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明
對信息化環境下中小學教材出版的若干思考
方 明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現代化創新性教學手段已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傾向于信息化,中小學教材的出版也應該有新的思考。本文基于信息化發展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趨勢,對教材性質、教材形式以及教材功能的改革作初步探討。
信息化;中小學;教材出版
[作 者]方明,南方日報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
教育活動正常開展的核心要素是學生、教師及有學習教材。教材是教師傳遞技能和知識給學生的橋梁,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小學教材也進入了千變萬化的革新狀態,以便更好地適應教育目標的發展要求。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更新環境中,以往傳統的教學課程和教學方法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和啟發,盡可能地向信息化的方向靠攏。同樣,在如今信息化的環境下,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現代化創新性教學手段已經廣泛應用和推廣,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傾向于信息化,中小學教材的出版也應該有新的思考,教材性質、教材形式以及教材功能等都面臨著必然改革。
事物之所以能夠區分于其他事物,是由其性質決定的,也就是事物的根本屬性。傳統教材的屬性只是單純意義的教,一切都圍繞老師教授的方法和教授的效果。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模式的不斷更新,老師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已經開始動搖,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的教學理念被迅速推廣開來。此時人們會認識到教材的作用不單單是傳遞知識,還要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教材不能只停留在教的意義上,還要有一項更深遠的意義,那就是學。
第一,教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是信息傳播的媒介。教材性質是教材的第一要素和本質屬性,同時也是教材建設的核心所在,對教材其他特性及功能的發揮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對教材的知識性、實用性以及思想性等均有規范和制約作用。
第二,在新的教學理念要求下,教材的屬性要由規范和制約向服務教學轉化。教材不再是老師向學生傳授的經典和學生記憶當中的“知識水泥”,而是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材料和學習工具,教材的掌控權握在學生的手里。
教材的內在知識陳列和外在形式組成就是教材的結構。就以往的傳統教材而言,不論是知識陳列還是外在形式組成或者學科體系都透著僵化和單一,而如今還新增了很多智能化教材和數字化教材,數字化處理和信息技術也成為知識的家庭成員。
第一,傳統的教學都是以文本和圖片的形式進行的,結構單一,內容單調,偶爾附帶一些視聽媒介也只不過是輔助工具而已。隨著信息時代和社會科技的發展,教材的載體形式也開始多樣化,例如數字式和電子式教材都是常見的中小學教材。受信息化環境的影響,教材的版面設計在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下顯得精良很多,同時也簡單很多。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低年級學生教材里的圖畫部分形象豐富了很多,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另外,插圖除了在紙質教材有所體現之外,也可以把三維動畫、影像、聲音等作為教材輔助融入課堂教學中。
第二,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傳統教材的單元結構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雖然以往采用的單元結構教材內容豐富,適應學生們的學習需要,但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按照單元結構教材進行教學已經顯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提出,學生要有自我整合知識的能力,也就是對信息進行結構化、組織和整合。因此,知識與知識之間除了存在縱向聯系,還要用橫向關系。隨著信息化環境的不斷滲透,學生獲取學習資料和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這就為學生進行學業整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三,傳統教材的教材主要目的只局限于傳遞知識,不利于學生的心智發展,更阻礙了學生思維想象力的培養和發展。所以說,教材除了具體傳遞知識功能以外,還需要有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作用,教材的重點不能只放在知識的體系結構上面,更要重視知識的應用結構及其意義所在。通過對模擬軟件等信息化式的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體的切身體驗,學生在直面復雜情境的時候可以提出疑問,可以自我分析探究,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思維想象力的有效途徑。
第一,教材的教學功能。在學習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能力、特長以及智力水平都會因人而異,所以要求教學活動要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所有學生的發展和自我完善。傳統的教材是老師傳授學生知識的工具,因此稱之為“教”材。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使現實中更是缺乏有獨特個性特長的人才,而以往整齊劃一,沒有凸顯出個性的群體已經無法再適應社會。所以有人提出,“教”材要向“學”材轉化。在如今信息化的環境下,利用網絡教材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學生也可以在網絡教材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的意義和學的樂趣。
第二,教材要有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從廣泛意義上講,為社會培養高質量人才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但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學生潛能的激發和釋放以及學生個性的塑造,這樣才是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能力較強的高素質人才。因此,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是教材的根本價值所在。傳統教材是選取典型而具有代表性的內容組成有限的教材,更新較慢,沒有發展性,具有嚴重的滯后性,不能滿足有處于發展狀態學生的要求,這樣就會對教學質量造成影響。個體化教育的實現需要信息化技術為支撐,信息化教材對學生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信息化使得教材不再是單純意義的教學工具,它已經成為學生們的學習材料和依據。
傳統的教材設計形式陳舊,內容單一,模式封閉,而且內容更新非常慢,教材一旦確定就會連續使用很長時間。新型的教材設計應該由教材編制者和學生共同參與,改變以往的封閉模式,讓學生成為教材服務的核心。
第一,教材的設計形式要多樣化。在如此繽紛多彩和交錯繁雜的世界環境中,只通過單純的文字形式是無法對客觀世界進行直觀和形象地表達的,所以要盡可能地創建出真實環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更有利于興趣的培養和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第二,面向個體教材的建設一直都是建設教材的設計理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特別的發展優勢,他們是所在環境中獨特的個體,對所處的環境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對于每個學生來講,老師都要給他足夠的自我發展空間,并結合學生自身情況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因此,教材多樣化的實施是很關鍵的,中小學教材要在滿足基本要求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凸顯自己的特色。在信息化的環境下,通過多媒體教學和學習工具的應用,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學習途徑以及豐富的學習資料,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持續性,增加學習的樂趣,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育是引領社會進步和科技更新的動力,所以教育的發展眼光要放得夠高夠遠,尤其是在這種瞬息萬變的信息化環境下,教育更要走在時代腳步的最前沿,盡可能地避免在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以及教材編制方面出現滯后性。教材作為知識傳遞的紐帶,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1]余志祥.我國基礎教育教科書選用制度的改進策略[J].教育科學文摘,2008(4).
[2]劉麗群,馬延朝.發達國家中小學教材選用的類型、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6).
[3]鐘啟全.一綱多本:教育民主的訴求——我國教科書政策述評[J].教育發展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