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鎖芳教授治療惡性胸水的臨床經驗
李兆榮劉華平
【摘要】總結史鎖芳教授治療惡性胸水的臨床經驗。惡性胸水多由正氣不足,痰瘀毒聚胸脅,水液積蓄,毒聚飲停而成,與肺、脾、腎、肝關系密切。中醫藥治療惡性胸水能改善癥狀、減少胸水生成、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的時間、配合放化療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史師善于從溫陽利水、疏肝活血和胃、善用芫花、辨證化裁方面治療惡性胸水,并附以典型病案,以示其臨床經驗。
【關鍵詞】惡性胸水;史鎖芳;臨床經驗;中醫療法
【中圖分類號】R249
作者簡介:李兆榮(1983- ),女,碩士,住院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E-mail:flyencourage2005@163.com
收稿日期:(2014-05-08)
作者單位:213300 江蘇省溧陽市中醫院腫瘤科
史鎖芳教授是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江蘇省中醫院呼吸科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藥治療肺系疾病30余載。在臨床實踐中,勤求古訓,博采眾長,勇于創新,在診治惡性胸水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侍診其左右,親歷言傳身教,獲益良多,茲將其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1對惡性胸水的認識
惡性胸水是多種惡性腫瘤中后期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常因大量胸水壓迫肺組織引起呼吸困難,影響呼吸、循環,加速病情惡化。臨床治療較為棘手。西醫治療上多采用反復胸腔穿刺放水,胸腔內注射化療藥或抗腫瘤輔助藥。但臨床療效不佳,就如割韭菜,割一茬,長一茬,給患者經濟及心理上帶了極大負擔。
史教授多年來精研岐黃之學,深究仲景方術,認為癌性胸水歸屬于中醫的“懸飲病”。該病多由于吸入穢濁之氣或久吸煙毒,邪毒滯留體內,損傷臟腑,或正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致氣血水運行失常;或情志所傷,氣機不利,氣血痰濁壅滯,導致痰瘀毒聚結,邪毒流于胸脅,阻滯三焦,水液停積,留于脅下而發為懸飲病。結合前賢古訓,提出懸飲病與肺、脾、腎、肝密切相關,提倡溫陽化氣利水。重視辨證論治,結合個人具體情況,扶正與祛邪相結合,注重標本緩急。治療上多采用中醫治療為主,輔以西藥,從臨床上看療效顯著。史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中醫藥治療惡性胸水在改善癥狀、減少胸水生成、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的時間、配合放化療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2治療經驗
2.1溫陽利水
《金匱要略》云“飲后水流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素問·經脈別論篇》曰“飲人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金匱要略·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結合中醫經典的論述,經過多年臨床探索,史教授悟出:懸飲與痰飲流異而源同,多由人體陽氣虛弱或困遏,運化失司,氣化無力所致,亦總屬陰邪,遇寒而凝,得溫則行。所以治療懸飲,須從本而治。溫藥能振奮陽氣,開發腠理,通行水道,使人體恢復正常的水液運化狀態,減少懸飲的生成[1]。對于已成之飲邪,用溫藥使人體陽氣得以振奮,三焦得以通利,大氣得轉,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痰飲自然得消,飲不復聚。溫藥不可拘泥于溫性的藥物,辛溫、苦溫、甘溫等溫性方劑亦當在內。因此史教授治療上提倡溫陽利水,選方多在苓桂術甘湯基礎上辨證加減。
2.2重視疏肝活血和胃
因懸飲結于胸脅特殊位置,兩脅又為肝經所過部位,水流胸脅,阻遏氣機,津液輸布代謝障礙,水飲停聚。氣機不暢,又可血行受阻,易出現瘀血內阻,《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謂:“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水血生理上皆為陰,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狀態下水病可致血瘀,血瘀可致水病。
史教授認為惡性胸水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用藥上不主張用大劑量攻瘀破血之品,以防腫瘤生長、轉移。疏肝時常加入佛手、八月札疏肝行氣,認為這些藥理氣不傷陰,且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活血時,多選用丹參、赤芍、白芍,使其活血不傷正,養血不滯血,祛瘀生新,使血脈通利而胸水逐漸消退。處方注重簡約,用藥輕清醇正,忌用大溫大燥,遣藥用藥以脾胃受納為度,主張脾宜升健,胃宜通降,補中寓瀉,兼顧瀉肺豁痰,以固本清源。
2.3善用芫花
