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喜 肖永華 王暴魁 馬淑然 劉寶利 賈冕 姜苗 龐博 王世東 朱立 孫慧怡
中醫優秀臨床人才培養,王永炎院士倡導“讀經典、做臨床、參名師”,其中“參名師”,強調多拜名師,學習間接經驗,以傳承學術,提高臨床療效。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參名師”?應該向前輩學習什么?強調師承與強調學術創新是否矛盾?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醫內科教研室與教育處組織專家,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今總結報告如下。
趙進喜教授:
師承自古就是中醫培養的重要途徑,從醫圣張仲景,到劉李張朱金元四大家,葉薛吳王溫病四大家,都有師承。山東周鳳梧教授《名老中醫之路》所載近現代名老中醫,幾乎也都曾得到名師指點。至于今日,雖然中醫院校教育已經實施近九十年,師承仍然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把西醫人才培養比喻為不銹鋼鍋標準生產線的話,中醫則像紫砂陶工藝大師手中的陶壺制作技藝。精品決離不開老師的手把手調教。而且,參名師還需要多拜名師。因為只有多拜名師,才能集眾家之長。正如武俠小說里的武林第一高手,往往都是郭靖那樣的“傻小子”,到處拜師,終可以學有所成,獨步武林。我16 歲入河北醫學院中醫系讀書,私淑劉渡舟、李克紹教授,侍診張貴印、趙玉庸、李恩復等,后又侍診邯鄲名醫韓志和、杜慶云,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階段,師承黃文政、王永炎、呂仁和教授,曾侍診阮士怡、王世福、李少川、柴彭年、王云翮、王德馨、伊永祿、牛元起、武成等,可以說受益良多。為今天從事中醫臨床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王暴魁教授:
學習中醫光背書,沒有老師指導,很難入門。臨床之初,曾見一男青年,患扁桃體炎,眼見扁桃體不是很紅,滋陰清熱卻無效,而另一位青年醫生投用普濟消毒飲加減而愈。曾診治一冬天手掌脫皮患者,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無效,還是這位青年醫生投大劑量生地100 g 等,內服配合外洗,1 周即愈。為什么?原因即為這位青年醫生曾拜師于一地方名醫,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經驗。提示學習中醫,必須拜師。
王暴魁教授:
參名師,應選擇德術并精者,并應事師如父,以讓老師愿意教你。而且應該多拜名師。真正療效好的臨床大師,往往拜過多位老師。我從醫以來,曾跟師張琪、李輔仁、陳以平教授等多位老師,受益良多。有的老師長于《傷寒》,有的老師長于溫病,僅拜一位老師,思路會受到局限。要了解老師的成長歷程,查閱老師論文、講稿,詳讀老師著作等,同時要善于總結與讀書筆記,如此必有利于加深對老師學術思想與經驗的認識。
劉寶利博士:
學中醫確實應該多拜師。我本來是學西醫的,但因為患病毒性心肌炎,經河北名醫高濯風教授應用生脈散加桂圓肉、甘松等得效,遂開始自學中醫,曾深諳細讀國醫大師張琪教授病毒性心肌炎治要并登門拜訪請教,利用周末和休息時間到北京偷師學藝。如許杼、呂仁和教授等老師的處方至今保存。其后,有機會隨北京陳明教授攻讀碩士學位,隨上海陳以平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收獲頗多。后喜讀胡希恕先生著作,而師從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教授。馮世綸先生應用炙甘草湯原方,生地用量60 g,加黃酒,八周時間就治愈我勞累后頻發早搏—二聯律。馮世綸先生數十年低調做人,臨床用經方治病,72 歲開始在網絡上為全國中醫愛好者義務講經方,講胡希恕《傷寒論》,真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目前,全國各地的中醫,都來拜師,互相交流,確實受益不少。
馬淑然教授:
參名師是中醫學術傳承與成才的重要途徑。但傳承什么?首先要學習老師的為人。其次要學習中醫臨床思維。比如一個便秘病人,老師會問糞便情況。稀軟難排,可能是氣虛便秘;大便如羊屎狀,可能是陰虛便秘;如果大便又粗又硬,可能是胃腸實熱,才能用大黃、芒硝。再如對濕疹的病人,除了燥濕清熱止癢外,還需活血,為什么?中醫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這就是中醫臨床思維。第三,要學習藥物用量。比如我老師劉燕池教授常用酒軍3 g,先生體會:生大黃用10 g,可致腹痛,而酒軍入血分,用3 g 即可起到降氣作用,有利于便通。第四,要學習藥物配伍與方劑加減。我們常說失眠可用半夏安神,但如是少苔無苔,則應配合養陰藥。第五,現代藥理研究結果配合中藥功效也有利于提高療效。如老師治療婦科盆腔炎癥常用銀花,即是采納了現代藥理研究成果。另外,注意微觀辨證,結合理化檢查結果,如子宮肌瘤從瘀論治,卵巢囊腫從微觀辨證與宏觀辨證相結合,從痰瘀論治等,有利于解決所謂“無證可辨”者。
王世東教授:
傳承除了應該學習老師醫德、臨床思維方法以外,處方用藥作為中醫臨床思維最中心的內容,學習老師如何用方,如何用藥,包括每味藥用多大量,確實都必須認真領會。許多老先生對藥的理解與教材差別很大,或源于個人經驗,或源于不同的文獻記載,學生一定要善學多問。其實這也是中醫傳承難度所在。
趙進喜教授:
要學好中醫,就要抄方。這是姜良鐸教授常強調的。因為老師學問可能很大,理論講起來也很深奧,但這些理論最終都需要通過處方體現出來。方劑應該說是中醫理論與成果的最高表現形式。許多人說中醫的一方一藥的應用經驗常不可重復。我們說不可重復就說明沒有學到真經驗。天津黃文政教授雖然是腎病專家,但在脾胃病治療方面經驗也很豐富。常用小柴胡湯加降香、檳榔等治療反流性胃炎,應用仙方活命飲治療糜爛性胃炎,屢有佳效。師其意,我們臨床曾治一例,患糜爛性胃炎,胃脘脹痛,時有惡心,舌暗紅,苔薄黃,脈細滑,中西醫雜治無效,投仙方活命飲加蒲公英,14劑,諸證消失,堅持服藥兩個月,至今4年余未復發。可見,真經驗是可以重復的。只是學習老師經驗,要善于總結,體會其著眼點、用心之處,而后再運用于臨床。如果能取得療效,這樣老師的經驗也就成了自己經驗了。再如天津王世福教授治療哮喘習用麻杏石甘湯、千金葦莖散治療哮喘,董國立教授習用射干麻黃湯,武成教授習用旋復代赭湯合五磨飲,患者都很多,療效都不錯,為什么?學習老師經驗需要思考,要善于總結。其實,這里存在一個患者選醫生的問題。素體肺熱盛者,自然會去找王老,素體陽虛者,則會找董老。武成先生從事心身醫學研究,自然情緒不好、氣機不暢的病人多。參名師,只有勤思考,多總結,才能有所獲益。
劉寶利博士:
跟師學習確實需要勤思考,多總結。比如很多人認為遺精、陽萎是腎虛,常用海馬一類補藥。馮世綸教授則常用二加龍骨牡蠣湯,即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再加白薇、附子,白薇清虛熱,附子用黑附片可溫陽。上海徐蓉娟教授常用方:連附龍磁湯,黃連、附子、磁石、龍骨,治療上熱下寒。兩方有類似處。我曾治一例17 歲男孩,乏力、遺精3年,腹痛,大便不成形,怕冷,手腳心熱,考慮上熱下寒,投用二加龍骨牡蠣湯配合黃連湯,3日打電話說遺精如前,服藥兩周后,而獲奇效。可見,學中醫,必須多思考,治療遺精、陽萎等,則未必就要補腎壯陽。
王暴魁教授:
中醫強調繼承,但創新更重要。弟子不必不如師,而且應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傳承基礎上,應該不斷創新。實際上,中醫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發展起來的。假如學中醫,每一個人都從零開始,再自己摸索一輩子,中醫學術如何發展?所以,學習名老中醫經驗,需要具備創新性思維。
馬淑然教授:
中醫傳承,培養創新性思維確實非常重要。我導師劉燕池教授非常推崇朱丹溪,臨床善用滋陰藥,少用附子等。但我曾見耳軟骨炎患者,局部紅腫熱痛,卻見舌淡胖,苔白膩,脈象是寸關滑數尺弱,抗生素治療無效,考慮是陽虛虛陽浮越日久轉化為時熱火毒所致。投用潛陽封髓丹合普濟消毒飲,并取小柴胡湯引經,配合五味消毒飲合清營湯外洗,一周后痊愈。此例為什么抗生素無效?考慮患者陽氣本虛,無力行藥所致。正如明·張介賓注曰“行藥在乎神氣,故施治于外,神應于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可使也。若以藥劑治其內而臟氣不應,針艾治其外而經氣不應,此其神氣已去,而無可使矣,雖竭力治之,終成虛廢而已爾,是即所謂不使也。”又曾見一例,足心熱,而踩踏涼地板感覺不適。目見五色光,大便干結如羊糞,按陰虛治療效果肯定不好,此為陽虛浮越于上,陽損及陰,陰陽兩虛。也是采用潛陽封髓丹配合增液承氣湯,治療一周大效。“做中醫人,鑄中醫魂”,臨床需要有中醫的辨證思維。比如面部痤瘡,額頭部位為主,就要考慮可能與陽明經有關,如不具備胃腸道癥狀,則應想到額頭對應上焦心肺,清心、清肺、清胃,應從整體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時還可結合“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之論以及西醫雄激素高引起痤瘡的認識,清心火,清相火,應用連翹、銀花、丹參、虎杖等。要有包容精神,兼容各家之長,才可提高療效。
