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瑞華主任“提捻沖任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經驗總結
武嘯遠
【摘要】師瑞華主任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原發性痛經是由于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復感受寒涼,至沖任失調、不通所致。并以之總結出一套以提捻沖任為主,兼以疏肝、健脾、益腎的手法來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在手法操作中,在一段經絡上或穴位附近尋找陽性反應點施行理揉的手法,以達到疏通經絡之氣血的目的,而這些陽性反應點為臟腑和經絡之異常在相應經絡上的反應,故針對這些反應點的手法操作可有效地治療相應經絡和臟腑的疾患。
【關鍵詞】師瑞華;原發性痛經;提捻沖任法
【中圖分類號】R249
作者簡介:武嘯遠(1986-),本科,醫師。研究方向:傷科疾病、常見內、婦科疾病的推拿臨床研究。E-mail:wxy0350@163.com
收稿日期:(2014-06-24)
作者單位:100035 北京按摩醫院推拿一科
師瑞華主任是北京市知名老專家,他有著50余年的臨床工作經驗,擅長于推拿手法治療內、婦科疾病。現將其以“提捻沖任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診療體系整理成文字,以期與同行共勉。
原發性痛經是指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多發于年輕未婚女性[1]。在中國婦女中的發病率為33.05%,青春期女性約有75%發生痛經[2]。該病是由于內寒易引動外寒,則內寒與外寒一起凝結于沖任脈,則使沖任氣血凝結而生本病[3]。故本病的病因可概括為寒、虛、瘀。病機特點為虛實夾雜,虛中夾實。虛者,脾腎陽虛也,實者,沖任瘀阻也。虛者,肝血虧虛也,實者,肝氣郁滯也。
“提捻沖任法”是一套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極佳的治療方法。其治療原則在于通調沖任二脈的同時兼以疏肝、健脾、益腎,從根本上對痛經這一證候進行治療;其特點是收效迅速,簡便易行,節約用藥,痛苦少,無毒副作用。
1手法操作
1.1患者仰臥位
(1)雙掌并排按揉背腰部及骶部3~5遍,以疏通背部足太陽膀胱經。(2)拇指或肘尖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從肝俞穴到八髎穴做理法3~5遍,重點在這一區域的細小條索和酸痛結節上做理法,在做理法時用一手拇指按穩結節,用另一手拇指按壓在前一拇指上,起到固定的作用,雙手拇指同時用力沿著結節處肌纖維走行來回梳理,以患者感到小腹發熱為度。(3)拇指在足太陽膀胱經從魂門穴到白環俞穴做按揉法3~5遍,重點施術于觸之有結節和酸痛的穴位。(4)拿揉下肢后側足三陰、三陽經3~5遍。
1.2患者仰臥位。
(1)雙掌自上而下分推胸脅部3~5遍,再用雙拇指分推兩肋弓3~5遍,按揉雙側期門穴、章門穴、金門穴各1分鐘,以酸脹為度。(2)患者雙腿屈曲,足底置于床面,腹部放松。醫者雙手并排,拇指與其余指相對,在沖、任脈從恥骨到劍突做提捻法數遍,以小腹有熱感為宜。提捻時,可用一手將其腹壁提起,另一手做捻動的動作,邊捻揉,邊移動。(3)掌根或大魚際自下向上在大腿內側血海穴到箕門穴做推揉法3~5遍。(4)拇指由下向上理揉小腿內側足太陰脾經路線3~5遍,重點施術于三陰交、地機穴以及有結節和按之有酸痛感的點。(5)在太溪穴、大鐘穴、水泉穴附近尋找按之酸痛的細小結節用拇指或中指做理揉法,以將其消散為宜。
2辨證加減
脾腎陽虛者重點按揉脾俞穴和腎俞穴,擦命門穴和八髎穴,以小腹透熱為宜。肝郁氣滯者在太沖穴處做向足趾方向的按揉法,以有酸脹感為宜。
3手法作用機理
選取沖任二脈及肝、脾、腎三經進行手法治療,其目的和優勢在于:(1)提捻沖任的手法可直接作用于沖任脈,以直接、快速地通其瘀閉,使經血得以下行。沖任失調是導致原發性痛經的關鍵。沖任二脈是女性一切生理活動的基礎,女性的經、帶、胎、產皆與沖任有關。婦科疾病的產生,其直接原因也是沖任失調。沖脈為十二經之要沖,有“血海”之稱,任脈總任諸陰而主胞胎。任脈通,太沖脈盛,胞宮才能正常排出經血而形成月經。若沖任脈中氣血運行受阻,則胞宮排出經血受阻,經血下行不暢而生痛。故沖任不通為痛經之直接病機,通調沖任也就成為治療本證之緊要環節;(2)調整臟腑之機能以為沖任、胞宮恢復正常行經提供物質源泉和動力。原發性痛經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重要關系。《傅青主女科》認為痛經與肝、腎、脾有關。腎藏精,主生殖。脾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腎精充盛,化生天癸,在后天之精的充養之下促成月經。脾腎陽氣之溫煦又為胞宮的生理功能提供動力。若腎精虧虛,脾虛無力運化則胞宮失養,若脾腎之陽不足,不能溫煦胞宮,則易生內寒,或無力抵御外界之寒氣,寒凝胞宮,經血受阻而生痛。肝藏血,主疏泄。經血的化生有賴于肝之藏血,經血的排出又有賴于肝的疏泄功能。若肝血不足,則經血化生無源,若肝的疏泄失職,則經血難以排出,停滯于胞宮而生痛經。故調整脾、腎、肝之功能,溫腎、健脾、疏肝有助于從根本上治療痛經。
