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瑩 郭錦明 張 艷 朱燕麗 許玲玲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多見于老年人的常見病,隨著社會發展,高齡患者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高齡患者身體機能較弱,常伴有多臟器功能損害和嚴重骨質疏松,治療難度較大。應用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可以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動,減少因長期臥床所致的并發癥。2010年1月~2014年3月,對我院收治的36例高齡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經積極手術護理配合,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齡75~97 歲,其中90 歲以上12例。受傷原因:行走時跌倒25例,車禍傷11例。右側21例,左側15例。均為新鮮骨折。按Evans-Jensen分類:ⅡA 型8例,ⅡB 型15例,Ⅲ型13例。其他合并癥:高血壓病28例,冠心病26例,腦梗死18例,肺心病18例,慢支肺氣腫16例,糖尿病6例,脊柱、骨盆骨折各1例。兩種或兩種以上合并癥患者23例。從受傷到手術時間2~16 d,平均6.07 d。
1.2 方法
1.2.1 術前訪視 巡回手術護士術前訪視患者,了解其基本情況,各臟器功能,基礎疾病的狀況,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性格特征、心理狀態、文化程度及經濟狀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麻醉方式以及麻醉和手術的體位,提出需要其配合的注意事項,盡量消除患者對手術、麻醉的恐懼感。梁燕嫦等[1]研究報道,對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患者抑郁、焦慮等因子評分明顯降低,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護理人員作為與患者和醫師溝通的橋梁,術前對各方面給予積極主動的溝通,能有效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率[2]。
1.2.2 術前核對 查看手術部位是否做好標記,核對術中用藥及術前談話是否簽字等,保證手術安全。患者進手術室后,對照“手術安全核查表”上的內容,由麻醉師、手術醫師、護士三方核對無誤后方可進行操作。患者取平臥位,為患者建立周圍靜脈通道,并連接術中監護電極。協助麻醉師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同時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避免受涼。
1.2.3 體位的變換及固定的護理 手術體位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手術能否順利進行,是手術成敗的關鍵,由麻醉師和手術醫師共同協助完成。由于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統的退化,多數合并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對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反應性差,術中循環系統波動大,易誘發各種并發癥及意外,所以變換體位時要隨時注意心率、血壓等變化。本組36例中,選擇全麻24例,椎管內麻醉12例,手術均在健側臥位進行。全麻患者的體位:在麻醉后由平臥到健側臥位;椎管內麻醉:是在麻醉前由平臥到健側臥位。安全固定:在恥骨聯合及腰骶部用骨盆固定器固定,保持身體與地面垂直,軀干縱軸與地面平行。健側腋下、側胸部用大小合適的體位墊,防止臂叢神經受壓,患側上肢置手架軟墊上。根據患者的體型選擇腋下體位墊的大小,避免骨盆傾斜,墊高了患側髖關節向下傾斜,造成患肢比健側肢體長的假象;反之,墊薄了造成患肢比健側肢體短的假象,會給手術醫師術中評估肢體的長短帶來影響,亦可引起臂叢神經受壓。支撐固定骨盆時要注意不影響術野及術者操作,恥骨聯合處的墊應避免腹股溝部的血管神經受壓,觀察下肢血運,以免影響下肢靜脈回流。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不同于股骨頸囊內骨折,骨折粉碎移位,搬動患肢時動作一定要輕柔,應盡量把患者的創傷疼痛減少到最輕。
1.2.4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高齡患者在麻醉和手術過程中受麻醉藥物的影響,手術創傷、出血、缺氧、水電解質酸堿失常等,都可引起心率紊亂,甚至出現心臟驟停。由于骨疏松,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傷后及術中出血往往較多,尤其是在擴髓過程中,容易造成血壓下降,術中要注意出血量的觀察。本組患者全采用的是骨水泥假體柄,要注意骨水泥對人體的毒性反應,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如有血壓下降、心率增快、心排血量減少等毒性反應時,要積極配合處理。
