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玲銘
王小云教授是廣東省名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婦科臨床工作數十載,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到的見解,尤善運用古方,療效顯著。在臨床中王教授在治療瘀癥、痛癥時善用失笑散。失笑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五靈脂、蒲黃各等分組成,是治療血瘀作痛的常用方。王教授常以失笑散加味治療婦科疾病,茲將其驗案舉隅如下。
患者,女,45 歲,2012年10月17日就診。患者因經前腹痛就診。末次月經日期9月23日,8 天凈,第1 至第3 天量多,超長衛生巾5 片/天,濕透2/3,夾少許膜狀物,少許腹脹,經前10 余天出現腹痛,以刺痛為主,經前乳脹,腰酸,納一般,眠可,二便調。前次月經8月27日,量中,膜狀物多。舌暗紅,苔薄白,舌底脈絡迂曲,脈弦細。處方:生蒲黃15 g、五靈脂10 g,白芍、續斷、菟絲子各15 g,香附10 g,木香后下、當歸各5 g,每天1 劑,共7 劑。服3 劑后患者腹痛緩解,月經來潮,經量較前減少。
按 痛經的原因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等。但其發生機理均可歸于沖任氣血郁滯不暢,然氣血不暢有虛實之別,因于滯者,行而通之,因于虛者,補而通之;痛經伴隨月經周期出現,且經期耗血傷精,故除了沖任氣血郁滯外,精傷血耗也是主要病機,因而臨床上純實者少,純虛者也不多見,而以虛實夾雜為主。《景岳全書·婦人規》指出痛經有寒、熱、虛、實之辨。治療上以養血活血止痛為基本大法,根據辨證而以失笑散隨證加味。該患者經前腹痛,經血夾塊,以刺痛為主,結合四診,證屬腎虛血瘀,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續斷、菟絲子補腎,當歸、白芍養血補血,調經止痛,香附、木香調理氣機,行氣止痛。
患者,女,42 歲,于2013年3月15日就診,就診時現腰酸,全身乏力,口干口苦,少許咽痛,下腹隱痛,無陰道出血,納眠可,二便調。末次月經日期2月8日,5 天凈,量中。舌偏暗,有瘀斑,苔薄白干,舌底脈絡迂曲,脈沉滑。輔助檢查:3月13日尿妊娠試驗陽性。有生育要求。處方:五靈脂10 g、生蒲黃10 g,桑寄生15 g、生地10 g、當歸5 g、陳皮10 g、續斷15 g。每天1 劑,連服5 劑。隨訪時患者已無明顯腹痛。
按 腎主生殖,妊娠之后胎元穩固與腎的正常功能關系密切。但胎漏、胎動不安的發生機制除常見的腎虛之外,尚有因癥瘕、血瘀等所致復雜病理機制。瘀血內阻,新血不能下注胞宮,胎元失養,可導致胎漏、胎動不安,甚至墮胎;久病入絡為瘀,瘀血停滯,加之人流等手術致金創所傷,損傷胞絡,加劇瘀血為病,從而引起胎動不安的發生。本案患者孕后下腹隱痛,舌質偏暗,有瘀斑,舌底脈絡迂曲,均提示瘀血內阻之象,結合脈象,辨證為腎虛血瘀。逐瘀安胎法早在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就已有記載,王教授用失笑散合壽胎丸治療腎虛血瘀型胎動不安療效甚好。但臨床用藥不可恣意攻伐,需攻補兼施,否則就會出現非損其子亦傷其母的情況,當遵循“衰其大半而止”之原則。
患者,女性,25 歲,2008年5月27日因人流術后陰道流血32 天初診。患者平素月經規律,2008年4月25日人流,術后陰道流血至就診時未凈,感下腹脹痛。否認人流后性生活史。刻下癥見:下腹脹痛,少量暗紅色陰道流血,二便調,舌淡暗,苔白,舌底脈絡迂曲,脈沉細。輔助檢查:5月16日婦科B 型超聲提示:子宮雙附件未見異常。處方:桃仁、益母草、枳殼各15 g,生蒲黃、五靈脂、紅花、當歸、川芎、香附各10 g,甘草5 g。煎服,每天1 劑,翻煎。二診:上方連服5 天后,陰道流血量極少,腹痛減輕,舌淡紅,苔薄白,舌底脈絡迂曲,脈沉細滑。處方:黃精、黃芪、白術、毛冬青、香附、枳殼、白花蛇舌草各15 g,生蒲黃、五靈脂、當歸各10 g。煎服,每天1 劑,翻煎。三診:二診服藥一周后陰道出血干凈,7月15日月經第二天復診。