在沖任二脈使用提捻的手法而不用按壓法,其優勢在于:(1)更好的實現補泄的不同手法,自上而下提捻為泄,自下而上提捻為補,往返提捻為平補平瀉。相對于在單個穴位的點按更容易實現補泄手法之不同;(2)提捻的手法有使內寒通過提的動作由里而表,再通過捻動的動作將其發散。操作時醫者可感到手指間有寒氣外散的感覺,病人可感到小腹發熱;(3)該手法效率較按壓法高甚多。手法可同時作用于沖任二脈及足少陰腎經;(4)由于痛經的主要病機為瘀,故提捻法為動,而按壓法為靜,靈動的手法更有利于通調沖任脈,避免了經氣的澀滯。
4手法操作要領
4.1寧失穴,勿失經
師老在該病治療中始終貫穿“寧失穴,勿失經”的原則。經絡為臟腑之間、臟腑與外界之間聯絡之通路,臟腑之異常可在相應經絡、穴位上形成一些小的結節、條索即陽性反應點。這些陽性反應點是診斷經絡、臟腑機能異常之要點,同時也是對經絡、臟腑進行治療的點。而這些陽性反應點有的在穴位上,有的在某穴附近。故師老常在一段經絡上邊理揉,邊移動,在反應點處稍作停留以重點刺激,在無異常的區域則一帶而過。往往陽性反應點的減少和消失與病程之好轉成正比,這一現象也有助于把握患者病情好轉的程度。
4.2尋找筋結點
在穴位上進行理揉的方法,要注意仔細尋找需要操作的經絡或穴位附近的細小結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按之患者可有明顯酸痛、喜按的感覺。較大的結節用拇指端進行理揉,較細小的結節用拇指偏鋒進行理揉。直至將其消散。理揉法是指操作時,將結節按壓住后順經絡的走形方向進行滑動,以達到通經絡之閉塞的目的。
5原發性痛經預防與調養
(1)注重經期保健,經前及經期忌生冷,慎起居,勿游泳、涉水,防止寒邪入侵。(2)平時調暢情志、樂觀豁達,消除經前恐懼心理,正確對待疾病。(3)月經期間保持身體溫暖。疼痛時,也可對腹部進行熱敷,一次數分鐘。可以加速血液循環,減輕盆腔充血。應多喝熱水,喝些熱的紅糖鮮姜水,可以祛寒,有利于減輕疼痛。
6典型病案
患者,女,30歲,未婚,未育。主訴:痛經10年。病史:經前1~2日出現小腹冷痛,痛引腰骶,得溫痛稍減,常需服用止痛藥方可忍受。經血量少,有血塊,色暗。伴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小便清長。曾數次到其他醫院就診,做婦科檢查后診斷為“原發性痛經”,給予藥物治療,效果改善不明顯。查體:面白,舌質暗,有瘀斑、苔白,脈沉緊。診斷為原發性痛經。按照“提捻沖任法”為其治療15次后痛經未發做,其后2個月的隨診未復發。
該患者為素體脾腎陽虛,陽虛生內寒,內寒引動外寒入里,客于沖任脈而導致沖任脈氣血凝滯而致痛經。脾腎陽虛,無以溫煦,則見面白,畏寒肢冷,脾陽不足,升清無力,則見神疲乏力,腎陽不足,不能溫煦下焦,則見小便清長。寒邪入里,寒主收引,凝滯氣血,則見經血量少,有血塊。同時,經血量少另一原因為其病程日久,沖任脈長期不通,致胞宮失養所致。該患者病程日久,必然使其精神抑郁,肝氣郁滯,故其舌質暗而有瘀斑。故本證的治療原則為通調沖任,并疏肝、健脾、益腎。補虛瀉實,溫里散寒,通補兼顧。在此病例的治療中重點運用提捻沖任通沖任脈中瘀閉之氣血,點揉膈俞穴、三陰交以活血祛瘀,擦命門穴、八髎穴以溫腎助陽、暖宮散寒,分推胸脅、按揉期門穴、肝俞穴、膽俞穴并推按太沖穴以疏肝,助肝之疏泄以加強疏通沖任之瘀閉的作用。其中提捻沖任的手法可直接作用于沖任脈這一直接導致痛經的病位,通過提而捻之的手法將沖任中之寒氣透而散之,以疏通沖、任二脈。其他手法則起到加強這一作用的同時通過調整臟腑機能,為沖任和胞宮提供能源和動力,諸法協同,起到健脾、溫腎、疏肝,通調沖任之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8):131-136.
[2]陳瓊,張婷婷.原發性痛經的相關因素與治療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學,2013,34(20):3208.
[3]李娜,秦淑芳.從沖脈論治婦科病之體會[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5):815.
(本文編輯:蒲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