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力之所在 效之源泉
●本刊評論員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稱,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力”從何來?當前,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低速將成常態,又有減稅降費的制度安排,實行力度更大的積極財政政策,財政收入能否提供財力保障?財政風險能否得到有效控制?
從財政年度平衡來看,收支矛盾的確存在。根據今年的預算草案,今年的財政收入預算增長7.3%,高于經濟增速目標7%;今年財政支出預算增速達10.6%,又高于收入增速。這種矛盾如何解釋,如何緩解?財政規律要求財政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財政政策可以也應該“逆風險而動”。“可以”是指財政平衡要講財政中長期管理,實現周期性平衡,而不總能保證年度平衡。經濟下行期、通縮壓力大的時期,財政政策要起托底作用,防止經濟失速,保就業保民生,需要適度擴張;經濟過熱,則應適當緊縮財政支出,不能任性花錢,給經濟添虛火。“應該”是指當前經濟運行的現實要求財政如何做,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經濟下行壓力大,必須解決好“穩增長”的問題。
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一是適當擴大赤字財政規模。二是盤活存量。三是增加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除此而外,財政政策還有沒有空間?新華社連續發文追問一筆公共資金的去向,給財政管理指明了一些途徑。一些向公民征收的各類行政性事業收費或政府基金,“收得爽快,用得糊涂,去向成謎”,說明加強財政管理能挖掘出較大的財力。新華社提到的土地出讓金13年增長超30倍,近20萬億元;民航發展基金征收200多億;水電油氣附加費規模也不小,僅供電附加費一年就達2000億;此外,還有住宅維修資金、公交卡押金、涉農補貼、科研經費、城市停車費、高速公路收費、彩票資金等。各方面都在向社會伸手,所征集的資金去向存疑,有的被侵占挪用,有的被轉化為企業利潤、有的躺在賬上“睡大覺”。如何加強財政管理,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金收支制度,形成公共資金應對經濟周期的合力,還大有文章可做。經濟學家蔣洪則從大量國庫外資金不受預算法監管的事實出發,證明了我國財政還存在有勁使不出、有力用錯了方向的問題。積極財政政策要加力,就必須解決財權分割,財力使用無法有效監管的問題。
財政政策之力量,最根本的還是要體現在公共資金的效益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財政資金在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方面,要提高供給效率;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面,要真正減輕市場主體的負擔,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激勵創業創新。李克強總理還指出:立國之道,惟在富民。積極財政政策加力,也要處理好政府與居民的分配關系,增加民生方面的投入,為民眾創業就業、安居樂業、增加收入助力,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
實行力度更大的積極財政政策,意味著政府控制了更多的財力和資源。權力越大,責任越重。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在公共資金的管理上、反腐倡廉上要提高效能,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嚴懲貪污腐敗、奢侈浪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