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鷹,沈青川,胡 博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長沙410075)
由于我國政策的宏觀調控和對于土木工程建設市場的持續投入,我國城鎮建設和公路鐵路建設市場持續火熱,土木類大學生的就業率持續走高。以中南大學為例,近六年來土木類大學生初次就業率均達到95%以上。然而,對于重點高校的土木類大學生而言,其目標已不僅僅停留在找工作上。筆者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數據分析、文獻研究等方式研究發現,新時期重點高校土木類大學生的就業現狀正在發生著顯著變化。本文就新時期重點高校土木類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作深入剖析,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探討,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本文重點選取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中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國家“985工程”部省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首批“2011計劃”高校,國家“111計劃”23所入選高校最核心大學之一[1]。學校土木工程學科在教育部最新的土木工程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七[1],土木工程專業尤以道路與鐵道工程和橋梁與隧道工程為優勢專業方向,常年服務于國家鐵路建設市場和高速公路建設市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在業內擁有很高的認可度,培養的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備受用人單位青睞,即使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本科畢業生仍然供不應求。
本文具體以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08-2013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流向情況為背景,對2014屆畢業生采取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發放調查問卷650份,回收問卷647份,其中有效問卷577份(男生506份,女生71份,男女比例約為7:1,符合實際情況),有效回收率為88.8%。調查問卷設計時優先遵循客觀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原則[2],問卷調查主要包括畢業生基本信息情況、擇業觀念和擇業期望三方面內容。
通過對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2008屆到2013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統計分析可知,本科畢業后選擇保研、考研或者出國深造的學生比例持續增加,2008屆為21.17%,2011屆為29.86%,到2013屆,創紀錄達到32.57%。對2014屆本科畢業生去向意愿的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也顯示,目前已保研和準備考研或出國的畢業生比例達到50.89%,超半數的畢業生有繼續求學的意向,這與現在土木建筑市場施工一線技術人員大量短缺形成鮮明反差。
此外,通過文獻調研和與其他高校就業指導教師交流探討發現,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在重點高校的土木工程院系尤為突出。通過進一步深入分析,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原因。
2.1.1 學生科研興趣濃厚
從我國土木行業科研背景而言,隨著我國土木工程市場的高速發展,大量科技創新涌現,很多領域的理論與技術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技術的發展延續和創新需要大量高水平科研人才。科研背景的轉變使得本科生更愿意繼續求學發展。從重點高校科研氛圍而言,重點高校濃厚的科研氛圍使部分本科生在求學階段就可以接觸到科研項目,隨之產生的科研興趣和提升的科研能力,使得本科生更傾向于留在高校或科研單位繼續學習深造,以期在土木工程專業領域做出理論突破和技術創新。
2.1.2 擇業范圍相對較窄
目前我國土木專業就業形勢雖然較好,但畢業生的就業選擇范圍相對較窄,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單位、部分施工監理單位和極少數房地產企業,而設計單位、科研單位和業主單位基本不招錄應屆本科生。施工單位的工作條件相對艱苦,地域相對偏遠,流動性較大,福利待遇較差,使得部分學生在初期的職業規劃上選擇繼續深造,以期獲得較高的就業起點、較穩定的工作環境、較好的發展平臺和較理想的福利待遇。
2.1.3 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
