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軍 劉新春 鄺小軍
(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是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也是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是基層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有益探索。對于什么是新型農村社區,目前學界尚無統一界定,而在地方政府的文件、領導人的講話以及媒體宣傳中已普遍使用這一概念。[1]綜合全國各地的實踐和學者們的觀點,可概括為:所謂新型農村社區,是指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為整合社會資源、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廣泛參與、穩步推進的基礎上,通過村莊合并、集約發展的方式,組建而成的新的居住模式、公共服務管理模式和產業格局,具有明顯認同感和歸屬感,并對周邊區域具有一定經濟輻射作用的新型農民生產生活共同體。新型農村社區不同于傳統農村社區,具有許多新的特點:新的時代背景,即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新的層次定位,即城鄉之間的過渡形態;新的經營方式,即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協調發展工業、商業、旅游業;新的建設方式,即通過村莊合并的方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新的人際關系,即和諧、理性的人際關系;新的建設標準即與城市社區建設的標準一致。[2]
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就是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就是要穩固馬克思主義在農村的指導地位,應對多元文化對農村的強烈沖擊;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更好地保證農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權利;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具體化現實化和通俗化研究,傳播方式變革創新研究,用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方式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社會主義新文化;就是要對農村社區文化進行處境化理解和闡釋,變“送”文化為“種”文化,讓農民唱主角。
習近平總書記2013 年元旦前夕到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河北省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根據木桶原理,農業、農村、農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木桶”的“洼地”和“短板”。新型農村社區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從新農村建設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有量的積累,更有質的飛躍。近年來,受益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城鄉發展不平衡、社會階層固化、農村教育狀況落后等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忽視了鄉風、民風等精神文明的建設,部分地方迷信、低俗文化、黃賭毒現象泛濫。[3]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加快全面建成小康農村的進程。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江澤民同志指出:“農村的陣地,社會主義思想和優良的社會風尚不去占領,落后的錯誤思想和消極不良的社會風氣就必然會去占領。”[4]意識形態、思想文化建設方面存在著嚴重問題和缺陷是導致蘇共政治上、組織上潰敗及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5]當代西方政黨為消解不同利益集團的矛盾和沖突,爭取不同階層選民支持,意識形態正在發生新變化,包容性增強、階級性淡化、傳播途徑靈活、作用方式隱蔽,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提出了挑戰: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淡化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增加了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難度。[6]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就是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農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農村社會思潮,凝聚農村社會共識,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在農村的領導權和主導權,穩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引導農民群眾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設中弘揚科學精神,抵制低俗現象,應對多元文化對農村的強烈沖擊。
由于社會結構轉型的沖擊,部分地方政府“唯GDP”追求政績,對農村社區文化建設認識不足,觀念落后,重視不夠,整體把握不到位,長期忽視農民真實的文化需求,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人才匱乏等原因,導致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投入不夠,渠道單一,設施建設滯后,管理體制不健全,內生動力不足,傳統性區域特色的文化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滯后,缺乏發展活力,農民文化需要長期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和滿足。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就是要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激發民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克服根深蒂固的小農價值觀,引導農民群眾建設自己的文化組織,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促進農村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大社會各界對新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建立健全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保證農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權利。[7]要對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狀況以及農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化需求現狀進行深入、細致的實地調研、問題分析和原因透視。如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入、所有制成分多元化和人們思想觀念多樣化的條件下,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什么?有哪些?馬克思主義和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之間有無差距及其主要表現在哪里?應采取哪些措施來彌補?如何用大眾文化心理認同馬克思主義,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在教育農民中的作用,使馬克思主義真正走進農民、深入人心?[8]
意識形態只有實現了大眾化,才能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從而增強社會凝聚力,為執政黨奠定牢固的政治合法性基礎。用馬克思主義這一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農民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一貫立場,也是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嶄新的時代呼喚與時俱進的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才能為文化素質不高、思想意識相對落后、理論水平較低、易受非主流思想及外來文化影響的廣大農民所掌握,化為自覺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銳利武器和巨大的物質力量。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就是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拓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領域,運用淺顯易懂的大眾語言,選擇符合農民意愿的宣傳載體,采取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風氣派,轉變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奧難懂的形象,消除農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距離感,激發農民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廣大農民充分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并自覺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進而外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社會主義新文化。