趙進喜教授:
陽虛或陰陽俱虛,實際上常伴見龍雷之火上越,或者說虛陽浮越。上海何時希先生整理的何書田醫案等,都常用附子、肉桂、人參、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茯苓等,并與龍骨、牡蠣、磁石、牛膝甚至知母、黃柏同用。這種用藥思路喻昌曾稱之為“爐中覆炭”和“盞中加油”。虛陽浮越,不能單純溫陽,溫陽需和滋陰、潛陽、斂陽相結合,配伍引火下行的藥物。曾治故鄉一老年男性,古稀之年,患高血壓病,頭暈目眩,心煩失眠,陰囊濕冷,下肢浮腫,夜尿頻多,投以金匱腎氣丸配合磁朱丸,月余諸證消失。實際上也是這種治療思路。不能一見高血壓病,就清肝火、平肝陽,學習中醫必須具備創新性思維。我臨床診療小兒抽動癥、多動癥,強調調整五臟,就是在學習劉弻臣教授“從肺論治”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劉老臨床習用山豆根、板藍根、黃連、黃芩,木瓜、伸筋草、鉤藤,蒼耳子、辛夷花等,清宣肺熱、通鼻竅、利咽喉,確有療效。但中醫強調“五臟藏神”,所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肝藏魂”。臨床上,如果表現出任性、沖動、易怒,乃肝火盛;如果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則與“脾主意”功能失調有關。所以安神、熄風,乃治標之法。調整五臟,才是治本之計。我臨床上常強調“辨體質—辨病—辨證”三位一體的診療模式,實際上,也是在長期研習《傷寒論》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融匯王琦教授等各家體質學理論基礎上提出的。沒有創新性思維,則不會有中醫學術進步。近代中醫革新家施今墨先生是民國北京四大名醫之一,認為中醫前途不在官府,不在西醫,關鍵在于學術革新。其論糖尿病打破三消陰虛燥熱藩籬,提出健脾補腎思路,習用黃芪、山藥與蒼術、玄參對藥;祝諶予先生師承施老,提出糖尿病分型辨證治療思路,習用黃芪、生地與蒼術、玄參藥對,并提出葛根、丹參活血對藥,開活血化瘀治療糖尿病之先河。呂仁和教授師承施今墨、祝諶予之學,提出糖尿病分期分型辨證思路與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微型癥瘕”形成病機理論,其化瘀散結治法可以說就是對前輩學術的傳承與發展。所以今天我們講傳承,必須重視創新。
姜苗副教授:
對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借用徐安龍校長的兩句話,就是要“更加經典,更加現代”。經典傳承與創新,都很重要,不能標新立異,丟了經典。傳統師承的做法,如侍診跟師抄方,包括如父子般,行徒兒之事,都應傳承。如果沒有這種父子般交流,有一些老師未必愿意輕易把經驗傳授于徒。探索名老中醫經驗傳承方法學研究,最終目標還是要把名老中醫的經驗繼承下來,以提高臨床療效。當然,歷覽中醫眾先賢,真正有大成就者,一定是眼界開闊者,絕不會是是閉門造車之輩。所以,我們講傳承,一定要大開門戶,不設藩籬,不鉆牛角尖,一定要借助現代研究方法。兼容并蓄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神,中醫傳承也必須重視兼收并蓄。
肖永華副教授:
跟師學習,究竟是不是學會了,也就是傳承是否成功,關鍵還是自己臨床是否可以用從老師那里學來的東西解決實際問題。很多學生背方歌像背唐詩,君臣佐使分析,頭頭是道,遇到臨床病例,卻是一頭霧水。中醫是實用技術,是要有療效的。死記幾首老師的經驗方,不琢磨如何應用,不可能真正掌握。這正是中醫的玄妙之處。名老中醫臨床診療水平高,普通人不可能輕易領會。怎么辦?這就需要引進現代新方法、新技術,用大數據來幫助。不確切的說,應該象沙里淘金一樣,通過數據挖掘技術,以發現名老中醫的真知灼見與最有實踐價值的診療特色,為臨床科研服務。
龐博博士:
大學本科階段,我就曾師事祝肇剛老師、王曉蓮老師,后隨趙進喜教授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現在跟樸炳奎教授、花寶金教授做傳承博士后,從各位老師身上可以說學到很多東西。深切體會傳承就是中醫學的生命。施今墨先生、祝諶予先生、呂仁和先生、趙進喜先生一脈相傳,學術流派影響深遠。抄方固然是中醫傳承的基本手段,而借助于現代數理技術對老中醫經驗進行數據挖掘也非常必要。醫案是老中醫診療最基本最原始的記錄,其中自然蘊含著老師的臨床思維,通過醫案數據挖掘有可能發現平素老師未強調卻在應用的思想。比如研究施今墨醫案時發現,天花粉和綠豆衣的關聯規則提升度是0.95。兩藥同用,清熱養陰,所以糖尿病臨床常用,這是大家以前所未知的。因為處方經常將栝樓根和栝樓仁寫在一起。在傳承博士后期間,我提出中醫傳承點線面網的思路,施今墨、祝諶予、呂仁和先生各是一個點,施今墨學術流派是一條線,全北京從事糖尿病或腎病工作的專家是一個面,整個燕京醫學流派,內外婦兒、針藥所有專家就是一張網。我們可以把每個點作為一個數據模型。當眾多數據模型整合在一起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中醫的學術思路的網。過去很多人對名老中醫經驗進行數據挖掘,方法僅停留在頻數統計和百分比,失之膚淺。中醫傳承數據化研究,實際上是中醫學科、信息學科、心理學科的一個交織的點。在循證思路的基礎上,研究名老中醫的認知,用認知模型闡釋名老中醫思維的機制,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元認知,也就是研究對知識的認識過程。只有認識了這個過程,才能進行干預,進而幫助學習者提高悟性,挖掘到能被老中醫認可(因為符合老中醫診療實際)、可推廣的診療思維特色。如此必然有利于提高中醫臨床療效,推動中醫學術傳承與發展。
王世東教授:
應用現代數據挖掘技術,確實有利于名醫經驗傳承。但如何把名老中醫的經驗,挖掘出來,推廣于臨床,成為臨床科研的源頭活水,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學科,基于呂仁和教授糖尿病腎病“微型癥瘕”形成病機理論,趙進喜教授等提出化瘀散結、泄濁解毒治法,先后承擔國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與支撐項目,通過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建立了糖尿病腎病全程干預綜合方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作為臨床路徑與診療方案,在全國推廣,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就是傳承名老中醫經驗,服務臨床科研的成果。
師承是中醫臨床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院校教育與師承相結合,有利于中醫人才成長。中醫要成才必須多拜師。講傳承,要重視傳承老師的醫德、醫風、醫術,包括中醫臨床思維等多個方面。學生要有虔誠、恭敬之心,必須勤思考,多總結,并具備創新意識。可以引進現代數理技術,對名老中醫醫案進行數據挖掘,以揭示名醫特色診療思維,研究名醫成才規律。而且還應該重視名老中醫傳承成果轉化,服務中醫臨床科研,通過循證醫學方法等,開展現代難治病診療方案與新藥研發等,以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學術進步。
趙進喜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醫學博士,首屆全國中醫優秀臨床人才優秀獎獲得者,師從黃文政、王永炎、呂仁和教授等,首都國醫名師呂仁和教授學術繼承人。
肖永華博士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醫學博士,師從首都國醫名師呂仁和教授等。
王暴魁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后,全國中醫優秀臨床人才,曾師從兩位國醫大師張琪教授與李輔仁教授等。
馬淑然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醫學博士,劉燕池教授學術繼承人。
劉寶利博士簡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腎病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后,曾師從陳明、陳以平、馮世綸教授等。
姜苗博士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教育處處長,副教授,醫學博士,周平安教授傳承博士后。
龐博博士簡介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醫學博士,師從祝肇剛、趙進喜教授等,首都國醫名師樸炳奎教授傳承博士后。
王世東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醫學博士,首都國醫名師呂仁和教授傳承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