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晶
(常州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江蘇 常州 213000)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這是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來的理念和實踐要求,2014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也將之設立為主題和口號。對常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進行研究,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符合黨中央對文化遺產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正確處理好常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是改革發展和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1]。
常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遺產。金壇薛埠和尚墩遺址、舊石器遺址距今40—20 萬年,是江蘇地區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現常州地區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遺址眾多,金壇三星村遺址、薛埠西周土墩墓群曾入選“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戚墅堰區圩墩遺址是馬家浜文化前期的重要遺址,所出土的木櫓被譽為“天下第一櫓”;良渚文化重要遺址寺墩遺址面積約90 萬平方米,3 號墓上百件玉器的出土曾轟動中國考古界;武進區與無錫市交界處的闔閭城遺址已被確認為吳王闔閭的都城;春秋淹城遺址“三城三河”建筑形制獨特,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城池遺址,發掘出土的4 條獨木舟均距今有2800余年的歷史,被稱為“天下第一舟”。
常州古城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為:內子城、外子城、羅城、新城,并且至今為止,現行的內外兩圈整體格局基本被保留下來,即市河圈和運河圈,古城“城中有河、河抱古城、城河相依、水路并行”的整體格局依然存在。古城內有60 余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控制單位及121 處不可移動文物點,除此之外,還有3 個歷史文化街區,分別為前后北岸、青果巷及天寧寺。
目前,常州市共有778 處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控制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處,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5 處,市縣級文物保護控制單位488 處;全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1677 處;擁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23家,館藏文物35000 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3 件套(127 件);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28 項,包括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 項[2]。
常州城市化速度迅猛,“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化”成為一對不容忽視的矛盾。主城面臨的任務是品質提升,文化遺產成為體現品質內涵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面臨的難題和出現的問題也普遍存在,首先是老城區遭到過度開發。
2005 年《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4—2020)》獲得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按照規劃,常州古城5.51 平方公里內要加強空間格局的保護和歷史風貌的保護。首先,由于城市框架未及時拉開,古城保護范圍內大規模的“拆舊建新、棄舊建新”的建設活動,使歷史風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大量新建建筑在高度、體量、風格、色彩上對古城的歷史風貌造成視覺上的沖擊,一些重要的歷史街區、歷史地段的空間環境遭到破壞,導致很多文保單位存在“盆景化”現象,布局凌亂分散。此外,損毀真文物、建設假古董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古城風貌問題、歷史街區保護范圍小、數量不足等問題在今后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都將成為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其次,等待開發的郊縣區域也存在大量代表農耕時代文明成就的遺產類型等待認知和保護。
常州的文化遺產數量多、類型復雜、空間分布廣泛、文化價值顯著。“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留給常州的文化財富,關系常州的城市特色、城市地位、城市形象和市民的幸福指數,關系城市旅游經濟、文化創意產業及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推進。但是,多年來,專家們都認為常州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并未轉變為發展資源。為此,市委、市政府也出臺過專門的文件或組織專家討論,但效果并不樂觀。按照總書記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要求。常州和全國大多數城市一樣,面臨著轉型發展、科學發展、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重任,文化遺產事業在這些發展要求和發展目標中占有的位置和作用也值得深入思考。
依托常州高校等研究機構,加強常州歷史文化的深度研究,重點對常州歷史、中吳文化、運河文化、齊梁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孟河中醫文化等常州特有文化的挖掘和研究,精心打造常州的城市文化品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非常注重城市的歷史人文價值和該城市在中華文明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如無錫市提出的“吳文化發源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現代鄉鎮工業的誕生地”,宜興市提出的“中國陶都”,都成為城市品牌和“申名”成功的關鍵。
加快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步伐,2014 年常州市基本形成以彰顯人文之都、江南名城為主線,以“三名二古”(名人、名居、名遺、古街區、古鎮村)為重點,以常州地域文化(中吳文化、齊梁文化、名人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為特征,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全力實施“12345”重點建設工程,即“一城”——古城;“二河”——古運河、明運河;“三鎮(村)”——孟河古鎮、焦溪古鎮、南楊橋古村;“四館”——惲代英紀念館、蘇東坡紀念館、盛宣懷紀念館、張太雷紀念館新館(中國青運史杰出人物紀念館);“五街區”——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實際為青果巷西段,可包括市級文保單位中新橋,東下塘省級文保單位楊氏家庭戲樓和歷史建筑張宅)、天寧寺——艤舟亭歷史文化風貌區、石龍嘴歷史文化風貌區(市級文保單位鎖橋周邊到西直街、工業遺產“運河五號”、航儀廠周邊、南河沿西岸到工業遺產梳篦廠,甚至可以擴展到擬建的三吳第一樓——大觀樓)。
第一,處理好自然遺產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注重對人文內涵豐厚的山水景觀進行保護與打造,使其為提升城市人居環境作出貢獻;第二,加強不可移動文物的整修開放工作,讓更多市民可以參觀游覽;第三,做好博物館衍生創意產品的開發,加強可移動文物的活化利用;第四,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文化部分的開發與利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注重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凸顯城市文化特質,保存城市文化基因;第五,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方面注入文化遺產的元素,構建具備常州特色的“符號系統”,用于對外宣傳與推廣。
[1]賀云翱.文化遺產學初論[J].南京大學學報( 哲社版) ,2007,(3) :66.
[2]常州市文物局. 常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集( 二) [M]. 南 京: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