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博宜 龐連晶 王影 王微 符思
中國醫籍中尚無非酒精性脂肪肝之病名,此病屬“脅痛”“積聚”“痰證”“肥氣病”“濕阻”等范疇[1]。本病的慢性病程屬中醫脾胃病范疇,其臨床上常見肥胖、腹脹、乏力等表現,以“氣積”、“食積”、“脂積”、“痰積”“瘀積”為主要病理產物[2],而痰濁阻滯貫穿本病中后期病程。故目前臨床上治療本病多從虛實兩方面論治,主要的治法有“化瘀泄濁”、“健脾扶正”等,用藥多以苦、寒、辛味之品治療實證,甘、溫之品應對虛證,如用山楂、虎杖、半夏以化痰濁;丹參、大黃、郁金、祛痰瘀;柴胡、陳皮、枳殼、香附、姜黃行氣祛濁;枸杞子、黨參、黃芪、黃精扶固正氣[3]。而使用溫熱藥來治療實證之瘀濁的情況較少。推其緣由,多半因為目前臨床上較少重視本病出現的關于寒性的病因病機:一方面忽略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痰濕濁邪困阻陽氣疏布的病機,即“濕勝則陽微”,也是臨床較少使用溫熱藥治療瘀濁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忽略部分患者本身體質易從寒化的特點,對此陳宗標等[4]認為,部分屬虛寒體質的患者在癥狀上易見肢倦身重、胸脅不舒、面白納呆、形寒怕冷,或有浮腫,舌暗淡胖嫩、苔白膩、脈沉遲等特點。在脂肪肝易發誘因中易化寒生飲,痰濕內阻,陽氣受遏,肝絡失和,即“遲冷質”。此兩者均可因陽氣疏布不利,無力運化痰濕陰邪,從而加重痰濁以致惡性循環。即“痰濁盛,陽氣衰”的病理演變。因由于陽氣不足而成,故應采用陽化方法,以期“陰霾除,陽光灼”。
氣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無不根于氣的升降出入和聚散離合的運動變化[5]。《正蒙注》云“氣化者,一陰一陽”,氣化即陰陽之氣的變化,而《黃帝內經》則進一步提出“陽化氣,陰成形”一語,陽化即陽化氣。張介賓注曰:“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類經·二卷·陰陽類》)張志聰注曰:“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陽化萬物之氣,而吾人之氣由陽化之;陰成萬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陰成之?!?《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二上》)綜上所述,陽氣溫煦,推動人體的功能;陰氣柔靜,生成人體的形質[6],故陽化即在治療上采用輔助身體陽氣氣化,運用陽動而散之法扶正祛邪。
近代唐容川即重視陽化過程,認為在人體的“陽化氣,陰成形”的氣化過程中,“陽氣”及陽主導的“升”與“出”的“陽化氣”功能”較之“陰氣”及陰主導的“降”與“入”的“陰成形”更具重要意義,強調在氣化過程中,“陽化氣”占主導地位[7]。
陽化理論具體運用在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時要考慮兩方面:在疾病本身發展方面,患者易因本病痰濕瘀血病機而出現逾遏陽氣的特點,陽氣不得疏通,失于溫煦而生寒,即葉天士《溫熱論》中所說:“濕勝則陽微”、“需要顧其陽氣”,故應在化痰祛濁基礎上加以溫通之法,以化陽氣;在患者體質類型的誘因方面,如清代溫病名家薛雪在《濕熱病篇》中提出“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即提示在偏于虛寒體質的患者身上疾病表現出易從寒化的特點,治療上則提倡在溫而兼補,在健脾補腎的同時兼顧溫陽。
由于本病病位在肝,病性多虛實夾雜,在陽化理論指導下治療本病選擇使用中藥淫羊藿較為適宜。其原因有以下五點:第一,本品具有方向性治療的特點?!渡褶r本草經疏》、《本草匯言》均載“淫羊藿入手足厥陰經、足少陰經,為補命門之要藥”,《本草逢原》、《本草易讀》則載“淫羊霍手足陽明三焦命門藥也”,《本草備要》更明確提出“淫羊藿入肝腎經”。可見淫羊藿入肝腎二經,力行下焦為歷代醫家所公認,這使得淫羊藿治療本病時在整體作用上方向性相對明確,起到引經報使的作用。第二,本品可增加邪氣外排的道路?!渡褶r本草經》載:“淫羊藿,主陰痿絕陽,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本品通利小便,配合組方中諸如虎杖、決明子等通利大便之品,使痰濁邪氣不僅隨大便排出,更從小便而走,增加了邪氣外排的出路。第三,淫羊藿功用上具有“可升可降”的特點,符合肝的生理和本病的病理特點?!渡褶r本草經疏》、《本草匯言》同時記載“淫羊藿可升可降,陽也”,而《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闡釋:“須知此味以降為升,其升由于能降也。”本品入肝經,性降而升,正合肝生理上的舒暢條達,也符合病理上痰濁邪氣阻于中下焦,降泄邪氣則須經二便外排的需要。第四,淫羊藿配伍組方時體現“一藥四用”?!