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雪 劉更生
中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術交流與中醫文化傳播得到了大力推動,尤其是近30年來中醫術語英譯標準化的探討從未間斷。但是中醫語言體現著中醫固有的思維方式和特點,受自身發展和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中醫術語本身便失于標準,尤其是中醫病證的命名。對于國內中醫學術發展而言,中醫病名規范化研究所涉及的問題多且難度大,這增大了中醫術語英譯工作的難度。若要保持中醫名詞術語原有概念和特色以達到“信”、“達”、“雅”的標準,仍然任重而道遠。本文將以比較分析“厥”及“厥證”相關病名的英譯為基礎,對中醫病名翻譯策略進行探討。
“厥”作為病名曾出現于《山海經》、《呂氏春秋》等古籍中。《釋名·釋疾病》曰:“厥,逆氣從下蹶起上行,入心脅也。”《素問·五藏生成篇》解釋“厥”為“凝于足者為厥”,王冰注云“厥,謂足逆冷也”。隨著后世醫家對疾病認識的加深,“厥”的含義不斷地被深化探討。古醫籍中記載的“厥證”名目繁多,有以病因命名者,如食厥、酒厥、痰厥、蛔厥;有以病性命名者,如陰厥、陽厥、虛厥、實厥;有以病之暴急危重而命名者,如暴厥、大厥、薄厥、煎厥;有以病狀命名者,如寒厥、熱厥、暈厥、痹厥;有以病位命名者,如心厥、肝厥、脾厥、肺厥等[1]。
這些古醫籍中出現的病名經過歷朝歷代醫家的傳承和闡發,其內涵與外延有所變化,疾病的命名已經有失規范。但是,縱觀“厥”的歷史源流,眾多醫家的討論重點一般脫離不了兩個癥狀,其一為“手足癥狀”,其二為“昏倒”。[2]《黃帝內經》言“厥,氣上逆而陰陽失調,輕則四肢寒冷,重則不省人事也”,但是無論厥證的臨床表現如何,其病機在于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陰陽不相順接。除了以上兩方面,《中醫大辭典》[3]對“厥證”的解釋還指出其另一含義,即“癃證之危重者”。
西醫理論中,沒有與中醫“厥”或“厥證”完全對應的病名。然而,表示“昏厥”或“暈厥”之意,可以翻譯為“Syncope”一詞,維基百科[4](Wikipedia)將其解釋為:
Syncope is the medical term for fainting or passing out,is defined as a 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 and postural tone,characterized by rapid onset,short duration,and spontaneous recovery,due to global cerebral hypoperfusion (low blood flow to the brain)that most often results from hypotension (low blood pressure).Many forms of syncope are preceded by a prodromal state that often includes dizziness and loss of vision(“blackout”)(temporary),loss of hearing (temporary),loss of pain and feeling (temporary),nausea and abdominal discomfort,weakness,sweating,a feeling of heat,palpitations and other phenomena.
由此,可以看出中醫“厥(證)”的概念要大于西醫“暈厥”,但是二者的癥狀描述又有重合之處,即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伴隨心悸、汗出等情況。
在中醫術語英譯標準化探討的學術背景之下,中外譯者對于“厥(證)”相關術語的英譯采取了不同的翻譯策略。但是為了使目的語讀者順利接收本文所傳遞的信息,在語言轉化過程中,紛紛以其癥狀或病機為重點進行了英譯。筆者結合“厥(證)”的實際涵義,通過分類對比分析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2007年頒布的《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 準》[5](2007)(WHO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minologies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6]、謝竹藩《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7]、魏迺杰《實用英文中醫辭典》[8]以及《漢英雙解中醫大辭典》[9]中的術語英譯,梳理針對病名“厥(證)”的翻譯思路。
“厥(證)”一詞有多重義項,翻譯不一。有以此病證的病機來翻譯,如WHO 國際標準將其翻譯為“reversal of qi”,《實用英文中醫詞典》譯為“reversal pattern”;有以“syncope(暈厥)”一詞作解,如《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考慮到此病名的多重含義,若僅以“syncope(暈厥)”翻譯,未免片面,縮小了其癥狀范圍,丟失了“暈厥”之外的其他義項;而以病機氣血不暢、陰陽不和作解,也難免讀者生疏疑問。若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將“厥”譯為“Jue(Syndrome)”,可以較全面地保留中醫病名“厥(證)”的含義。此外,《素問》中表示危重癃證的“厥”也可直接音譯為“Jue”。
其他“厥(證)”的中醫病證術語翻譯可根據其不同的含義歸為三類。
第一類:病情輕者,“手足冷逆”。《傷寒論》中提出:“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由此可見,“厥”的病證表現之一,即由于陰陽不和所致的手足厥冷。在厥冷、厥逆、臟厥、陰厥、寒厥、熱厥等病名中,都采用了此義項。見表1。

表1 表達“手足厥冷”的“厥(證)”病名
