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鐸印
期待《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落地生根
●潘鐸印
去年12月31日,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 《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 (草案)》。會議認為,把政府采購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事關政府公信力,是建設法治政府、廉潔政府的重要內容。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不完全統計和測算,我國公共采購市場規模已超過20萬億元。然而,面對如此大規模的采購市場,我國政府采購的法律制度體系亟須完善。特別是近年來公共采購領域屢曝 “天價采購”、“黑心采購”事件,不僅令大筆政府采購資金打了水漂,也令公眾很受傷。
政府采購存在巨大“黑洞”,源于政府采購平臺不統一、采購監督監管不到位;現行的政府采購、財政制度存在缺陷,審批機關對政府采購的績效管理和后評價制度缺位。更為重要的是,缺乏應有的監督約束機制以及責任追究制度。政府采購成了一些人合謀從中漁利的溫床,成了官員貪腐的主要獵取對象,頻繁出現的政府采購黑幕造成了巨大的資金浪費和國有資產流失,拉低了政府公信力。
《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已于3月1日起正式實施,旨在建立過硬的制度約束和管理措施,著力減少環節、提高效率,厲行節約,構建規范透明、公平競爭、監督到位、嚴格問責的政府采購工作機制,管住亂伸的“權力之手”,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把寶貴的公共資金花在刀刃上。國家堅持立破并舉,針對存在的機制問題,總結新經驗建立新措施,精心制定了規范權力運行、嚴格約束管理行為、堵塞漏洞、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好制度。這些規定制度能不能持續見效、長期管用,關鍵要看是不是能夠真正落地。
政府采購的好制度只有落地生根,才有可能有效遏制公共采購亂象,堵住吞噬財政資金的黑洞,用好納稅人的錢。而要保證政府采購的好制度落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嚴格執行國務院制定的《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科學規范政府采購行為。同時,還要完善監督機制,構建“全流程監督機制”,推動采購行為全公開,將政府采購信息通過網絡予以公開,把每一筆采購的招標文書、投標情況、中標單位、合同細節、項目實施情況以及相關經辦人員和責任領導都完整和及時進行公示,接受公眾監督;推進公共采購電商化,實現更加便利、安全、節約、公開、透明的公共采購業務,提高政府采購執行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采購人制度,提高公共采購的專業化水準,對政府采購供應商設置一定的門檻并將違規行為列入黑名單,遏制企業輸送不當利益;建立政府采購績效管理和后評價制度,提高政府采購效益。加強紀檢監察、審計監督,嚴查徹究政府采購中違法違紀、尋租腐敗的行為,嚴肅追責問責,嚴懲政府采購中的“腐敗人”。多管齊下管住政府采購,在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下,提高所購買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質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讓陽光、高效的政府采購助力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立法非難,守法為難。制定出臺的條例制度要不留暗門,執行制度要不開天窗,好的制度條例關鍵在于執行,如果只說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因此,筆者期望制定出臺的制度能夠落地生根,落實在執行上。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審計局)
(本欄目責任編輯:周菲)