《本草綱目》曰“(芫花)治水飲腸澼,脅下痛”、“芫花留數年陳久者良。用時以好醋煮數十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曬干用,則毒滅也。或以醋炒者次之”[2]。《名醫別錄》“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3]。《醫方集解》“芫花、大戟,性辛苦以逐水飲,甘遂苦寒,能直達水氣所結之外,以攻決為用,三藥過峻,故以大棗之甘以緩之,益土所以勝水,使邪從二便而出也”[4]。史教授歷來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精研本草,曾3年研究10余部本草書籍,對臨床常用中藥了然于胸,尤其以芫花最為突出。根據多年本草知識的積累,臨床反復驗證,體會出芫花瀉下逐水治療惡性胸水的治療精要。
芫花藥性峻猛,瀉下逐水,祛痰止咳,善瀉胸脅停飲[5]。史教授認為有是證,用是藥,癌性胸水頑固難消,非重藥峻劑難以取效,只要辨證準確,遵循個體化原則,掌握好藥物的用法用量,同時注意中病即止,時時顧護胃氣,可達胸水消退,正氣不損的臨床療效。因芫花藥性迅猛,多選用醋制芫花,多在正氣尚旺,納食可,反復胸水,反復胸腔抽水,舌體胖大,脈沉弦有力的患者中使用。臨證時常在溫陽利水方劑中加入芫花0.5~3 g(煎劑),然后紅棗湯送服,抓住時機,中病即止,以免傷正,常效如桴鼓。因芫花峻下逐水,對于芫花使用出現陰傷者,常加入當歸芍藥散、豬苓湯育陰利水。
2.4辨證化裁
史教授對于惡性胸水,秉持溫陽化氣利水治療大法,辨證絲絲入扣,靈活化裁加減,治法上步步為營,常療效顯著,為病人所稱道。對于癥見胸悶、呼吸急促、畏風自汗、懶言少動、咳嗽無力、形弱神疲、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屬肺脾氣虛,方中常加入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參蘇飲益氣健脾化飲。臨證時見胸悶、氣短心悸、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舌體胖大、苔少,脈沉細弱,辨證為脾腎陽虛,常選用張氏復元丹(炙附子、炒白術、肉桂、吳茱萸、炒川椒、茴香、木香、姜制厚樸、澤瀉、肉果、茯苓)[6]、實脾散、真武湯溫陽化飲。對于胸悶、呼吸不利、胸痛干咳、口干咽燥、煩躁易怒、午后潮熱、顴紅、手足心熱、小便赤少、舌紅苔少,脈細數的肺腎陰虛證,治宜育陰利水,選用大補陰丸、豬苓湯、當歸芍藥散加減。癥見胸脅刺痛、胸悶不舒、呼吸不暢、或有悶咳、面色晦黯、唇舌紫斑、脈澀、辨為瘀血飲停,加入復元活血湯化裁以祛瘀化飲。對于身體壯實、大量胸水、聲高語亢、舌體大苔膩者提示邪實正未虛,多予疏鑿飲加瓜蔞皮、葶藶子、冬瓜皮、車前子瀉肺利水;兼見元氣未傷,陽水便秘脈實,加用禹功散(黑牽牛、茴香、木香)或三白散(白牽牛、桑白皮、生白術、陳皮、木通)瀉下逐水。惡性胸水乃邪毒所致,史師在治療惡性胸水時,常結合現代藥理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貓爪草、山慈菇等清熱解毒抗癌之品,或加用炮山甲、露蜂房增強攻毒消腫、通絡止痛之功,直接針對胸水產生的根源,使邪毒去、癌毒清,水液輸布恢復常態,胸水吸收或減少,邪去正安。
3典型病例
患者,女,72歲,患者半年前因“咳嗽氣促”在江蘇省中醫院住院治療,查胸部CT平掃示:右下肺癌伴右肺阻塞性炎癥,右側胸腔積液,右胸膜轉移,縱隔淋巴結轉移。纖維支氣管鏡病理示:鱗狀細胞癌。予GP方案化療(吉西他濱1.4 g,第1、8天+順鉑30 mg,1~4天)。化療后反應較大,不能耐受拒絕再次化療,半年來因胸腔積液反復住院抽液。2010年5月20日求治于中醫。2010年5月20日查胸腔B型超聲示:大量胸腔積液。刻下:咳嗽、咯痰、痰少而黏,稍有胸悶,神疲乏力,納食尚可,小便偏少,舌質體胖邊有齒痕、少苔,脈沉弦。西醫診斷:右下肺鱗癌伴轉移,右肺阻塞性肺炎,右側惡性胸腔積液。中醫診斷:懸飲。辨證:氣陰兩虛,毒瘤內結;治以益氣養陰,利水解毒。方藥:太子參15 g、生白術30 g、茯苓15 g、桂枝10 g、豬苓30 g、澤瀉30 g、阿膠10 g烊化、白芍15 g、當歸20 g、山慈菇15 g、半邊蓮20 g、芫花2 g、葶藶子15 g、露蜂房10g、炒麥芽30 g、紅棗湯送服。7劑,水煎服,早晚分服。二診:服上藥后患者訴胸悶消失,咳嗽減少,痰能咳出,精神轉佳,小便增多,舌紅有齒痕,脈如故,上方加入八月札10 g、佛手10 g。之后患者一直在中醫門診治療,2月后復查胸腔B型超聲示少量積液,未曾住院抽水。
參考文獻
[1]陳凡,宣麗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認識與運用[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24(5):6-9.
[2]李時珍.本草綱目[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315.
[3]陶弘景,尚志鈞,尚元勝,等.名醫別錄[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85.
[4]汪昂.醫方集解[M].方向明,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77.
[5]雷載權.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04.
[6]張璐.張氏醫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09.
(本文編輯:董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