要開展馬克思主義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具體化、現實化和通俗化研究。具體化,即摒棄脫離時代和客觀現實的抽象、空洞的意識形態灌輸和說教,改用新型農村社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體情況、問題和事例來說明和解釋馬克思主義;[9]以生活現實為源泉,從新型農村社區生產生活現實問題入手,緊密圍繞發展農村經濟,突出新型農村社區農民增收主題,著力解決廣大新型農村社區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權益,真實反映、切實維護和不斷滿足農村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物質文化利益、愿望和需要,不回避矛盾,不忌談困難,認真選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關系到農村發展和農民切身利益、符合新型農村社區社會實際、滿足新型農村社區居民現實需求的理論內容,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重點,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宣傳普及,幫助新型農村社區居民排憂解難,通過解決民生問題,來加強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公信力和感召力,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相統一;[10]通俗化,即用大眾化、本土化、方言化的通俗、生動的語言和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馬克思主義,發展和繁榮新型農村社區文化。通過文化建設負載意識形態宣傳,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效果,把深奧的理論轉換成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層次清晰、簡捷明快、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使書本的理論成為生活的理論,變成新型農村社區居民的自覺行動,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召力。
要開展馬克思主義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傳播方式變革創新研究。讓馬克思主義主動占領新型農村社區報紙雜志、廣播、手機、互聯網等重要傳播領域,牢牢掌握現代傳播媒介中的話語權。既要繼續發揮和增強傳統的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有效性,加強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的管理創新和內容創新;又要拓寬宣傳教育陣地,充分發揮現代傳播手段尤其是網絡在新型農村社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利用與開發。摒棄教條化、形式化、片面化的簡單、生硬的宣傳和灌輸,利用和培養本地鄉土文藝人才,讓新型農村社區居民用喜聞樂見的“三句半”、快板、小品、皮影戲、漁鼓、腰鼓、紅歌會等,自編、自導、自演反映本地改革開放成就和理論學習宣傳題材的身邊人、身邊事,使馬克思主義以特殊的文化理念和價值符號,以生活化的“非意識形態化”方式,體現和附著在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無意識的大眾化文化、文體娛樂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傳播和發揮作用,在欣賞文學藝術作品、觀看文藝節目中達到“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入耳又入腦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效果。要發揮新型農村社區互聯網的優勢,借助遠程教育設備,及時更新信息資源,向新型農村社區居民有效地傳遞、解讀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要開發新型農村社區手機短信平臺,通過紅色短信傳遞、普及馬克思主義,以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語言展現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義;要針對新型農村社區的特點,通過深入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家里、田間地頭,舉辦農民座談會、聽證會等途徑協商交流、傾聽心聲,借鑒中宣部組織《六個為什么》《七個怎么看》、湖南省委宣傳部《熱點話題談心錄》《科學發展新歌謠》的編寫手法,精心設計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電視節目,及時宣傳、報道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的重大意義、政策措施和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用樸實鮮活的具體事例去感化他們,讓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發至內心地理解、接受和喜歡馬克思主義。
要發掘和闡釋農村社區文化概念內涵,明確建設方向,以先進文化為思想基礎,立足本土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在對泰勒式文化定義批評的基礎上,可將農村社區文化定義為一群農民日常生活所共同享有的處境化經驗及其價值規范,主張對農村社區文化進行處境化理解和闡釋。[11]如此,將看到經歷過社隊制、村組制、社區制三次重大改革后的中國農村社區文化正在遭遇千年未有之變化,基層組織和管理體制由城鄉分離向城鄉一體轉變;農村服務由農民自我服務為主向社會發展服務為主轉變;農村社會由靜止、封閉向開放和流動轉變;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由“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轉變;農村社區由生產和行政共同體向社會生活共同體轉變;國家和市場的力量正在重新建構中國農村社區文化。[12]新型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建設不是一個停留在文藝活動上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建設一個社會氛圍和心理歸屬,營造健康的社會心態。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就是要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將建設農村社區文化與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相結合,強化基層領導人對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認識,加強設施投入和管理,建立城鄉社區文化資源整合機制以及促使國家投入和“三農”積極性發揮“合力”的長效機制的基礎上,加強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主體培育和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發掘和培養農村鄉土藝術家,變“送”文化為“種”文化,提高農村居民社區文化建設意識,讓農民唱主角,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發揮和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和促進社區成員的普遍參與,“創造性地破壞”舊觀念,培育新的“生活共同體”理念,使新型農村社區真正成為守望相助、首尾相濟的共同體。
[1]喬成邦.新型農村社區的涵義、功能及建設路徑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2,(9) .
[2]楊世松.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探索[J]. 決策探索,2011,(12) .
[3]范春婷.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農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理論觀察,2012,(1) .
[4]江澤民. 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13.
[5]廖勝剛. 西方學術界關于意識形態若干問題的研究綜述[J].懷化學院學報,2007,(1) .
[6][9]李海.當代西方政黨意識形態新變化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挑戰與回應[J]. 理論導刊,2011,(12) .
[7]李長春.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1) .
[8]顏旭.論作為文化命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 哲社版) ,2008,(5) .
[10]唐學文.農村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實途徑[J].湖湘論壇,2011,(3) .
[11]吳理財. 處境化經驗: 什么是農村社區文化以及如何理解[J].人文雜志,2011,(1) .
[12]吳理財.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區文化的變遷[J].人民論壇,20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