌保護意識的缺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在對傳統文化保護方面的制度不完善。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入侵和競技體育思想帶來的雙重沖擊,使得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武術資源正慢慢流失,在文化強國的背景下,我們應有所覺悟,通過知識產權制度實現保護目標,發揮出傳統武術所具有的價值和潛力,為我國構建起與西方強勢文化交流的話語平臺。
傳統武術的知識產權權利主體有對傳統武術鑒定、發言、商業價值開發利用和對侵權行為追究的權利,也有保障正宗的傳統武術良性傳承發展的義務。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一度以血緣傳承、師徒傳承為主,傳承是保護的核心,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是綿延中國武術香火的關鍵,但目前傳統武術的傳承問題不容樂觀,某些傳統武術散落民間,出現了斷代甚至消亡的現象;而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武術學校、培訓機構、俱樂部、社團等組織為達到速成效果而不得不挑選一些簡單易懂的武術動作或拳法進行教授,而舍棄一些難懂復雜的傳統武術套路,更有一些人打著名家弟子、某派傳人的旗號胡亂收費。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和權利主體的不明確,使得傳統武術無人傳承、無人有話語權,傳統武術中很多技術、功法及其理論無法得以完整的傳承。
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傳統武術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重視,河南、安徽、河北、云南等地均紛紛出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關的保護傳統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及條例。目前采取的措施以行政保護為主,如對具有重要價值并且瀕危的傳統武術項目進行搶救性保護,納入國家、省、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等。
在知識產權領域,對傳統武術的保護可謂少之又少。從文化組成的角度來看,傳統武術在近千年的傳承中早已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國人缺乏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意識,我國的傳統武術文化屢遭侵權,嚴重影響了傳統武術項目的良性發展。例如,有著“自古蜀中出武俠,威震江湖名天下”美名的“青城派”就曾被人搶注為白酒的商標,這些搶注商標及假冒行為對傳統武術的知識產權及名譽權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商家利用傳統武術的廣泛影響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蘊來獲取商機和利潤,傳統武術屢屢遭遇侵權卻無法遏止,其原因是目前在傳統武術的保護中我國還未真正亮出“知識產權”這把利劍。
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傳統武術在世界范圍內的良性發展,我們提出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一種預防性的保護,作為傳統武術的權利主體有責任對其進行有效的推廣,同時維護傳統武術在國際間傳播的形象,例如對于一些打著名家傳人的旗號招搖過市、破壞傳統武術的行為,該傳統武術的真正傳承人即可對其主張惡意損害門派形象聲譽的權利,借此減少他人對文化遺產的肆意侵占、改編和損毀的可能;而對于合理使用傳統武術者采取鼓勵、免費措施,有利于促進傳統武術的宣傳和發展。建立對傳統武術進行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對于促進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實有必要。
一般來說,知識產權的權利主體都是較明確的個人或組織,而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歷經上千年,逐漸以地域或姓氏來命名拳種名稱。在世代流傳過程中,創作者個體的特征越來越模糊,個人的風格被淹沒,呈現出地域性、群體性的特點,延續至今就很難找到一個個體可以對其主張創作者的權利,例如我國傳統武術門派林立、拳種繁多,每一個拳種的名稱都可以是它的武術知識產品牌子,像楊家槍、陳氏太極拳、少林拳、峨眉拳等。經過數百年的世代傳承,已很難說清楚誰是創作者,權利創作主體的模糊,導致使用知識產權保護存在困難。
在現行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中,各國對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有一定期限的,保護期限根據知識對社會的貢獻和可得收益的預期回報速度而定。傳統武術在傳承延續過程中,經歷了不同時代無數傳承人的傳播,關于傳統武術的知識產權保護期限問題,社會各界有著不同的看法。但多數學者認為,傳統武術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長期延續的過程,其蘊含的精神價值和物質利益短時間內不會消亡。而知識產權中確定性的保護期限制度,很難適用于傳統武術用時間來傳承發展得以延續的要求。