部分學生自視為重點大學的高材生,存在眼高手低、不愿到基層就業的思想,他們的職業規劃不清晰,就業價值觀念狹隘。“想去的單位不愿簽,愿意簽的單位不想去”。這類學生最后為了逃避眼前的擇業困難而盲目地選擇考研。
全球性的人口增長以及城鄉遷移的進程使可持續發展理念被廣泛接受,能源、潔凈水、清潔空氣、廢物安全處理以及交通方面的需求將進一步推動環境保護及基礎設施建設。
2.2.1 對土木工程人才形成多層面要求
上述問題與機遇要求土木工程師在工程實踐、科研開發等領域開展學科內、跨學科以及多學科的交流合作,土木工程師應定位為:社會、經濟與環境發展的規劃者、設計者、建造者和運營者;自然環境及資源的管理者;公共、私人、學術領域理念與技術的創新者與整合者;自然災害、突發事件與其他風險的管理者;討論和制定公共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決策的倡導者。
2.2.2 除已有專業技能外,綜合能力要求提高
需要提高如下幾方面的綜合實踐能力:作為工程基礎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力學和材料學;結構、設施和系統的設計理論;風險識別、基于數據和知識、概率以及統計學的風險或不確定性;社會、經濟和自然界的可持續發展;政治、法律法規、金融方面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知識;所有權的法律形式、利潤、收入報表與資產平衡表、決策或工程經濟以及市場營銷等的商業基礎知識;包含經濟學、歷史和社會學在內的社會科學。
2.2.3 要求具備優秀工作態度與素質
發現機遇,實現機遇的創造性和開拓精神;對個人和集體目標、團隊利益負責的精神;終身學習的進取精神,探尋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革新并努力完善現有技術,推廣新技術;面對挑戰和挫折,具有的樂觀主義精神,承擔責任、規劃前景、堅持信念、靈活處理工作;對他人權利、價值、觀點、財產、所有物和感受的尊重和寬容;凡涉及到損害公共健康、安全、福利等問題時,堅持自我約束、毫不妥協的精神。
2.3.1 專業信心加強,擇業期望升高,注重自我價值實現
通過調查發現,中南大學2014屆土木類畢業生中有92.68%的學生畢業后首選土木工程行業領域的工作,有58.57%的學生對土木專業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可見,學校土木類大學生對專業滿意度較高,對土木工程專業的前景看好,擇業態度積極,自信心強。其中,60.16%的男生表示喜歡土木行業,56.17%的女生表示愿意或者接受土木行業。相比女生,男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喜歡程度更高,對從事土木工程專業的前途更有信心,這與土木工程行業的工作性質有關。
在對2014屆畢業生的薪酬期望值調查中發現,41.57%的畢業生年薪期望值是5~8萬,占據主流,年薪8~10萬,約占39.35%。大多數畢業生對就職首年的年薪期望值較理性,只有19.08%的畢業生首年的年薪期望值超過10萬。但是畢業生對就職三年后的年薪期望值普遍較高,10萬以下的僅占3.75%,15萬以上的高達46.43%。可見,畢業生對土木行業發展很有信心,并認為“錢景”樂觀。畢業生對就職初期薪酬期望值較理性,中遠期期望值較高,說明多數學生上進觀念較強,期望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自我價值。
2.3.2 注重個人發展,兼顧家庭,擇業偏于穩定
通過對畢業生擇業主導因素的調查發現,排在前三位的因素依次是單位實力和個人發展空間(占46.30%)、工作地點與環境(占27.88%)、薪酬和福利待遇(占21.51%)。將近一半的畢業生選擇就業單位時首要考慮發展空間,這說明畢業生注重個人發展,期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在對工作地點與環境的選擇上,54.26%的學生傾向于選擇離家近的城市,只有18.97%的學生選擇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這種現象與前幾年畢業生爭進一線城市有所不同。一方面,目前一線城市房價高,生存壓力過大,應屆本科畢業生沒有較大競爭力,而隨著土木行業的發展,二三線城市也蘊藏著大量機會。在家鄉附近的區域中心城市,利用家庭的人脈資源有可能會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近年來的畢業生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希望子女畢業后可以到離家近的地方工作,畢業生也希望可以在工作的同時盡量照顧父母。對工作單位的性質選擇上,目前畢業生的首選是設計單位。女生在單位選擇意愿方面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設計單位(占54.24%)、行政事業單位(占 20.34%)、業主單位(占 13.56%),男生則分別是設計單位(占 31.84%)、施工單位(占30.10%)、業主單位(占21.17%)。從整體看,目前畢業生擇業時更傾向于工作地點在城市附近、工作時間相對固定的單位,在這方面女生比男生表現得更為在意,可見目前畢業生擇業偏于穩定,希望兼顧家庭。
由于近年來土木工程行業的持續火爆,土木類大學生就業率持續走高,從表面看就業形勢一片大好,一些院校放松了對土木類畢業生就業情況的關注。根據本文的調研情況可以發現,目前高校(尤以重點高校為主)土木類畢業生的就業出現了新的矛盾,即畢業生日益上升的就業期望值與土木行業相對艱苦的就業條件之間的矛盾。現在的學生普遍希望去區域中心城市等發達地區,從事相對穩定和福利待遇較高的工作,而土木行業大量的人才缺口是公路、鐵路等大型基礎建設施工現場的施工技術人員和施工管理人員,這些工作崗位大多在偏遠山區,工作環境相對惡劣,待遇也較差。造成這種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結合中南大學的實際情況分析,認為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并分別提出應對措施。