侗静菥V目》載:“淫羊藿,味甘氣香,性溫不寒,能益精氣。可堅筋骨,消瘰赤癰。”性溫則散,味香則走,甘則補。故淫羊藿一味藥于組方中:香溫以通陽散濁,與辛味之藥配伍體現溫而兼散,例如主治中“消瘰”一項,可為其香溫通散功用的佐證;于苦寒之品中加入溫香,有“辛開苦降”之意,尤助開痰散結,痰結散則陽氣自通,即可從側面輔助“溫通陽氣”;本病治療上療程較長,需長期服藥,淫羊藿性溫,可佐制苦寒傷胃之品;甘味配伍以補劑可以扶固正氣。以上“一藥四用”,體現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的用藥特點。第五,本品相對平和,容易把控,較易獲得。在辛溫熱藥中,諸如附子細辛干姜一類,大辛大熱,煉液成痰,尤易傷陰,性味猛烈,不易控制。或如地方區域性用藥難以推廣。淫羊藿溫而不熱,香而少辛,力量和緩,味甘可補,較易把控,且為臨床常用之品,容易獲得,故可在各地區臨床上廣泛使用。因此“陽化”選擇淫羊藿較為妥當。
臨床上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因素很多,如情志不暢、嗜食肥甘厚味、久坐久臥等,其病位主要在肝,與脾、腎密切相關[8]。本病在肝郁氣滯、肝郁脾虛、痰瘀互結、肝腎陰虛等病理演變過程中,痰濁阻滯占據主要地位。臨床上治療本病以“肝病實脾”為指導思想,以疏肝健脾、化濁祛瘀為治療大法,自擬化濁祛瘀方,同時注重助陽氣化,針對痰、濕等陰濁之邪,巧用淫羊藿。本藥助陽化氣,加速人體自身排除痰濁陰邪過程,糾正各種原因引起的陽氣衰弱。在組方配伍中,淫羊藿入肝腎二經,在配伍中起到使藥兼佐藥作用,引領諸藥入下焦,達歸病所;以其味甘,補益肝腎,配合他藥扶固正氣,固本培元;又本病以痰濁阻滯為本,目前臨床組方多用苦寒以化痰祛濁,苦寒多則易傷脾胃,脾胃后天之本,傷則正氣難復,且易因此而變生他病,淫羊藿性溫,可佐制苦寒藥長期服用傷脾胃之弊。在治療中,為避免淫羊藿產生化熱趨勢,因此組方中淫羊藿用量十分重要。可于初診時觀察舌象,若舌苔已現黃膩,則于化濁祛瘀方中稍加淫羊藿,一般6 ~8 g,少予助陽氣化即可,若舌苔白膩,則可于化濁祛瘀方中加淫羊藿至10 ~12 g。于隨診中,常詢問患者口干與否、畏寒程度,大便秘溏等方面,決定淫羊藿之加減。
淫羊藿是臨床上常用的補腎壯陽中藥,其主要成分之一—淫羊藿苷,是近年來提取并研究較多的成分之一,研究發現其有免疫激活作用,能增強T 細胞功能[9]。同時作為黃酮醇類化合物,淫羊藿素有較強的瘁滅活性氧簇,有減輕肝細胞過氧化損傷的功能。淫羊藿素可以通過雌激素受體途徑上調肝細胞內L-FABP 蛋白的表達,從而起到基因調控途徑的抗氧化功能。淫羊藿素可以通過上調Bcl-2/Bax比值減輕CCL4誘導的肝細胞凋亡[10]。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醫病機多屬痰濁濕邪阻滯?!瓣巹賱t陽微”,筆者團隊強調治療此病應溫陽化氣,使正氣來復,邪氣自除。治療時在疏肝健脾、化濁祛瘀的基礎上,亦注重陽化理論,于組方中加用淫羊藿,本藥溫香兼甘味,助陽化氣以祛濕化濁,使陽氣回復。又兼佐使藥,引領諸藥達歸下焦、佐治諸苦寒藥,平衡組方,在臨床治療中取得較好療效。
[1]龐連晶,符思.淺析應用“肝與大腸相通”理論指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J].環球中醫藥,2013,(6):435-437.
[2]盧殿強.從“積”論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跩].新中醫,2012,(12):14-15.
[3]謝晶日,朱韋儒,朱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醫治療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1,(5):110-111.
[4]陳宗標,陳文慧.從中醫體質論脂肪肝辨治[J].中醫研究,2009,22(2):52-53.
[5]何曉暉.從脾胃論治氣化病的理論與臨床探討[J].江西中醫藥,2010,(6):8-12.
[6]宋清江,白曉莉,劉紅燕.“陽化氣,陰成形”與現代醫學的代謝觀[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8):572-607.
[7]金麗.唐宗海一脈相承“陽化氣,陰成形”重視氣化意義辨析[J].光明中醫,2011,(4):681-682.
[8]張喆,王微,高敏.符思教授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經驗[J].環球中醫藥,2012,(1):43-44.
[9]聶紅明,汪蓉,胡錦輝.淫羊藿水煎液和淫羊藿甙的保肝利膽實驗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6,(4):370-372.
[10]劉鵬.淫羊藿素減輕急性肝損傷及其分子機制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