知識產權法規定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必須是以“作品”形式固定下來的具有可估算價值、可復制性的智力成果,該成果是可衡量的等同貨幣價值量。而傳統武術表現形式多樣、權利流轉無形、價值無法估量,確實很難被這一標準囊括在內,因此,傳統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所能涵蓋的只是傳統武術的文字和圖像等特定的表現形式,無法針對“活的”表演形式給予保護。就傳統武術的文字和圖像的保護來說,現今流傳于市面上的一些拳譜或者傳統武術的教學視頻、工作圖冊等,均是人人皆可使用并學習的對象。倘若以保護私權的形式對其進行保護,由某個人或組織獨占使用權,并不利于對傳統武術的延續流傳及社會群眾的合理使用。因此,我國傳統武術知識產權客體保護的范圍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首先,對于流傳已久的傳統武術典籍、拳譜或套路等,雖然很難找到獨立的個體對其主張權利,但依據傳統武術基礎重新創造的新套路、技法、理論等智力成果,確有明確的作者,其作品自產生之日起,無論是否發表,作者及著作權人均可以直接取得著作權的保護,屬于傳統武術作品的權利主體,可以得到著作權中版權和鄰接權的保護。其次,對各種傳統武術項目進行整理所形成的數據庫、具有創造性的可以作為匯編作品的著作者、將傳統武術項目進行錄制而制作成各類光碟的制作者等,可以享有鄰接權的保護,對具有表演意義的體育競技活動、風俗、儀式等,其表演者也可以享受鄰接權的表演者權保護。再次,對于地域性發展的傳統武術,可以采用地理標志的方式對其主體進行集體保護,因此建議能擴大地理標志的保護范圍,將傳統武術納入進來。我國《商標法》規定,地理標志是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所決定的標志。如河南登封少林寺、陳家溝太極拳、峨眉八卦掌等均是由地域而命名的傳統武術,經過歷代的傳承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當地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地域民族性文化內涵。運用地理標志保護傳統武術可以有效提高傳統武術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并擴大文化影響力。
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根據知識產權對社會的貢獻對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給予一定的保護期限,保護期限結束后該知識則進入公有領域。我國著作權的保護期限為作者終身及其死亡后50年,商標的保護期限為10年,保護期限結束后則知識進入公有領域,但注冊商標可在到期后通過商標續展制度繼續使用。對于傳承已久的項目也可將其注冊為商標進行保護,如將和傳統武術有密切聯系的武術名稱、動作名稱、拳法名稱、門派名稱等注冊為武術商標,武術商標可以用作武術管理組織的名號、武術服務組織的商號、武術產品生產商的商號等,運用商標保護在時間上的無限續展規定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武術在保護時間期限上的局限性,實現對傳統武術名稱的永久保護。
知識產權制度保護的是一種私權。傳統武術雖源于中國,卻在某種形式上早已在世界各國流傳,處于公有領域。從知識產權角度來說,對傳統武術進行保護和推廣也是現實可行的。傳統武術的知識產權保護,絕不是單指保護傳統武術的套路、器材等實物。將其注冊為商標以保護傳統武術的無形資產才是重點,例如將傳統武術注冊為服務商標進行保護,對于研究、傳授、推廣、表演傳統武術的機構提供的“服務”既是傳統武術保護的客體,機構對其提供的服務、表演的質量與信譽具有發言權,對服務所獲得的經濟利益有支配權。因此,在傳統武術客體的保護中,可以將傳統武術注冊為商品商標,將商標體現在產品之上,如具有某一門派獨特的服裝、某一傳統項目專用的器械等,商品商標可以很好地區分不同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的使用范圍。將傳統武術注冊為集體商標,可避免個人的濫用行為,對傳統武術具有“發言權”“鑒定權”的集體組織是傳統武術的客體,如中國功夫的根在中國,對中國功夫具有“發言權”和“鑒定權”的也只有中國。
傳統武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文化形態,對傳統武術提起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可以有效促進傳統武術相關產業的發展,保障傳統武術在發展過程中的正統性和完整性。由于傳統武術自身的特殊性,知識產權的保護并不能起到全面的規制,使得傳統武術的許多深厚的內涵和形式無法納入進來,還需要加強研究。
[1]朱琳.淺論我國傳統武術的法律保護[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0(1):13-15.
[2]石愛橋,王英璟.武術商標標準化法律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2):63-66.
[3]高成強.傳統武術流失現狀與思考[J].搏擊:武術科學,2010(2):7-8.
[4]劉愛軍.中華傳統武術的法律保護機制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5]張春燕.武術知識產權的權能及其保護機制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1):52-54.
[6]趙富斌,李建文,李世春.知識產權視野下的傳統武術保護[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2):83-85.
[7]牛愛軍,虞定海.傳統武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3):12-14.
[8]李秀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07.
[9]楊家坤,張玉超.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6):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