3.1.1 欠缺吃苦耐勞精神
調查發現,不少學生對土木行業的工作性質認識不清,認為到施工現場工作等同于“搬磚”,不愿意下基層,特別不愿意到西部偏遠地區工作。這與該校目前的生源結構有一定關系。對2014屆畢業生的生源結構進行調查發現,隨著90后獨生子女進入大學,作為近年相對熱門的土木工程專業,54.74%的生源來自城鎮,自認家庭狀況良好的生源比例高達57.17%。這些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相對薄弱,不愿意到偏遠地區的生產一線就業。
3.1.2 欠缺職業生涯規劃
現在的畢業生擇業傾向于城市相對安穩的工作,而真正清楚職業規劃的畢業生僅占小部分,大多數畢業生只是盲目地跟風于“擇業領袖”,并不清楚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如2013年秋季某知名地產企業在中南大學召開的專場招聘會,招錄指標僅有7人,現場卻火爆異常,人數高達上千人。而與其同期舉行的某國有大型施工企業的現場招聘會卻無人問津。筆者在對中南大學土木院2014屆已簽約的275名同學進行調查發現(截止到2013年11月底),70.91%的學生簽約中建系統,而作為與中南大學有著悠久歷史淵源和合作的中鐵系統所簽學生僅占9.82%。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部分學生認為中建系統的施工項目主要集中在較發達的城鎮區域,起薪較中鐵系統要高,工作生活環境較便利,所以愿意與該單位簽約。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是跟風身邊的同學,而對該單位是否適合自己卻并不清楚。
顯而易見,眾多同校應屆畢業生集中到一個單位是不合理的。從單位而言,過多校友集中在同一個單位較容易結成“小群體”,增加單位的管理難度,不利于單位的政策執行和長遠發展;從畢業生而言,面對相同的晉升機會,同學之間陷入內部競爭,不利于自身發展;從學校而言,同校應屆畢業生集中于同一單位不利于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提高社會認可度和學校自身的學科發展。
3.1.3 缺乏社會實踐經驗
土木工程專業具有學科方向多、專業口徑寬、綜合性強、人文素質要求高等特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實踐教學是土木工程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現行的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雖然不斷更新,但依然無法滿足土木行業對于員工的要求。很多單位招收畢業生后,還要對其進行再培訓,以便他們掌握上崗所需的必要技能。
3.1.4 缺乏綜合能力,學術壁壘明顯
土木行業相對應的各類職務對于畢業生的綜合能力有著不同層面的要求,而在本科生階段,學生往往將大量時間與精力投入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致使其在管理、法律、文案等各方面有所欠缺。從學科角度出發,“學科壁壘”可界定為基于學科自身知識、文化、研究范式的差異性,學科組織和管理的障礙,學術權益的分割及學術人本身能力或素質的局限而造成的學科間對話、交流、理解、合作上存在的種種界限、隔閡和障礙。而“學科壁壘”的存在,極大限制了學生對于自身的綜合建設與培養。
3.2.1 加強就業觀教育,鼓勵學生服務基層與西部地區
針對大學生欠缺吃苦耐勞精神的問題,高校應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鼓勵學生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發展相統一,立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才干,實現人生的抱負和價值。目前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在逐步實施中,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為土木類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機遇和發展空間,政府出臺了大量政策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就業。學校應切實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指導畢業生對相關政策進行學習,促使學生真正轉變傳統就業觀念。
3.2.2 加強職業規劃教育,鼓勵多元化就業