1.2.5 預防感染的護理 感染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最危險的并發癥,高齡患者手術后的感染率高于年輕人,這是因為高齡患者中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因此,術中預防感染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環境管理:安排在潔凈層流手術間,限制手術間人數,關閉手術間門,保持環境清潔,門上懸掛“人工關節手術中”,提醒不必要的人員不要進入。物品管理:人工關節假體由供應商提供,使用之前,仔細檢查有效期和包裝袋的完整性、有無漏氣及破損,外送器械提前1 d 由供應室清洗、滅菌,并作生物學檢測,杜絕外源性細菌污染。拆包裝前與臺上主刀醫師、洗手護士核對規格、型號,以免弄錯人工關節假體,造成不良后果。
1.2.6 術中配合 器械護士要了解手術的全過程,除了準備好器械物品外,要了解手術者的手術特點,以利于更好地配合。在下肢懸吊皮膚消毒時,將足尖旋向上稍作牽引并做好保護,以避免膝關節向前彎曲患肢掉落,鋪巾單時膝以下雙層無菌巾包裹,無菌繃帶包扎牢靠,以免在手術操作搬動肢體時松脫,術區及膝以上均用皮膚保護粘貼巾貼好。準備一次性吸引器管2~3 根,防止術中堵塞,可以隨時更換。連接好一次性電刀接頭及吸引器管。術中的專用工具有:擺鋸、股骨頭取出器、咬骨鉗、骨刀及錘子等,因股骨轉子間骨折,術中要固定大轉子,還要準備好粗鋼絲及鋼絲鉗、鋼絲剪。本院采取的是小切口改良后外側入路,應用雙動頭、骨水泥型加長柄,其中29例采用了特制的股骨粗隆柄假體。取出的股骨頭,測量其直徑并記錄大小。清理關節腔,圓韌帶附著處止血,遞上一無菌紗布填入關節腔。整理好人工關節專用器械,逐級擴髓,注意擴髓過程中髓腔內出血量,吸引器管隨時會堵塞,巡回護士協助保持管道通暢。植入假體柄時因無小轉子的解剖標志來指導“前傾角”,則以股骨額狀面為標準向前旋轉10°~15°:即將患肢屈膝90°并內旋至小腿與地面垂直(足底朝上),以與小腿垂直方向再前傾10°~15°。選擇并驗證假體柄的大小,準備一點狀復位鉗給術者,將大轉子骨折塊臨時復位,使股骨頭的旋轉中心平大轉子頂點。滿意后沖洗髓腔,骨水泥固定假體柄。巡回護士協助提前接好沖洗搶,配合術者攪拌骨水泥,骨水泥固定假體柄時,提醒麻醉師及巡回護士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選擇比取出的股骨頭直徑略小1~2 mm的雙動頭,先用標準球頭試模,測量兩膝及足跟的長度與消毒前對比,以球頭的加減號再來調節頸部的長短。清點并取出關節腔內的紗布后牽引復位,準備好電鉆裝上直徑2 mm 克氏針及鋼絲,將大轉子骨折塊復位固定。檢查關節各方向的活動,沖洗關節腔,置負壓引流管一根,逐層縫合切口。
1.2.7 重視術畢患者的搬動與轉運 松開骨盆固定器,逐步放平身體,由側臥90°位變為平臥位時,除要注意因改變體位過程中循環系統等的變化外,還要注意防止關節的脫位。搬運護送患者應由手術醫師麻醉師護士及護工一起完成,保持患肢15°外展中立位,防止內收內旋[3]。
本組36例患者均手術成功,安全度過圍手術期。手術時間55~135 min,平均78.80 min,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20 ml。術后下床時間2~10 d,平均6.20 d,無并發癥發生。X 線片示骨折大粗隆復位滿意,假體位置良好,隨訪5~56個月(平均42.50個月)無假體松動、下沉,髖關節功能按Harris評分,優20例,良12例,可4例,優良率為88.89%。
股骨轉子間不穩定型骨折,約占髖部骨折的31%~51%。隨著社會的老齡化,伴有嚴重的骨質疏松,更加不穩定的嚴重粉碎性轉子間骨折的發生率正逐年增加[4]。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國內外相關報道逐年增多并得到廣泛應用[1],其優點如下:(1)可避免內固定治療的缺點。(2)創傷基本等同于內固定。(3)術后可早期負重行走,利于護理與康復。(4)無需二次手術取出內固定物。本組病例均選擇在75 歲以上,有嚴重骨質疏松、粉碎不穩定性骨折患者。術后隨訪5~56個月(平均42.5個月),優良率為88.89%。由于高齡患者身體機能較弱,常伴有多臟器功能損害和嚴重骨質疏松,術中的風險增大。術前訪視和與患者溝通、術中對病情的嚴密觀察、體位變換和固定及術中手術護士的精確配合,對手術的成功至關重要。多數學者強調在假體植入前,盡量恢復大小轉子部的解剖結構,以重建股骨矩[5]。本院進行了手術入路的改良,認為轉子間骨折相當于大轉子進行了截骨,大轉子骨折塊牽開后,能得到很好的顯露,同時應用了股骨粗隆柄假體,采取了先植入假體,后再重建大轉子,不重建股骨矩。手術顯露充分,操作相對容易,手術時間短(最短55 min,平均78.80 min),出血量少(平均120 ml)。由于老年患者骨質疏松,搬動肢體時動作要輕,避免造成繼發性損傷。
總之,手術室護士在術前除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及合并癥外,還要求做好體位固定,對手術操作技術、術中器械等要有詳細的認識,做到術中配合熟練,以減少術中并發癥,保證手術成功。
[1]梁燕嫦,歐銀燕,孫燕英,等.高齡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干預[J].護理研究與實踐,2011,8(7):1-3.
[2]林燕斌,何小霞,冼敏瑤.溝通方法在手術室術前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0):63-64.
[3]周利芳,姚惠娟,葛靜美.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配合[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136-137.
[4]張長青.關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當代觀點[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7):611-613.
[5]李 靜.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6):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