表1病證名中,“厥”的表現癥狀翻譯突出“手足厥冷(cold limbs)”或病機氣機逆亂(reversal),寒、熱、蛔為致“厥”的病因,“臟厥”中“臟”則為病位。若都以“syncope”翻譯,不能準確反映病證名本義。因此,對于“厥逆”、“寒厥”,譯者們強調“cold limbs”,對于“熱厥”、“臟厥”、“蛔厥”則采用了“病因+癥狀”的翻譯方式。當然,中醫術語的翻譯不能脫離中醫古籍或中醫語言泛泛而談,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之下,為了使術語的翻譯忠實于中醫文本,保持中醫特色而又能夠貼近目的語讀者,可借鑒李照國先生在其譯作《黃帝內經素問》[10]中使用的翻譯方法,即“音譯+(文內注解)”,如“厥逆”譯作“Jueni (syncope or cold limbs)”。
第二類:病情重者,“卒然昏冒,不省人事”。因氣血陰陽相失,進而陰陽離絕,或是陰陽氣血失常,氣血敗亂,而產生頭暈、視物模糊、汗出,后發生昏仆的病證表現。諸如薄厥、煎厥、氣厥、血厥、大厥等病名,都側重描述昏厥的表現,但同時多伴隨有手足冷逆的情況出現。見表2。
表2中對于此類“厥(證)”英譯可概括為兩類翻譯思路:其一,保留中醫術語特色,采用“reversal”一詞,反映出此證病機,如魏迺杰先生的英譯,“氣厥”譯為“Qi reversal”,“痰厥”譯為“phlegm reversal”;其二,以西醫病名直接翻譯。中醫“厥(證)”的此義項與西醫“暈厥”相比較:第一,二者臨床癥狀相似,突然意識喪失、摔倒、汗出、惡心、面色蒼白、四肢發涼等;第二,二者病因相似,中醫此類“厥證”可由飲食不節、外感邪氣、七情內傷導致,西醫“暈厥”可由悲傷、失血、劇痛、悶熱等刺激因素導致,二者較為一致。WHO 國際標準、《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中醫藥學名詞以及《英漢雙解中醫大辭典》都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將此類“厥”譯為“syncope”。若以“病位/病因/病狀+厥”命名的中醫術語,多譯為“(position/etiology/symptom)+syncope”,如“肝厥”譯為“liver syncope”,“血厥”譯為“blood syncope”,“尸厥”譯為“corpsy-like syncope”。若以“程度/發病形勢+厥”命名,多譯為“(adjective)+ syncope”,如“薄厥”譯為“sudden syncope”,“大厥”譯為“severe syncope”。

表2 表達“卒然昏冒”的“厥(證)”病名
第三類:中醫中“厥陰”、“厥陰病”及六經之厥等術語可直接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保留中醫原有特色,譯為“Jueyin”、“Jueyin syndrome”。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部分含“厥”的中醫術語旨在強調“厥(證)”產生的病機,即陰陽氣血不順接或氣閉不通,中外譯者多譯作“reversal”或“adverse”。如WHO 國際標準翻譯“上厥下竭”譯為“upper body reversal and lower body exhaustion”,李照國先生翻譯《素問》中“下厥上冒”為“adverse flow of Qi from the lower to the upper”。
中醫語言沉淀著中國歷史文化、古代哲學、價值觀念等傳統文化內涵。與此同時,中醫語言伴隨著中醫學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豐富,產生了大量術語,其中包括中醫病證術語。筆者就中醫病名英譯思考如下:
第一,考證病名源流,堅持語境翻譯。隨著前代醫家認知的加深,對疾病闡釋愈發詳盡,然而由于地域限制、古醫籍中術語使用欠規范等問題,病證術語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且都有其各自的病名源流脈絡。部分中醫病證術語的內涵與外延的不確定性造成了術語歧義化,給英譯工作帶來困難。
尤其對于古醫籍中病癥名的英譯要考慮自古至今病名沿革以及語言轉換的雙重因素,同時跨越時間、空間兩個維度進行中醫翻譯,實現中醫學術及中醫文化的“再生”。同一病名出現的不同語境之下,實際指代不同的臨床癥狀甚至是不同的疾病,因此要堅持在特定語境中進行中醫病證名的翻譯。
第二,立足中醫傳播,保持文化特色。中醫英譯的目的是學術交流和文化傳播,因此翻譯工作要建立在目的語讀者理解的基礎之上。同時,為了更好地讓讀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要適當保留中醫語言中的東方哲學和文化內涵,這也符合“語言國情學”的核心理論。根據語境,靈活地選用音譯法、直譯法、西醫病名翻譯法等翻譯方法,較為完整地保留并傳達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對于疾病的認識和理解。
基于“厥(證)”的病證名翻譯可以看出,中醫病證名有其發展源流和歷史沿革。利用文獻學研究方法,溯本清源,辨析其意,立足不同的語言環境,靈活地選擇相應的翻譯方法,才可推動中醫學知識的有效傳遞,實現中醫文獻的語言轉換,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1]諸姝君,吳承玉.論厥與厥證[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8):143.
[2]郭培杰.古醫籍中厥病的文獻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78.
[3]李經緯,鄧鐵濤,余瀛鰲,等.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9.
[4]Wikipedia.Syncope (medicine)[DB/OL].(2014-11-30)[2014-12-04].http://en.wikipedia.org/wiki/Syncope_(medicine).
[5]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WHO 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7]謝竹藩.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8]魏迺杰.實用英文中醫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9]原一祥,任繼學,黃龍,等.漢英雙解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10]黃帝內經·素問[M].李照國,英譯;劉希茹,今譯.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