結合對畢業生工作地域、工作單位選擇的調查,高校應加強畢業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在大一剛入學就進行新生職業教育,從大一到大四開展貫通式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本科教學與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職業偏好和發展目標,增強職業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引入本科生科研導師制,通過導師指導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和學科競賽等,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鼓勵有實力的學生本科畢業后繼續求學,幫助想就業的學生確立清晰的職業規劃藍圖;學校層面應充分調動資源,積極拓寬就業市場,豐富就業渠道,逐步實現畢業生的多元化就業,使畢業生就業完成由量到質的提升。
3.2.3 加強校企合作,發展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建立本科生實習基地
加強校企合作,在培養方案的制定上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數,在四年的培養方案里,壓縮出幾個月甚至一學期的企業實習課時,實行現場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定期邀請有關專家和企事業人員進行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講座,拓展專業知識,將職業發展與土木行業發展方向相結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交流平臺。對企業而言,一方面可以解決目前工程單位施工現場缺乏技術與管理人員的問題,另一方面為單位物色合適的員工提供條件。對學生而言,通過生動的現場學習,可以深刻體會課本上所學的知識,對將來的工作生活有一個感官的認識,盡早清楚自己的職業規劃。對學校而言,發展校企聯合培養制度是加強校企合作的有力手段,有利于學校減輕教學負擔、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3.2.4 統籌多學科資源,發揮就業綜合優勢
3.2.4.1 加速融通學科壁壘
中國高校學科壁壘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組織結構的固化、人為地強化和制度的僵化,這些因素是學科壁壘問題惡化的現實助推力。因此,新形勢下高校應著眼于整個“靜力學的高等教育學”學科體系的劣根性,從源頭上和整體的架構上著手分析,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本文在這里引入錢學森以系統論思想而形成的教育理念,以期解決這一問題。
3.2.4.2 借鑒優秀理論知識
“系統科學是關于整體涌現性的學問,從基礎理論動力學看,整體涌現性主要體現在系統的穩定態上,把握了穩定態就把握了系統的整體涌現性。”從就業角度而言,其綜合集成性的特點對畢業生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南大學作為國家重點高校,有多學科相互交叉、多元化知識相互融合的絕對優勢。因此,在就業指導與培養上,要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通過跨學科、跨院系開展一系列活動,進一步融合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之間存在的差異,為學生就業創造更大優勢。
土木行業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緊密結合,土木類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問題,不能因為近年來大好的就業形勢而漠視。其實,正是由于近年來土木行業的持續發展,畢業生就業已經由之前的保證就業率問題發展為如何提高就業質量的問題。高校就業工作人員應建立科學的動態監控體系,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并分析處理,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就業。
[1]陳劍,張野,王聰,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就業取向與職業規劃調查[J].中國地質教育,2011(4):107-110.
[2]侯麗萍,鄧思清.新形勢下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調查和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8):2.
[3]劉先鋒,鄒碧海,袁華,等.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就業指導探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0(3):168-169.
[4]陳立富,石磊,王蕾,等.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分析及其解決[J].職業教育研究,2008(12):134-135.
[5]黃斌.土木工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6.
[6]劉希亮.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研究[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49-151.
[7]羅元云.高校學科壁壘融通的大智慧[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