按 胚胎排出后子宮脈絡必然受傷,血液運行紊亂,瘀阻胞宮不下而致出血。《靈樞》言:“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故血不歸經,日久不凈。何夢瑤《醫碥》云:“瘀敗之血勢無復返于經之理,不去則留蓄為患,故不問人之虛實弱強,必去無疑。”“瘀”是其病機所在,只有祛除胞內瘀塊及舊血、惡血,使新血滋生,血液運行方能循常道,出血乃止。該患者人流術后陰道出血未凈,血色暗紅,舌質淡暗,舌底脈絡迂曲,故辨證為血瘀證。一診治法以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為主。以失笑散合生化湯加減,全方共起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效。瘀久生熱,故二診在化瘀基礎上,適當加入清熱之品:毛冬青、蛇舌草,又恐病久耗氣傷陰,以黃芪、白術益氣扶正,黃精滋腎填精。三診時陰道出血干凈,并月經已經復潮。王教授使用失笑散加味祛瘀止痛,促進瘀血排除,取得滿意療效。
患者,女,30 歲,2012年9月12日因經期延長半月方凈就診,患者2012年5月難免流產行清宮術,術后月經半月方凈,末次月經日期8月31日,14 天凈,痛經,前5 天量少,第5 天量稍多,夾血塊。刻下見:帶下稍多,色微黃,無陰癢,時有下腹刺痛,口干,大便硬,舌暗紅,苔白,舌底脈絡迂曲,脈細澀。處方:生蒲黃15 g、五靈脂10 g、毛冬青25 g,赤芍、川萆薢、枳殼、澤瀉各15 g,厚樸10 g,每天1 劑,共14 劑。二診:時值月經第5 天,量偏少,面部痤瘡,經期增多明顯,乳房脹,舌脈同前,患者9月月經12 天方凈。上方去毛冬青、川萆薢、澤瀉、厚樸,加郁金行氣化瘀,加益母草活血化瘀,每天1劑,共7 劑。三診:患者面部痤瘡減少,無明顯不適,舌暗紅,苔白,舌底脈絡迂曲,脈細滑。予上方去郁金、牛膝、麥冬,加白術、茯苓,每天1 劑,共7 劑。四診時患者經期已為8 天凈。
按 血瘀型經期延長的病機為外邪客于胞內,邪與血相搏結成瘀,瘀阻沖任,新血不能歸經,經血妄行所致。本案中綜合四診資料:下腹刺痛、口干、舌暗紅、舌底脈絡迂曲、脈細澀,辨證為血瘀證。王教授治療血瘀型經期延長者常用失笑散為主方,根據兼夾證加味對癥用藥。方中蒲黃活血止血,五靈脂散瘀,二藥合用,有活血散瘀止血之效。一診時兼有濕熱之象,辨證為濕熱瘀阻,治療上失笑散加味活血化瘀,并加用清熱利濕之藥,以達祛除濕瘀之效。二診時濕氣已去,兼有氣滯之象,治療上去清熱利濕之藥,加用行氣化瘀之藥,以氣行則血行。三診時經后又顯濕象,以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祛濕不傷正,經治療后患者經行時間逐漸縮短。此外失笑散還可用于血瘀型月經過多、崩漏等月經病。
失笑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吳于宣曰:“是方用靈脂之甘溫走肝,生用則行血;蒲黃甘平入肝,生用則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陰之滯,而有其推陳致新之功。”《醫方集解》曰:“此手足厥陰藥也,生蒲黃性滑而行血,五靈脂氣臊而散血,皆能入厥陰而活血止痛,故治血痛如神。”《血證論》曰:“本方所治諸痛,均為瘀血內停,血行不暢所致。方中五靈脂、蒲黃相須合用,活血祛瘀,通利血脈,而止瘀痛。”王教授運用失笑散治療婦科疾病的關鍵在于“血瘀證”,需抓住瘀血內停、血行不暢的病機,做到辨證準確,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她認為方中二藥配用,不僅能活血,而且能止血,共奏祛瘀止痛,推陳致新之功。失笑散雖然藥性平和,但應用時亦注意不能濫用,血虛證、無瘀血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