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楠 高婧瑜
(沈陽大學宣傳部(統戰部),遼寧 沈陽 110044)
改革開放前,我國大學體系的設計和運行都是照搬前蘇聯。當時,在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高校實現行政化管理制度,其運行和管理都是仿照甚至照搬政府行政體制。在我國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基礎較弱,國家對大學教育的投入也存在較大不足,在當時,采用行政化的方式管理高校,有利于國家集中力量辦教育。應當說,高校行政化管理體制在較大程度上,推動了當時我國大學教育的發展,也為現在的大學教育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經濟逐漸發展、大學教育的基礎體系基本完成之后,高校行政化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成為制約我國大學向現代化發展的桎梏。因此,高校去行政化成為近年來高校改革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這方面的研究,努力探索高校發展的方向,深入研究高校行政化的影響以及去行政化的措施,推動我國大學教育發展,力爭走向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高校行政化的趨勢較為明顯,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征:一是政府管理高校的體制行政化。因為高校是各教育部門垂直管理的,而教育主管部門是行政體制,就要求高校也相應的設置行政管理部門;二是高校具有行政級別。目前,我國高校均有相應的行政級別,如部級、副部級等,這從根本上推動高校的行政化;三是高校領導實行政府任命制。高校的高層領導基本都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這就變相地將高校變成官場的延伸領域;四是高校運行模式政府化。由于具有行政級別,各高校均按照相應的級別設置組成部門,形成類似政府的機構,從而加深了高校行政化程度。
如前述分析,高校行政化在改革開放前的特定歷史時期,起到積極的作用,推動了大學教育的發展,為大學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礎,但是隨著經濟形勢和社會形勢的變化,高校行政化所帶來的問題日益突出。高校行政化使大學成為政府機構的延伸,甚至成為政府機構的一部分。而且,高校行政化導致大多數高校管理同質化,學術型教師和職工被邊緣化,甚至出現學術職位的官員化[1],高校行政化導致高校的主流方向由“學術”轉向了“官位”,變相成為衍生官場。
在這種情形下,高校行政化帶來的弊端也就顯而易見:一是高校自主管理權限的缺失。高校變成政府序列的一個部門,高校的高層領導幾乎全部由政府委派和任命。因此,高校在資金使用、職稱評定、招生等方面均受到政府有形或無形的干預,其自主管理權限被壓縮地越來越小;二是學術弱化,行政權力泛化。現代大學教育體系中,大學應該成為教育和學術的主要陣地,但是我國大學的資源往往圍繞學校領導分配,這直接導致行政權力的過渡泛化、學術權威的弱化。近年來,各個高校的學術委員會基本都是由學校領導組成,而學術型教師占比越來越小。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學術弱化和邊緣化;三是大學精神的喪失。大學精神是一個大學乃至一個國家高等教育體系發展的重要文化支撐。沒有大學精神,大學就淪為知識工廠,僅僅是知識的生產與再造,無法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學精神與學術自由息息相關,大學一旦陷入行政化,就很難保證學術的自由,更難以形成大學精神。大學中行政權力的強化,在較大程度上將學術權力邊緣化[2]。這種現象從高校校領導領銜申請各類課題就能反映出來,“錢學森之問”便是直指高校行政化。
按照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的理論,組織趨同是社會組織中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我國高校的行政化組織架構同政府機構之間也會存在趨同。但是,這種趨同給大學帶來了較大的弊端,如何去行政化,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焦點。2013 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對高校行政化問題做出積極回應。高校去行政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政府應按照簡政放權的大方向,逐步將權利還給大學,尤其是教學、科研、職稱評定等領域。通過簡政放權,逐步提高大學自主辦學的空間,提高大學自主權。政府只從宏觀上進行指導和監督,將思路由以前的管理轉向服務,即為大學的自由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教育主管部門應由管理逐步轉變為協調和監管,對大學進行監管,而非采取直接的行政化管理手段。政府應以做好服務,努力為高校解決困難,為高校的持續發展提供一個好的政策平臺和制度環境。
從國家的教育體系發展角度來看,給予高校行政級別并不一定能提高教育體系的質量。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是在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這需要大量創新性的知識和技術,更需要大量創新型人才。取消高校行政級別,有利于高校從政府序列中逐漸淡出,有利于還原高校教學、科研的本質功能,更有利于為大學創造自由環境、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應嚴格貫徹高等院校信息公開的有關條例,實施信息公開常態化。將高校的人、財、物等信息進行公開,接受社會監督[3]。同時,在高校的事務和財務運行中實行動態化公開制度,及時公開動態化信息,接受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管和社會與媒體的監督,實現高校陽光化運行和管理。
在高校行政化的影響下,學術的地位和權威在高校在逐漸降低。現實中也存在著借助行政地位霸占學術資源的現象。一些高校教師申請課題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將院校領導作為課題負責人。實際上,這種現象容易進一步壓制學術空間。因而,高校應懲治學術腐敗現象,建立學術研究制度,從制度層面抵制行政化在學術領域的權力泛化。
客觀地說,擁有學術地位的教授并不一定適合或者善于管理高校,因此,國外高校推崇治學與治校分離。學校領導和行政職工,主要負責管理學校、提供公共服務。而擁有學術地位的教師,應該主要負責治學,即負責高校科研、職稱評定等領域的事務。當然,高校也必須建立相應的保障制度,預防高校行政官員向學術領域的侵入,實現治學與治校的分離。
從目前中央對高校行政化的態度來看,去行政化是高校改革的發展方向。要解決高校行政化問題,需要從政府和學校兩個層面著手,依托政府的簡政放權、大學治學與治校的分離,采取逐漸取消高校行政級別的方法,推動建立現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還高校自由的學術和科研空間,促進形成大學精神,培養創新型人才。
[1]王賓齊. 我國高校行政化的表現及其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J].教育探索,2010,(10) :47.
[2]胡偉偉. 關于我國去高校行政化的若干思考[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25.
[3]張侃.高校行政化的制度根源與“去行政化”—基于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的視角[J].中州學刊,2014,(5)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